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與獲得文化資產的正確資訊?除了就讀相關科系,購買書籍自學,在臺灣大部分的人是仰賴官方提供的資料。
我國為推動文資教育、活化與傳承,設有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自106年9月起也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數位建設」項下,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累積和推廣豐富的臺灣原生文化素材。財源優渥的地方政府甚至經費拍攝宣導影片,利用YouTube將資訊上傳,例如臺北市文化局有臺北老房子的故事、名人故居故事導覽影片……等。
國家文化資產網、「國家文化記憶庫」雖然是中央管轄,但縣市等級的文化資產指定與登錄皆是地方政府,地方文化記憶的內容徵集幾乎是靠縣市文化局以專業服務案、勞務採購案招標。文化主管機關將推廣文化的事務委由民間,不僅可以促進文化產業經濟,但主管機關有審核機制,偏偏幾個地方文化局找的業者都有所託非人的現象,聘請的烏龍學者無能力把關,導致官方網站資訊良莠不齊。
筆者或許學養不佳,不曾承接此類專業服務案,不過卻經常發現官方提供的資訊錯誤連連。接案的包商有的抄襲,有些自己憑空想像杜撰偽造歷史,以訛傳訛之下已經誤導視聽。而財大氣粗的臺北市文化局更是累犯,離譜的是關於蔣介石家族的文資記載經常出錯。

筆者2025年3月揭發市府拍攝的「再見草山御賓館–重生part1」紀錄片內容將「草山御賓館」與「草山行館」錯置。實際到了「草山行館」更發現漏洞百出,例如看板寫到日本的裕仁皇太子來臺時,前往陽明山歇腳的招待所,原本應是「草山御賓館」,在行館宣傳板卻被寫成下榻「草山行館」。
這種「竹蒿鬥菜刀」亂象多年,「到底怎麼驗收的」(註1)?文化局當時雖然表示已立即撤下相關錯誤內容,也會深入檢討內部作業流程並追究相關責任,感謝外界指教。但是時隔約半年,無論是國家記憶庫或是臺北市文化局依然是提供錯誤資訊,讓筆者彷彿再次遭遇文化詐騙集團。

事實上「草山御賓館」依照歷史發展,可以稱「草山御賓館」;但是「草山行館」卻不宜稱為「草山行館」,為了解釋其因果,筆者只好老調重彈,書寫本文。
官方網站關於蔣家文資依舊的錯誤在哪裡?
首先談論「國家文化記憶庫 2.0」,這個目前隸屬文化部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管理的網站成立的立意是好的。「國家文化記憶庫」的設立當初是仿效「歐洲數位圖書館(Europeana)」。這個記憶庫以「臺灣文化搜尋引擎」自許,提供素材檢索、主題瀏覽……等。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在介紹一張蔣宋美齡「在士林官邸留影」的介紹是這樣寫的:

這是蔣宋美齡(1897–2003)在士林官邸的影像,拍攝時間為1961(民國50)年。
蔣中正(1887–1975)總統來臺的第一個官邸為草山行館,原為臺灣糖業株式會社招待所,為1920年代典型日式建築,曾招待過當時的皇太子─浩公裕仁(昭和天皇)。1949年(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成為總統官邸。隔年士林官邸落成後,蔣總統與夫人搬至士林官邸,草山行館成為蔣總統避暑與接待外賓之處……。
這樣短短幾行字,呈現許多荒謬的錯誤,首先如前文所述,蔣中正來臺最先是短暫居住在「草山御賓館」,這個地方是日治時期為接待日本裕仁皇太子來臺而興建,但與臺灣糖業株式會社無關,裕仁皇太子也僅休息約2小時左右,並未實質居住。
「草山行館」則是蔣中正於陽明山散步發現的,原為臺灣糖業株式會社所興建的招待所。可能是考慮石頭建築更加穩固,戰略地點易守難攻,蔣中正僅在「草山御賓館」短暫居住,就搬遷到官方所說的湖底路「草山行館」。這是蔣介石在士林官邸建好之前的居處,也是所謂士林官邸成立後的夏日避暑行館。而裕仁皇太子與「草山行館」無任何關聯,顯然「國家文化記憶庫 2.0」又是張冠李戴,互相抄襲所造成的錯誤。
奇特的是裕仁皇太子出生時稱號為「迪宮」,國家記憶庫所談的「浩公裕仁」到底是何人?筆者孤陋寡聞的不曾聽聞,僅知道德仁親王幼稱「浩宮」,是現在的令和天皇。偏偏維基百科也不知危機,將這張圖說複製貼上,就一起以訛傳訛。
國家記憶庫用了「國家」兩個字,可是對國家歷史不熟,文化部也無能力監督。像這樣水準怎麼能和「歐洲數位圖書館(Europeana)」相比呢?細查資料得知,建檔單位是「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荒謬文章的作者標示為:講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而幾經筆者砲轟舉出錯誤的臺北市文化局,雖已經對部分錯誤做出修正。但在兩蔣文資的熟悉度似乎很不足,即使現任臺北市市長宣稱是蔣中正曾孫,現在國家文化資產網的「草山行館」簡介依舊出現錯誤。例如,臺北市文化局提供的內文稱:「民國39年5月,蔣(中正)先生移往士林官邸」。然而,根據負責整修官邸的工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分公司所遺留的資料,蔣介石是民國39年3月31日遷入士林官邸(最初稱士林賓館)。這個日期的小錯誤,看似雞毛蒜皮,但實際上說明了「草山行館」不宜宣稱「草山行館」的理由。

