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觀點

【藝術防災包】開箱藝術家的防災包:蔡咅璟與區秀詒談戰爭想像與創作如何可能

談論到若臺灣發生戰爭,藝術家在災害中會扮演什麼角色。蔡咅璟認為藝術家有某種責任要去消化災害的苦痛。區秀詒則懷疑若是這個情...
更多

「跌水」是水的墜落, 也是創作流動與生命轉折的精神地形 「大愛大美—陳持平創作個展」 展覽後記

當一位長年穿梭於產房與實驗室之間的醫學專家,選擇以畫筆為伴,將詩詞與色彩並置於畫布之上—這樣的轉換,是否僅是興趣使然,抑...
更多

典藏觀點

印象派大揭密:一次搞懂印象派、新印象派與後印象派!

當我們談及「印象派」,多數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往往是莫內的《睡蓮》或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等光影對比鮮明的畫面。然而...

【藝術防災包】構築無形卻綿密的防線:專訪翔輝運通集團執行長黃澤民

文化資產屬於人類文化財,儘管有國際公約制定相關規範予以保護,但在臺灣並不屬於締約國家的現實情境下,對於戰亂衝突等「巨災」...

芝加哥的公共藝術實踐:爬梳文化治理的軸線

【藝術防災包】我們準備好了嗎? 盤點臺灣11座美術館的防災現場與挑戰(下)

面對日益緊張的全球局勢以及更嚴峻的氣候挑戰,文化資產的防護不再是遙遠的假想題,而美術館作為文化保存的前線,在危機中如何及...

傾聽公眾聲音,以數據與人文並重的領導新思維—專訪新任桃園市立美術館林詠能館長

今年7月1日就任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的林詠能,為國內首位以觀眾研究為專業的學者型館長。他將在館務四大主軸:書藝研究、城市記...

【藝術防災包】我們準備好了嗎? 盤點臺灣11座美術館的防災現場與挑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