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防災包】我們準備好了嗎? 盤點臺灣11座美術館的防災現場與挑戰(下)

【藝術防災包】我們準備好了嗎? 盤點臺灣11座美術館的防災現場與挑戰(下)

【Disaster Emergency Kit for Art】Are We Ready? Checking Up on Taiwan’s 11 Art Museums’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the Challenges (I)

面對日益緊張的全球局勢以及更嚴峻的氣候挑戰,文化資產的防護不再是遙遠的假想題,而美術館作為文化保存的前線,在危機中如何及時應變,提高作品的防禦力,更是不容忽視的關鍵能力。尤其在臺灣正打造「美術館遍地開花」的時代,資源的分配與互助協作反而成為最大隱憂,像是人力無法到位、經費編列不穩、單位間互助系統薄弱,以及該怎麼打造全國級、甚至是國際級的聯防體系,也許都會是必須審慎規劃的下一步。

面對日益緊張的全球局勢以及更嚴峻的氣候挑戰,文化資產的防護不再是遙遠的假想題,而美術館作為文化保存的前線,在危機中如何及時應變,提高作品的防禦力,更是不容忽視的關鍵能力。典藏編輯部實際盤點了臺灣11座公私立美術館,聚焦他們在面對災難時的應變能力與制度措施,來檢視各個館所的防災現場與所面臨的挑戰。

其中,官方美術館普遍都具備標準化的硬體設施:防震防水的建築體、相對藏品友善的氣體滅火裝置、電力備援系統、恆溫恆濕環控設備、定期人員教育訓練、訂定災害應變SOP等,看似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災基礎體系。另一方面,民間美術館雖然沒有公部門那樣相對充足的資源或政策支撐,卻也依照各自館舍型態與作品形式,摸索出靈活應對的自主防災策略。尤其朱銘美術館在2024年受山陀兒颱風影響,首度啟動美術館的防災機制,成為少數實際應災並將經驗轉化為教育資源的案例。

不過,在臺灣正打造「美術館遍地開花」的時代,資源的分配與互助協作反而成為最大隱憂,像是人力無法到位、經費編列不穩、單位間互助系統薄弱,以及該怎麼打造全國級、甚至是國際級的聯防體系,也許都會是必須審慎規劃的下一步。再者,通常臺灣建築硬體的設計營造,也普遍早於美術館或博物館專業團隊的組建和進駐,防災標準與指標在文化機構場館日常營運中的適配程度,也很大程度上需要仰賴營建團隊與營運團隊後續密切而有效的溝通。(文/陳思宇)

延伸閱讀|【藝術防災包】我們準備好了嗎? 盤點臺灣11座美術館的防災現場與挑戰(上)

臺中市立美術館──「軟」、「硬」兼施的多層次防災設計

將於今年10月底開始試營運、12月正式開館的臺中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中美館),設址中央公園水湳經貿園區北端,與臺中市立圖書館共構為複合式場館「臺中綠美圖」。中美館之風險盤點聚焦地震、火災、水災與人為管理或設備技術,並將參照國際標準,導入國內行政系統。就防災長期策略而言,主要包含防災設計規畫、隔震結構系統與排水滯洪管理三大面向。

首先,針對場館大量不特定使用者之特性,中美館的防災設計包含多方向避難出口、清楚動線、直通樓梯與中央監控室等,並設獨立貨梯與疏散通道,避免與觀眾動線交錯,利於藏品緊急移動。再者,由SANAA事務所(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所設計的綠美圖建築包括地下兩層的鋼筋混凝土(RC)結構、一層隔震層以及地上七層的鋼結構,也是全臺少數採用隔震系統摩擦單擺隔震器(FPS)的大型文化設施。此外,綠美圖基地位於中央公園整體基地的制高點,除基地內的設置四處雨水回收池外,設計上也遵循園區整體排水計畫,確保流量控制與系統相容。

作為尚未開始營運的新建館舍,中美館正研擬防災應對方案,未來預計規劃比對典藏空間與蒐集相關環境變化資料,以研擬行政防災規範。例如,典藏庫房將採對藏品友善的氣體滅火系統、及包含電力備援系統的恆溫恆濕系統,各樓層也皆設有具備防水、防火條件的藏品臨時儲存區。中美館將逐步設立藏品級別分類,擬定藏品保存修復及撤離優先順序,同時建立典藏庫房環境控管及藏品RFID標示,並已建立藏品暫存空間及運輸動線。中美館在基本分級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可能受災害威脅的藏品,依據分級制度訂定撤離優先順序。若遇緊急撤離狀況,且臺中市已成立災害應變中心,所有藏品將依訂定之分級標誌,以及應變中心指示撤離至指定場所。

