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教育的系統裡,學校與美術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學校的藝術教育以連貫性的課程為核心,教師專職於教學,重視創作技法的培養,並熟悉孩子整體發展的階段特徵與個別差異,能在長期規劃中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累積學習成果。
相對之下,美術館所規劃的藝術工作坊或活動,時間雖然有限,但因開放氛圍以及美術館資源的多元展演特質,能開啟孩子更多的感官經驗與想像。美術館不一定強調技法訓練,而更常扮演「種下藝術種子、點燃創作火苗」的角色,讓孩子在每一次的體驗裡獲得靈感與啟發。
正因如此,臺灣各地美術館、博物館紛紛在暑假期間推出夏令營隊,透過與孩子更長時間的相處,無非期待讓這種「藝術火花」有機會延伸為更深刻的探索經驗。那麼,在這樣的相遇裡,我們又希望能夠帶來怎樣的影響?
為什麼美術館要舉辦夏令營?
夏令營的形式讓孩子能夠長時間浸潤於美術館中,與平常和大人一起參觀或參與單次工作坊的經驗不太相同,它是一段專屬於孩子的時間,允許他們反覆嘗試、自由探索,並在安全自在的氛圍中展開想像。這樣的藝術體驗有幾個關鍵價值:
一、深化藝術體驗: 藝術家的創作往往來自對於外在世界的回應,或者向內自身的挖掘,而營隊的結構提供了最大機會讓孩子能經歷類似的歷程。透過多日連續的活動,孩子不僅僅是「做作品」,更能體會創作產生的背後思維與過程,以及藝術作為一種表達的方式。
二、跨領域學習:藝術並非孤立存在,它常常與科學、技術、自然、生態、文化等交織而生。當孩子在營隊裡用身體遊戲互動、在生態探索中找到創作靈感、在實驗中觀察科學現象,他們同時也在學習用不同角度來看待事物。這樣的跨領域體驗不只是豐富創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培養問題解決的思維能力,幫助孩子在未來面對複雜世界時,不拘泥於單一答案,而是能靈活地結合知識、經驗與想像力,找到最適切的應對方法。
三、心理安全與自由探索:孩子可以在美術館裡盡情實驗,從遊戲中發現自己的力量,建立對於自身的理解和自信。他們會逐漸理解創作既包含技巧累積,也包含想像與經驗的分享。
四、培養長遠的關係: 藉由夏令營,美術館成為孩子心中「好玩又溫暖的地方」,是能夠時常回來交朋友、創作與探索的「第二個家」。


從媒材體驗到跨域探索──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夏令營的發展軌跡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兒美館)自2020年起開始辦理營隊。呼應現當代藝術創作在媒材上的多元性,初期營隊課程設計的核心是讓孩子透過體驗不同的媒材,進一步接觸當代藝術的創作概念、材料與方法。過往營隊內容相當多樣,從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聲音藝術到雕塑創作,都曾出現在課程中,孩子每天透過不同藝術形式探索創作的可能性,從「媒材」的角度認識藝術、開發想像。
隨著兒美館2024年在青埔正式開幕,營隊邁向新的嘗試階段,更強調與生活、在地資源及跨領域的連結。轉變的原因在於,我們希望創作的精神更進入孩子的習慣中,也期待孩子從自己的生命經驗裡找到創作的出口。
2024年營隊,兒美館參考所在地方特色,落下生活的四個切面展開營隊內容──「身體、生態、食農、聲音」。這樣的設計除了媒材的嘗試,也讓孩子在生活情境中接觸藝術:透過身體遊戲打開自我表達的可能;走進青塘園探索生態,將觀察轉化為創作;從青埔過往農業發展中稻米的生長與飲食文化,連結對於米食的再想像;也從在地樂團的國樂體驗,進入聲音藝術的物件聲響創作,豐富感官經驗。這些活動從孩子的日常出發,讓創作與環境、人文相互交織,奠定「在地連結與跨域」的方向。
延續這樣的思路,2025年營隊內容從青埔的氣候特徵與地緣資源擷取靈感,開展「天空與飛行」的題目。課程從自然界的啟發開始,也串聯工藝、科技與想像力。孩子從製作簡單的飛行器,理解飛行的原理,到參訪鄰近太空/天文研究機構與航空相關場域,進一步連結當代科技與未來探索,最後帶進一點科技媒材,以創作回應對於天空與飛行的想像,企圖讓孩子在「藝術—科學—生活」的交界處展開創作歷程。


營隊設計希望帶來的影響
兒美館的營隊設計,更著重在探索與感受。以生活為主體,孩子的日常、身邊的人事物,都是創作的素材。這種觀點有幾個面向:
一、過程的重要性:比起最後的作品,更重視孩子在觀察、實驗、遊戲中獲得的經驗,包括他們的選擇與決定、他們的專注投入與真誠表達。
二、五感的覺醒:透過與在地生態、人文、環境的結合,孩子重新打開感官去發現生活中的細節與未知。
三、生活即創作:各種生活素材都可以是創作媒材,打破藝術與日常的界線,孩子會持續在生活中觀察、記錄與表達,保持探索的習慣。
四、內在學習動機:活動設計啟動孩子自發的好奇心,孩子會想要提問、想要嘗試、想要知道。


從探索到連結──美術館教育的願景
夏令營從最初的媒材體驗到後來的跨域實踐,呈現了教育理念的演變:藝術不是獨立存在的專業,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環境、社群、世界建立關係的方法。
兒美館希望孩子在這裡學到的不只是畫畫、手作或知識,而是面對世界的態度:勇於探索、樂於感受、敢於創造。當孩子們帶著自己做的風箏、羊毛氈地球或物件聲響故事回家時,他們不只帶走一件作品,更帶走對生活的敏銳觀察與對未知的無限好奇。
夏令營對兒美館而言,不只是教育推廣活動,而是「深度連結」的方式。透過長時間相處,兒美館與孩子建立起持續的關係,讓藝術不再遙遠,讓創作追求的是過程中更深刻、更持久的學習與成長。

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一機關多場館」的方式發展。除了選址於中壢青埔的大美術館(亦即母館)之外,分別為兒童美術館、橫山書法藝術館。桃園市立美術館的建築設計與景觀規劃,呼應桃園「千塘之鄉」的地方紋理,串連水景與綠帶、交匯歷史與人文。美術館也將以其多元功能,連結都心與社區、在地與國際。融合城市底蘊、國際視野與未來想像的桃美館,將不僅作為推展藝術的動力引擎,也將形成創新實驗、文化發展的活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