藝術觀點

一位編輯的藝術小史 專題系列 文化政策 景總麵包店 藝術史 藝術專題 【女同志書寫】關於1990年代的同志運動 「悠遊風景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2018Condo】藝術圈的共享經濟:Condo吹進亞洲! 【2019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19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0香港巴塞爾線上展廳】 【2022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2鬼月專題】亞洲神鬼奇想的大眾性傳述 【2023鬼月專題】文化越境聚合的台灣「咒術」 【2024鬼月專題】暗黑藝術史:圖文書中鬼魅的變形轉生術 【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專題】 【Web3藝術產業入門指南】典藏ARTouch✘c2x3區塊鏈藝術專題 【典藏30週年聯合專題】古今之變/辯 【地景說話專題】專輯一:鏡頭・媒體・天眼――去自然的景物轉譯 【地景說話專題】專輯二:酷兒・原民・身體―原酷風景的四重速寫 【女同志書寫】關於1990年代的同志運動 【專題】《再.創世》 【專題】「專業」待尋中的美術館:展覽檔期與合約的合理機制 【專題】「臺灣燈會2.0」,如何以藝術的格局來思考燈節? 【專題】23/24 【專題】24/25 【專題】NFT2.0.數位化.浪潮 【專題】下一站,首爾:亞洲藝術市場新據點 【專題】以雕塑之名:台灣雕塑藝術的現況與未來 【專題】出天龍國:台灣意識、地方勃發 【專題】原民的普世,普世的原民:跨越地方性的原住民當代藝術 【專題】可是,我們回不去了,之後:藝術家的自我復刻 【專題】台灣當代藝術之方言的書寫與實踐 【專題】回望當代:'11-'20當代如何轉了彎? 【專題】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 【專題】場景次世代:場景的變體與異質抽樣 【專題】威尼斯通訊──雙年展的夢與現實 【專題】學院是藝術平庸的推手?如是我聞的臺灣藝術高教現場 【專題】守護.監督:各界如何看「北美館擴建案」? 【專題】宮廷的「禮」貌生活 【專題】想像力的政治:角色、遊戲、ACG 【專題】愛妳,也厭妳──創作下的女性 【專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館長? 【專題】抗爭.藝術—激進主張下的藝術現象與行為 【專題】文物醫美 【專題】文策院即將掛牌上路,文化即將成為一門「好」生意? 【專題】破繭而出的日本藝術市場 【專題】童年的美術館 兒童與藝術共融的機構實踐與思考 【專題】第二次美術館時代的契機與挑戰 【專題】策展人的新手村:台灣策展人如何出道,策展教育與培力20年 【專題】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 【專題】給Z世代的藍色時期:狂鴨症之後—消失中的美術系,餘暉裡的新世界 【專題】編輯作為思想方式——重訪1990年代 【專題】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 【專題】臺灣畫廊主專訪系列 【專題】藝術CSI:科學檢測的藝術鑑識之道 【專題】藝術中的建築:流轉的空間寓言 【專題】藝術收藏:新趨勢 【專題】評論的「挑戰」 【專題】調頻至90.0:正在滋長的陰性藝術現場 【專題】請問市長候選人:2022六都選舉藝文政策專題 【專題】諸相非相:當代藝術裡的東方 【專題】重返香港藝術現場 【專題】電影的美術館轉生考 【專題】風雲走過——洪通百歲紀念專題 【對話下的TaiwanArt】傑作:台灣美術的神話創造與西方視角 【幻夢.魅影.光: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專題】 【張大千120週年紀念專題】做不完的大千學問 【文化場館安全專題】你的美術/博物館安全嗎?文化場域的「公安」意識 【文資重構.