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政廣與《藝術家》:跨越半世紀的文化航行
【第29屆臺北文化獎得主出爐,兩位得主分別來自藝術家雜誌社創人何政廣及爾雅出版社創辦人隱地。文化局已於114年11月14...
生命奮鬥的藝術表現:2025 第七屆Pulima藝術獎決選幕後
2025 Pulima藝術獎已於週日(26日)揭曉,今年勝出的作品大多緊緊貼合著藝術家自身的「生命奮鬥」,作品猶如轉檔後...
閱盡天涯離別苦 伯格曼與哈同的時代、愛情與藝術
2025年6月5日至10月13日,布拉格藝術館(Kunsthalle Praha)舉辦了展覽「安娜–伊娃.伯格曼與漢斯....
2025 Pulima藝術獎得主專訪:在地文化如何凝聚成特殊國際視野
綜觀今年的獲獎作品,相較於上一屆多是關注於原住民酷兒、男女性別分工、跨性變裝表演者等性別議題,今年更觸及到各種多元的議題...
與時間結盟:迪亞藝術基金會總監傑西卡.摩根談機構永續及謝德慶回顧展
迪亞有別於典型博物館的展覽和營運模式,持續關注如何為藝術家提供持續實驗與實現雄心計畫的空間與資源。在對迪亞藝術基金會與謝...
從友誼到傳承: 伊萬.沃斯談瑪麗亞.拉斯尼格的藝術資產
身為一位先驅者,拉斯尼格的作品至今看來仍是充滿活力,並對後世藝術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她創作出強而有力、大膽且內省的繪畫,探...
自我與他者: 彼得.帕克什談瑪麗亞.拉斯尼格
自2014年藝術家辭世後便致力於推動針對其畢生作品的研究、推廣與展覽的拉斯尼格基金會,此次也與畫廊密切合作完成展覽。基金...
「我為不確定之物編織秩序」瑪麗亞.拉斯尼格的藝術旅程
拉斯尼格以「身體意識」(body awareness)為這一方法命名,這也成為她終其一生的創作核心。就此,她明確區分了透...
在「邊界」上行走:弗朗西斯.埃利斯的詩意政治學 從卓納畫廊香港群展「界(線)」談起
曾受過專業建築師訓練,1990年代初,埃利斯放棄了傳統的建築實踐,轉而將城市本身作為其工作室與材料。對他而言,行走(pa...
潛意識的翻攪──專訪2025璞玉獎得主
「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由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透過繪畫比賽徵選潛力創作者,並支持其進入藝術產業。今年「璞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