另據了解,目前中美館規劃藏品保險,仍以綜合保險為主,另外以展覽為目的之戰爭相關投保條款,則依個別國情及館舍條件調整。在數位備份與網路安全方面,中美館典藏數位化資料目前涵蓋藏品影像和修復紀錄等資訊,館方表示其數位備援策略與資安防護規畫中,未來研擬依據「三層級備份架構」(「3-2-1原則」)、自動化版本控管與災後回復系統、資安防護設計、斷電與突發中斷風險防範,及應變與災後檢核程序等幾個方面,並預計規劃設立「數位備援應變手冊」,以應對數位化時代資訊安全的持續挑戰。(文/嚴瀟瀟)

延伸閱讀|【藝術防災包】戰爭期間文化資產防護機制之規範格局:國際實踐與臺灣現狀之比較

臺中市立美術館館舍外觀空拍示意圖。(臺中市立美術館提供)

高雄市立美術館──防災意識成為策展實務的一環

高雄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高美館)成立於1994年,是臺灣南部首間現代美術館,具有特殊的地方意義。高美館認為防災是館舍治理與文化責任的一環,每年都會依據規範定期實施消防演練,從災害預防、風險控管,到實地應變操作,為館內防災教育奠定基礎。 在定期的教育訓練與角色編組上,館方編列了七大組別,其中針對災害情境劃分了「財物搶救班」與「避難引導班」兩大行動單位。前者專責於緊急狀況中迅速搶救展覽作品,搬運至預設安全地點,同時處理潛在危險物,包括拆除妨礙動線的障礙物與移除易燃材料;後者則根據館內結構設計避難疏散SOP,能夠迅速掌握需要協助的觀眾人數與位置,依照動線指引民眾疏散至安全區域,將災害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風險降到最低。

在關鍵的藝術品修復與典藏保護上,高雄市立美術館採取機動式的應變策略,由「財物搶救班」依實際災害情況判斷,選擇最安全的處理方式。若作品能於原地妥善防護,將優先採用「就地防護」以減少因頻繁搬動所可能造成的損毀風險;若原地無法確保安全,或存在後續潛在威脅,則會即刻將作品移置至預設的安全區域。 其典藏庫房與公共展區,館方表示皆符合消防法規設置,包括防火建材、防火門與滅火設備。庫房內的立體作品則會以軟墊與棉繩加強穩固,並備有多種包裝材料,以因應火災、地震或颱風等突發狀況。此外,高美館亦會指定專責人員於災害發生第一時間巡檢通報,透過人員的即時監控與專責制度,成為自動化設施之外的人工防線。 在展覽空間動線與布展設計上,高美館選擇將防災行動融入策展實務,由於在緊急狀況中以「就地防護」為優先級,因此在布展過程中,防震與穩固即為作品安置的前提條件;展場設計亦刻意避免過度裝飾與視覺遮蔽,以維持清晰、流暢的逃生路徑,保障藝術作品的整體安全,也確保了觀眾於緊急狀況中的疏散效率。(文/章郡榕)

北師美術館──國際借展「信任」是關鍵

隸屬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北師美術館,由林曼麗教授召集籌備,並於2011年成立。致力於臺灣美術史之外,近年來也積極與國內外機構合作,曾與羅浮宮、日本多間美術館聯手舉辦國際特展,展現出深具研究脈絡與國際交流視野的策展方向。而在國際借展合作中,北師美術館深知「信任」遠比條款更為關鍵。 借展方首先審視的,未必是展覽主題,而是展館是否具備完整的《場館設施報告》(Facility Report),以及曾與哪些機構合作過。這些資料、書信往來與過往實績,才能構築起讓館方、藏家等借展單位放心出借作品的基礎。北師美術館甚至強調,信任,是從寄出第一封郵件開始就逐步累積的。 國際展覽合作常伴隨高額保價與嚴格保險規格。

北師美術館外觀。(北師美術館提供)

