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間結盟:迪亞藝術基金會總監傑西卡.摩根談機構永續及謝德慶回顧展
迪亞有別於典型博物館的展覽和營運模式,持續關注如何為藝術家提供持續實驗與實現雄心計畫的空間與資源。在對迪亞藝術基金會與謝...
從友誼到傳承: 伊萬.沃斯談瑪麗亞.拉斯尼格的藝術資產
身為一位先驅者,拉斯尼格的作品至今看來仍是充滿活力,並對後世藝術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她創作出強而有力、大膽且內省的繪畫,探...
自我與他者: 彼得.帕克什談瑪麗亞.拉斯尼格
自2014年藝術家辭世後便致力於推動針對其畢生作品的研究、推廣與展覽的拉斯尼格基金會,此次也與畫廊密切合作完成展覽。基金...
「我為不確定之物編織秩序」瑪麗亞.拉斯尼格的藝術旅程
拉斯尼格以「身體意識」(body awareness)為這一方法命名,這也成為她終其一生的創作核心。就此,她明確區分了透...
在「邊界」上行走:弗朗西斯.埃利斯的詩意政治學 從卓納畫廊香港群展「界(線)」談起
曾受過專業建築師訓練,1990年代初,埃利斯放棄了傳統的建築實踐,轉而將城市本身作為其工作室與材料。對他而言,行走(pa...
潛意識的翻攪──專訪2025璞玉獎得主
「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由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透過繪畫比賽徵選潛力創作者,並支持其進入藝術產業。今年「璞玉獎」...
穿越哈瓦那的色彩與記憶── 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的藝術回聲
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的創作以其充滿活力的抽象畫作為核心,這些畫面深植於他對個人身分與集體記憶的探索,並由故鄉古巴的精...
傾聽公眾聲音,以數據與人文並重的領導新思維—專訪新任桃園市立美術館林詠能館長
今年7月1日就任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的林詠能,為國內首位以觀眾研究為專業的學者型館長。他將在館務四大主軸:書藝研究、城市記...
獲林茲電子藝術「人工生命與智慧」大獎:專訪顧廣毅《酷兒解剖學圖譜》,從邊緣反思醫學權威
顧廣毅認為,若我們更了解醫學與生物學的思維,好像可以減輕社會對某些疾病的負面印象,而解剖學是醫學訓練的基礎,醫學系的學生...
不在終點歡呼,在成為藝術家的路上陪跑: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25週年持續耕耘藝術教育之路
「有時候陪跑也會跑得很孤單,但我們願意跑,這就是我們的使命。」基金會執行長黃巧慧,道出了基金會工作中最不被看見的耐心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