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友誼到傳承: 伊萬.沃斯談瑪麗亞.拉斯尼格的藝術資產

從友誼到傳承: 伊萬.沃斯談瑪麗亞.拉斯尼格的藝術資產

From Friendship to Heritage: Iwan Wirth on Maria Lassnig’s Estate

身為一位先驅者,拉斯尼格的作品至今看來仍是充滿活力,並對後世藝術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她創作出強而有力、大膽且內省的繪畫,探究人類的情感與身體感受。她反覆以自身為題材,但作品卻具有強烈的普遍性,成為探索人類經驗的一種方式。

在藝術家資產(Artist’s Estate)合作方面頗有經驗的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代理瑪麗亞.拉斯尼格(Maria Lassnig)的作品已20餘年,更成為其藝術資產的獨家代理畫廊。畫廊共同負責人伊萬.沃斯(Iwan Wirth)在藝術家生前就與之建立了深厚友誼,不僅推動其重要展覽,更親身見證她在世界舞台上逐步獲得應有的肯定。

《典藏.今藝術&投資》(以下簡稱典藏):作為瑪麗亞.拉斯尼格生前的重要友人與合作夥伴,您會如何評價她一生的創造力和藝術價值?

伊萬.沃斯(以下簡稱沃斯):瑪麗亞.拉斯尼格是藝術史上的巨人,她的創造力富含力量,且極為專注。我在1990年代末期認識了瑪麗亞,我們畫廊則在2003年開始代理其作品。隔年恰逢她85歲生日時,我們在倫敦舉辦她的第一場展覽。在給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的最後幾封信中,她曾寫道:「與藝術共生,能讓人免於枯萎。」對她而言,藝術意味著一切,也是其生命力的源泉。

身為一位先驅者,拉斯尼格的作品至今看來仍是充滿活力,並對後世藝術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她創作出強而有力、大膽且內省的繪畫,探究人類的情感與身體感受。她反覆以自身為題材,但作品卻具有強烈的普遍性,成為探索人類經驗的一種方式。她畢生的願望是能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出,而這個夢想終於在2014年實現,就在她獲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之後一年。她能夠在世時親眼見證自己的作品在世界舞台上獲得應有的認可,確實令人感到欣慰。這種認可也隨著她許多重要的機構性展覽持續延續下去。

典藏:自拉斯尼格辭世以來,豪瑟沃斯如何與拉斯尼格基金會合作,共同維護並推廣她的藝術資產?在學術研究、藝術品保存與修復,以及市場策略方面,有哪些具體的長期規畫,以確保她的影響力持續增長並觸及更廣大的觀眾?

沃斯:我們被授予她的藝術資產的獨家代理權,這反映的是我們在她生前與之建立的深厚關係,包括對她作品的支持與了解。我本人也在瑪麗亞的遺囑中被指定為拉斯尼格基金會的創始成員之一。豪瑟沃斯至今已在亞洲、歐洲與美國為之舉辦了11場展覽。近年的重要規畫之一,是將她的作品與包括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在內的其他藝術家並置展出(註),藉此帶來強有力的新視角。此外,豪瑟沃斯出版社已出版了四本相關書籍,最新的是與Petzel畫廊和拉斯尼格基金會合作出版的《瑪麗亞.拉斯尼格:傳記》(Maria Lassnig: The Biography)。這些學術研究不僅帶來深度與脈絡,也能提升新世代的認識,並與眾多美術館展覽相輔相成,共同守護她的藝術資產。瑪麗亞本人也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和書信作者,因而我們非常幸運擁有豐富的檔案資料,讓她的思想、意圖與極具個人風格的創作方法得以鮮活呈現。對於每一位藝術家的資產,我們都會仔細分析其市場,並與相關的家族或基金會密切合作,共同制定針對主要市場與次級市場的長期計畫。

典藏:除了瑪麗亞.拉斯尼格之外,豪瑟沃斯也代理其他已故藝術家的資產。畫廊在管理藝術家資產時常見的挑戰有哪些?是否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分享?

沃斯:在超過30年的經營歷程中,畫廊累積了豐富的知識、經驗與資源,足以專業地承擔管理藝術家資產的責任。我們的團隊非常重視學術研究,擁有專業的研究與出版部門,並結合廣泛的國際網絡與全球各大機構的良好合作關係。每位藝術家或是藝術家資產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對每一份藝術家資產都採取高度個別化的方法,並與那些最了解藝術家的人密切合作,共同塑造他們的藝術資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確保藝術家的作品能持續被看見,透過美術館典藏與展覽延續其生命力。這必須是一種全球性的策略,面對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菲利普.加斯頓(Philip Guston)、傑克.惠滕(Jack Whitten)、伊娃.海瑟(Eva Hesse),當然還有瑪麗亞.拉斯尼格這些藝術家的資產,我們都是這樣做的。


 即豪瑟沃斯2021年底於瑞士聖莫里茨(St. Moritz)空間舉辦的「瑪麗亞.拉斯尼格辛蒂.雪曼」一展,展期2021年12月9日至2022年2月5日。

嚴瀟瀟(Yan Xiao-Xiao)( 247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