以2024年「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展覽為例,草間彌生(Kusama Yayoi)作品市場價值高昂,借展主要來自私人藏家,其保額高達5億元,保險費逾80萬元。且隨著近年全球政局變化,國際館所普遍要求保單要納入「戰爭附加條款」與「恐怖主義附加條款」,臺灣尤其被視為高風險區域。這使北師美術館的展覽保險,幾乎已全面納入相關保障內容,目前保費約介於1‰至3‰之間。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舍外觀。(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在地震頻繁的臺灣,立體作品的展示設計需格外謹慎。

以黃土水的《少女》胸像為例,北師美術館於2020年展出時,為了配合作品尺寸及挑高空間,特製長柱形之展台,遂在展示柱體內加入沙包重物,作品與展台接觸面並施用日本製防震膠,使展件可承受七級地震而不致傾倒。如今,太平國小博物館開館後,在思考《少女》胸像的永久展示時,更依據兒童視角調降高度、加寬台座,除了更加穩定之外,也帶有濃厚教育意圖。 除了雕塑之外,平面作品上牆會加設防盜鎖固定於牆面,即便地震發生亦無需過度擔憂損害。另一方面,紙類與攝影作品等媒材對照度極為敏感。館方表示,部分作品需控制照度於50至70 Lux之間,並嚴禁置於自然光直射區域。為確保媒材穩定性與安全性,北師美術館採取遮光牆、黑盒空間、LED燈具調光及裝設低反光玻璃(可過濾紫外線)等措施。

關於借展,館方也強調「作品只要一旦移動,就有風險」,而作品狀況報告書(Condition Report)是保險理賠與責任釐清的核心依據。無論是出借端或借展端,都必須在「牆對牆」(wall-to-wall)運送過程中,從裝箱、開箱、掛展到撤展,逐一建立完整紀錄,確保每個環節皆有跡可循。館方坦言「如果是館方的典藏作品,發生問題也可以自己處理;但借展作品需要對借展方負責,哪怕掉一點點顏料或脫漆,就可能要出險。」深刻揭示了北師美術館在館際合作中所承擔的壓力與責任感。

《少女》胸像於黃土水專室。(攝影/黃宏錡,太平國小博物館提供)

在天災人禍壓力之下,從展場設計到保險條款,紀錄制度到國際對話,北師美術館所建構的,不僅是展品安全機制,更是一套建立在彼此信任與專業基礎上的合作模式。(文/李京樺)

朱銘美術館──災損是經驗的積累,而成為未來更完備的關鍵

坐落於金山的朱銘美術館,其佔地約為11甲,館內景觀、植栽配置與建築設計,幾乎出自藝術家朱銘之手,歷時12年完成,是他投入心力最深、規模最大的一件藝術創作。美術館於1999年9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是為臺灣最大的戶外美術館。

2024年10月,山陀兒颱風挾帶暴雨襲擊臺灣北海岸,朱銘美術館也首度面臨大規模災害。因地勢特殊,園區內一處木質庫房遭水道倒灌,導致局部淹水,戶外場域亦有多件大型雕塑傾倒、受損。颱風發生當晚,館內依循既有SOP,由夜間值勤人員巡查並即時通報。即刻進行排水與移件,並將受潮作品轉移至鄰近乾燥空間,初步陰乾保存,減輕災損程度。面對戶外傾倒與髒污的雕塑,館方則清查近140件作品,提出修復計畫,並向文化部申請補助,展開後續的專案修復與教育展覽。

2024年山陀兒颱風重創臺灣北海岸,朱銘美術館首次遭遇大規模災害。園區倒灌淹水,多件雕塑傾倒受損。圖為館方團隊進行《人間系列》作品扶正作業。(朱銘美術館提供)

然而,朱銘美術館的應對並不僅止於災後補救。過去幾年間,館方透過館員彼此積累的經驗,逐步建置起一套結合風險管理與數位典藏的防災策略。透過災害類型分類、建立風力門檻與啟動SOP,館方得以依據氣象數據分階段加固戶外作品,例如以13級陣風為門檻進行鎖定與加固。

美術館延續朱銘以「與自然共存」為核心理念,避免破壞山坡地原貌,改以順應地勢進行引流與緩衝設計。也因為朱銘的作品尺幅巨大,在面對颱風、地震與戰爭等各類風險時,幾乎不可能進行全數作品的撤離,因此館方坦然指出:「在災害來臨時,我們能夠保護的,從來不會是全部。」採取分級保存與選擇性疏散的原則,集中資源於具文化價值與搬運可行性高的作品,才是風險管理的上策。

