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專欄

【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臺灣美術史最早的「再發現」?北美館藏淺井忠《湯島聖堂大成殿》

在臺灣美術史的漫長篇章中,「再發現」始終是推動研究與記憶更新的關鍵詞。從黃土水《甘露水》的重現,到寄存北美館的淺井忠《湯...
更多

【高森信男專欄】索菲亞72小時田野筆記:藝術史中的當代藝術

前往歐盟新興成員國保加利亞的旅程,從古代遺跡到當代藝術空間,揭示了索菲亞這座城市在東西文化夾縫中的多重面貌。歷史遺跡與現...
更多

熱門專欄

【蕭文杰專欄】臺北市政府要讓蔣介石繼續落草為寇嗎?再談昏昧不細察的烏龍官網與如何看待陽明山的蔣家文資
臺灣推動文化資產教育與數位建設,立意雖佳,但實際執行卻常見錯誤流傳。從「草山御賓館」與「草山行館」的混淆,到裕仁皇太子稱...
【簡秀枝專欄】連結今昔、呼應在地:巴斯奇亞大展在首爾生輝
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以下簡稱巴斯奇亞)大型展覽「跡象:連結過去和未來」(Con...
【張寶成專欄】腐朽如何化作永存?數位廢墟的難題
鏈上生成藝術面臨一個保存悖論:渴望「永恆保存」卻又始終具有「易逝性」。一方面,將作品資料寫入不可變的區塊鏈,提供了前所未...
【高森信男專欄】巴拿馬當代藝術田野隨筆:誕生於兩大洋兩大陸之間的藝術世界
巴拿馬市雖為拉美都會,但更像是美國邁阿密混合著新加坡場景的拉美復刻版。因為美國的影響,當地不僅通用美金且滿街可見美式速食...
【藝術市場壓力測試】斷鏈型孤島市場:臺灣藝術市場的困境與契機
臺灣藝術市場的停滯並非偶然,而是結構性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表面上看,市場活動不乏熱絡,藝博會辦得熱絡,收藏家在國際間活躍...
【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美麗的聖稜線:石川欽一郎《臺灣次高山》的宜蘭視角
石川欽一郎很可能未曾親自攻頂次高山,但他與沼井同為臺灣山岳會成員,並且因為其早年隨軍前往山地記錄「理蕃」成果,累積了豐富...

典藏ARTouch專欄

照見島嶼的過往與未來,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開幕速記

2025年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於9月5日揭開序幕,來自臺灣、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澳洲...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邱創乾《飛橋臥波》中的客庄與蕃界景觀

《飛橋臥波》是邱創乾於1920-1934年間描繪大嵙崁溪(大漢溪)河階景觀的作品。有關此畫的研究,長期以來缺乏對地景的判...

【張寶成專欄】玩興不減時停手,枝繁葉茂處留白:王新仁《植徑集》的無限花園

《植徑集》是一個將生成藝術與互動機制緊密銜接的計畫,我會把「在人為給定的有限條件中,植物如何根據計算產出無限變化」視為其...

【蕭文杰專欄】臺灣史文資價值觀遭北市府摧毀:一生懸命文化資產的文建會主委「陳奇祿故居不被保留」

臺北市大安區溫州街52巷日式宿舍群近年遭文資會判定「不具文資價值」而接連拆除,即便是《文化資產保存法》推手、有「文資法之...

【黃心蓉專欄】誰來決定美國歷史?當博物館成為川普2.0時代的文化戰場

在各界錯愕中,白宮於八月史無前例地要求審查學會8大館舍的展覽策劃及作業機制,以確保其呈現扣合「美國超卓主義」。幾近凌厲的...

【高森信男專欄】末世的逃逸與再傳送:2025年柏林雙年展側記

如同柏林這座城市本身充滿政治性與多元文化的交織,歷屆柏林雙年展亦多以政治議題為策展核心。本屆策展人扎夏.柯拉(Za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