議題再現】解讀中正紀念堂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歷史密碼 【斜槓世代】藝術職涯大哉問 【灰階之邦】我們在城市的邊緣聚首 【碳權交易藝術】 【空總專題】給下一輪文化治理的實踐備忘錄:從C-LAB看當代都會的藝文想像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 【聲波薩滿專題】立方論壇音樂祭,及其內建的藝術與聲響實驗光譜 【職場入門學】藝文界青貧現象,待解or無解 【藝術不北漂】探訪台南藝術生態 【藝術國家隊專題】以計量數據基礎打造藝術國家隊 【遠方的行星:趙春翔藝術展】尋找數字、市場迷失中的藝術靈魂 【開放文化專題】一個更開放的台灣藝文社群:現況、挑戰與想像 【鬼月專題】臺府展中的幽靈畫作與日治臺灣的鬼怪圖像 【鬼月特輯】當代藝術與非理性禁地的邪魅邊界 2017ArtBasel香港巴塞爾重磅來襲! 2018ART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9年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光之再現」全攻略 2020年ART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登峰.造極」 Arts-and-the-SDGs藝文環境的永續未來 DaVinciTheGenius尋找達文西密碼 HappyHolidays!歲末最強的旅遊計畫 不安的同一——在「狂八〇」的延長賽中 專題|稀缺性展演:當我們談論極少數觀眾對象的作品們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處處都是外人 第Q性:穿越歧路花園 荷蘭當代攝影社群 評論如何實踐?關於陳界仁「佛法左派」之後 謝春德「時間之血」 酷兒聽橋,跨性發勁 藝術展演 觀察 故宮改制爭議 訪談
視覺隱喻.當代表徵 ,立木畫廊參展2023台北當代藝博作品精選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第三度參展台北當代藝博會,本屆以圖像層次豐富的美國藝術家拉里.皮特曼(Lari ...
從李昂到《人選之人—造浪者》:乘載著復仇女神香火的「北港香爐」
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台灣政治幕僚職人劇的主題,掀起了一波收視討論熱潮。有趣的是,這齣影射台灣政治現狀的戲劇,以反...
「出.逸.遠.外」漢雅軒2023台北當代藝博登場,Rizzoli葉世強專書首發
「出.逸.遠.外」聯展,內涵著一個深刻的問題:活在當下的我們,如何有意識地承接前代遺留下來的記憶,包含物品、技藝、藝術、...
「外來」經驗落腳桃園,生出何種在地想像? 專訪桃園市文化局長邱正生
桃園市在台灣六都中間,多元的文化特性尤為突出,也與雙北拉開了一定區隔。在這樣的土壤中,對於本以台北為深耕基地的文化局長及...
「尊嚴」的符碼:英國加冕大典與皇家典藏
英國皇家典藏主要自17世紀英王查爾斯一世時開始累積,總共有超過100萬件的繪畫、家具、珠寶、武器、鐘錶、書籍等藏品,分布...
探索不丹佛國藝術美學:傳統唐卡與當代藝術的交匯
濃厚的宗教色彩及長期的鎖國政策,讓不丹一直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其中作為藏傳佛教重要文化瑰寶的「唐卡」藝術,色彩豔麗具濃郁...
傾聽裂隙的迴聲:「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開展歷史與當代人權議題的對話
總策展人蔡明君也表示,能與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家屬們合作,感到幸運並致上無比感謝。蔡明君提及,策展團隊在籌備過程中不斷自問,...
是新議題,還是舊政治:「台北生成現場-列島雜湊2023」加密藝術策展如何評論?
審視目前加密藝術的線上/下策展邏輯,經常更強化傳統藝術世界以殿堂級的藝術巨星(知名背後通常等於作品價格的高昂),來號召展...
在美術館蓋一座沉浸式電影院:陳芯宜「無法離開的人」正式開展
北師美術館延續過往對臺灣歷史與藝術的高度關注,與國家人權博物館共同主辦,在地實驗與高雄市電影館協辦,將於2023年5月6...
ART SOLO 2023:在藝博會辦個展有什麼用?典藏編輯台嚴選13家畫廊展位告訴你
展位成本比其他展版型藝博實惠許多,且整體視覺感較一般綜合式展會俐落,是許多參展單位對於「ART SOLO 2023」的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