朱銘美術館正門一景。(朱銘美術館提供)

修復作業方面,朱銘美術館的修護,為每件作品建置病歷表,記錄材質、製作技法、受損位置與修復建議,再由修復師擬定修復方案並執行實作。此外,館方早年也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合作,針對「太極」與石雕區進行3D掃描與數位建檔,作為後續觀察風化變化與緊急複製的依據。儘管3D建模在解析度與應用層面仍有技術與預算限制,館方仍持續推動高解析影像重拍與雲端備份,保留最基本的文化資訊與災後重建可能性。

朱銘美術館的災後展覽「學惜吧!2025朱銘人間系列作品修護展」,將修復中心的工作搬移至展場,不僅展現修復成果,更試圖將防災經驗轉化為公共教育的起點。透過開放導覽、專家講座與展示災損物件,提醒觀眾修復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場關於記憶、價值與公共責任的集體對話。館方亦指出:「修復不僅是讓作品免於損壞,更使它在現有的時間裡繼續被理解與記憶,而是讓它在時間裡繼續被理解與記憶。」在極端氣候與區域情勢變動頻仍的當下,朱銘美術館的實踐了,在災害之後的處理積累方式,也提出了一個核心命題:文化資產的保存,從來不是封存歷史,而是讓未來得以看見過去的意義。(文/李京樺)

朱銘美術館的災後展覽「學惜吧!2025朱銘人間系列作品修護展」中展覽期間內,將定時開放修護空間,由修護師帶領觀眾至修護工作區了解日常工作樣貌。(朱銘美術館提供)

鳳甲美術館──在共享空間中,溝通協作是建立韌性的基石

成立於1999年的鳳甲美術館,不僅是推廣臺灣當代錄像藝術的重鎮,更以其收藏的500餘件近代刺繡作品聞名。面對日益嚴峻的災害挑戰,這間私人美術館在回應「藝術防災包」專題訪問時,揭示了其在都會商辦大樓此一特殊環境下,所採取的務實且靈活的防災策略。館方強調,由於並無獨立館舍,其防災工作的核心,首先在於「建立與大樓其他用戶之間的溝通與共識」。

圖為鳳甲美術館圖書館。(圖片取自鳳甲美術館官網)

鳳甲美術館館長葉佳蓉表示,除了配合政府既有的公共安全法規,館方持續積極參與大樓整體的防災規劃與演練,並會定期向大樓管理委員會說明館內的營運實況、觀眾組成,規劃適合的逃生動線以及消防系統配置等資訊。此舉旨在透過資訊共享與協調合作,提升整棟建築的防災意識與應變韌性,確保災變發生時,能與所有使用者協力應對,保障觀眾與館內人員的安全。
在核心的典藏品保護方面,鳳甲美術館指出,雖遷入現址近20年,空間與設備有進一步強化的需求,但在初期整建時,典藏庫房便已規劃了防火牆、防火門、獨立空調系統與不斷電裝置等關鍵設施。過去數次面對停電與地震等突發事件時,也證實這些設施均能有效控管風險與損害。

圖為鳳甲美術館圖書館。(圖片取自鳳甲美術館官網)

數位典藏的安全管理,同樣採取了多重保險措施。目前除了導入典藏管理系統,資料備份採用了「NAS(網路附接儲管裝置)」、「無網路連線之館內儲存電腦」以及「紙本印製檔案」等方式並行,以防範惡意軟體、斷電或硬體損壞等風險。葉佳蓉表示,此法雖在同步更新上稍嫌繁複,但以目前館藏規模而言,尚屬可控範圍。

針對此次參與訪談,葉佳蓉也坦率地表示,本次訪談促使他們重新審視了過往未曾深入關注的風險,特別是保險條款中針對「戰爭」與「氣候變遷」的除外責任。並認為「隨著兩岸局勢與全球氣候變化趨於嚴峻,這些都將是未來亟需進一步因應與規劃的課題。」並期盼藉由此次專題的引導,促進博物館界對防災議題更廣泛的集體討論與共識凝聚。(文/朱貽安)

圖為鳳甲美術館之庫房。(鳳甲美術館提供)
ARTouch編輯部( 181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