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直面藝文生態危機的一次出擊:視盟「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始末

直面藝文生態危機的一次出擊:視盟「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始末

為何視盟此時要主辦這樣一次圓桌會議?現任理事長何孟娟直言在當前這一變動的社會大環境下,臺灣視覺藝術產業長期缺乏發展策略及長期的政策規畫,產業面臨世代斷層和人才流失等嚴峻情勢,生態鏈中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面臨生存危機。與此同時,雖然不同範圍內、公領域或私下場域都不斷有針對其中不同層面問題的討論與建言,但大都呈現分散而偶發的狀態,鮮有系統性與可實踐性兼備的成效。她也觀察,正是在這樣的集體共識下,此次行動策略圓桌會議得以快速凝聚業內人士的意願和參與。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以下簡稱視盟)日前於花蓮舉辦「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以下簡稱行動策略圓桌會議)(12月11日至13日),邀集50多位視覺藝術界專業人士,在對於臺灣缺乏持續性長期文化政策之沉疴的共同體認下,從藝術影響力出發,廣泛就永續發展、健全生態鏈框架下的七大議題,在三天內密集進行不同層次的分組與串聯討論。七大議題包含:文化政策、國際競爭力、健全生態鏈、公共藝術、空間、永續、人才等;影響力、世代溝通與多元結構在此次會議中被強調,而落地實踐的可能性也是主辦方及與會人士念茲在茲的一大重點。視盟更於會後發表初步的《視覺藝術永續報告》,為三日的密集討論作小結,也公開下一步行動框架。

「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與會人士合影。(攝影:杜岳軒、鄭宇辰,視盟提供)

前:緣起與籌備

為何視盟此時要主辦這樣一次圓桌會議?現任理事長何孟娟直言在當前這一變動的社會大環境下,臺灣視覺藝術產業長期缺乏發展策略及長期的政策規畫,產業面臨世代斷層和人才流失等嚴峻情勢,生態鏈中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面臨生存危機。與此同時,雖然不同範圍內、公領域或私下場域都不斷有針對其中不同層面問題的討論與建言,但大都呈現分散而偶發的狀態,鮮有系統性與可實踐性兼備的成效。她也觀察,正是在這樣的集體共識下,此次行動策略圓桌會議得以快速凝聚業內人士的意願和參與。

既然可實踐性是本次行動策略圓桌會議的重要目標,前期籌備以及議程規畫便尤為關鍵。為此,視盟的主要策略,是於幾個月前便先密集召開前期顧問會議,廣泛在業內蒐集議題、推舉與會名單,整理出共識,問題的急迫性後,先行擬出會議手冊,作為三天圓桌會議議程的討論基礎。談及與會人選的推舉,何孟娟透露其中一個標準是其必須為並未對視覺藝術生態感到絕望、也其專業中有一定的累積,並且以已有一定程度解決方案的構想、但尚未有允許其發生和推行的環境的專業人士為優先。在前期顧問會議的未雨綢繆下,有部分議題如公共藝術已在正式會議前便彙整出一些具體方案。

當被問及這樣與會人數眾多的圓桌會議,如何呈現不同的聲音、不一致的意見時,何孟娟強調此次圓桌會議的目標不是共識,而是在不同的立場與觀點中尋找交集並足以為後續行動提供施力點,讓人性化的、面對面的溝通取代片斷式的交流與批評。

視盟於前期籌備工作後產出議題框架,作為「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的議程基礎。(視盟提供)

中:密集議程中的交鋒與交集

在正式的三日圓桌會議中,各議題圓桌在各自主席的主持下,七大議題先後進行分組、跨組、串聯討論,圍繞議題軸線而收攏至具體明確的建議。會議第三日(13日)則總結前兩日討論議題,在各組別會議的主席討論下,針對各項議題內容產出參與成員的最大共識。

「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現場。(攝影:杜岳軒、鄭宇辰,視盟提供)

「國際競爭力」議題中,與會者論及藝術人才進用鬆綁之可能、藝術影響力評估方案、導入企業資源方法、研擬國際英文媒體之宣傳管道,並期望研擬中長期的修法行動方案及政策建議,使更多的藝術專業人士有機會參與、貢獻和發展。

圍繞「公共藝術」議題,大家則就現今全國各地之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諸如審議委員或執行小組之組成方式進行探討,並就執行經驗提出變革的可能性,同時提出公共藝術基金的監督及管理方案,期許當前全台各地相繼興建之社會住宅,得妥善運用資源,營造良好藝術文化環境之美意。而在以公共性為目的之藝術節中,則就行政執行面如標案執行,及經驗的累積與優化進行討論。

「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現場。(攝影:杜岳軒、鄭宇辰,視盟提供)

在「空間」項目的討論中,強調藝術空間不僅是展覽場所,更應成為社區凝聚的平台、文化持續演化的場所。此外,教育也被視為藝術空間的重要角色,需減少與孩童的距離感。除此,補助和資金的有效運用也成為討論焦點,建議新興空間可在初期獲得全額補助,同時引入企業和私人資金以獲得政府補助;而針對長期深耕累積的績優空間,補助應以三至五年為期來思考,協助其做大型、具影響力的計畫,避免空間營運者在提案-結案的輪迴中喪志。最後,與會者共同呼籲對空間進行創新運用,將廢棄空間改造成藝術場所,並結合公共藝術基金和社宅,提供更多發展可能性。

「永續」議題涵蓋廣泛,包括法規、智財權、藝術家合約及區塊鏈在藝術領域的應用。會中提及藝術跨界合作、輔導新生藝術家進入產業,以及文化外交、科教推廣、環保等議題。強調區塊鏈法規建立,建議2030年為實施時間,並呼籲觀察各國法規條件和市場反應。對人才斷鏈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鼓勵藝術人才就業於民間機構,並引進國外發展人才以傳承經驗。

「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現場。(攝影:杜岳軒、鄭宇辰,視盟提供)

「人才」議題則探討藝術領域人才培育與流動的問題,呼籲建立藝術行政與技術人員的人才資料庫,並將年輕文化工作納入政策一環,以統計數據支持藝術人才的永續發展,以解決人才難以發揮的問題。畫廊與藝術家應加強合作,此外,公共藝術在社區教育方面有顯著影響,呼籲推薦優秀作品避免單純設計品化。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分議題被凸顯,主要因為視覺藝術作為團隊工作的特性長期被忽略,一件作品的完成包含製作、技術、裝裱、行政上的多重環節,乃至展覽階段也仰賴燈光、布展、策展、藝評、乃至等經紀、銷售、運輸等專業人士的協助。視盟提出,將視覺藝術視為個人性工作的思維,恰是讓這個產業斷鍊的最大原因,也是無法突破國際競爭的原因之一。因而行政人才、技術團隊的培育,應當從在校階段就開始做培養與引導。重視視覺藝術工作團隊所有專業,是提升藝文環境的當務之急。

後:行動延續

誠如視盟理事長何孟娟在三日圓桌會議開始前所期許的,會議過程中生成的共識及行動策略,當包含足以超越政黨輪替為臺灣文化環境帶來的變動影響,力圖作出中、長期策略規畫,不僅針對政策面,也廣泛針對館舍、公眾、文化教育等提出建言。

「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現場。(攝影:杜岳軒、鄭宇辰,視盟提供)

視盟於議程結束後發佈的《視覺藝術永續報告》兼具宣言性與具體政策框架作用,視生態、產業為緊密關聯、彼此共構而成的整體,其中,視盟將以四年為期,持續推動「共造計畫」、「關鍵計畫」兩大部分。前者倡議2024年為藝術影響力元年,具體舉措例如舉辦國際論壇與交流活動、成立推動辦公室等;再者,設立影響力投資具體政策作為,例如成立四年六億影響力投資基金,並鼓勵藝術家投入以心理健康、長者照顧、生態永續、與文化平權四大領域的影響力事業;其三,提出逐年發表年度藝術影響力報告。

「四年關鍵計畫」則著眼於不同主題的發展路線,其中包括以公共藝術革新運動為主體的社會協作創意計畫、以空間永續營運為的生命力計畫;另有人才團隊發展計畫強調對視覺藝術工作團隊所有專業的重視,追蹤人才動態、鼓勵創業機制、扶植健全產業鍊、創造跨世代協作的藝文工作模式、規劃全齡藝文工作者照顧保障與福利制度;而「國際藝術種子隊計畫」則將重心置於專業人士與資源整合上,提出開闢專業藝術人才多元進用管道,彙整現有媒體、民間平台資源間的相互合作等,中、長期來看,則委託專業媒體建立中英文藝術入口網站。相關討論內容也將收錄於《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並擬於選舉前發表結論報告,期待這些行動框架終將催生出更多真實的產業變革。

ARTouch編輯部( 168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