「草山行館」最大的錯誤是不宜稱「草山行館」
草山是陽明山的舊稱,蔣介石來臺初期沿用日治時期舊稱,例如設立的管理局稱為草山管理局。不過在1950年(民國39年)3月31日,蔣介石搬入士林官邸的那一天,臺灣省政府委員會第一四三次會議將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湖底路89號原日治時期臺灣糖業株式會社招待所建物功能,也因此成為了蔣介石「夏季避暑行館」。
蔣介石為何將草山改名陽明山?官方說法宣稱蔣介石因為尊敬明代哲人王陽明,所以將草山改名為陽明山。但民間傳說認為,是蔣介石不願意被中共譏「落草為寇」有關。
作家許仁圖在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愛新覺羅.毓鋆》一書指出是愛新覺羅.毓鋆透過張其昀轉告蔣介石,他認為草山其名不好,讓人聯想到「落草為寇」,因而草山改名陽明山。
官方文獻找不到草山改名陽明山跟「落草為寇」的關聯,不過1950年1月17日《自立晚報》「萬家燈火」副刊刊登了一篇剪報稿〈草山衰翁〉,此文被認為是影射時在「草山」辦公的蔣介石。主管當局以對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有不敬之意,勒令該報「停刊永不複刊」,副刊主編吳一飛被捕。這個新聞顯示蔣介石害怕被譏「落草為寇」並非空穴來風。
因此1950年3月31日草山更名為陽明山。草山管理局改名為陽明山管理局。草山御賓館也被改名了「陽明山第一賓館」。草山派出所改名為陽明山派出所。
位於陽明山湖底路的臺灣糖業株式會社招待所,其功能轉變成蔣介石行館的當下,草山也改名陽明山了。那又怎麼有可能有以草山命名的行館呢?在那個白色恐怖的年代有誰敢跟蔣介石說他住在草山呢?
那「草山行館」是怎麼被命名的呢?
筆者利用臺灣新聞智慧網查詢,在資料有限的調查下,認為陽明山湖底路的臺灣糖業株式會社招待被命名為「草山行館」與陳水扁、馬英九兩位臺北市長有關。

過去「行館」對臺灣民眾是陌生的、無法接觸的、是軍事機密的、是威權的,這類建築幾乎被統稱「蔣公行館」,1988年06月08日,中國時報刊載立委張俊雄質詢,他指出全臺有47處行館,長期荒廢,頗為可惜,認為行館是公共財,許多位於風景區,應開放行館供民眾參觀。
1994年民進黨籍的陳水扁擔任北市市長後,解嚴之後,蔣介石夫婦與黨國權貴過去的生活的神秘面紗逐一被揭開。陳水扁首先開放部分的士林官邸供民眾參觀,獲得好評。接著,徐州路臺北市長官邸與陽明山湖底路行館也列在規劃當中,1996年媒體就出現「草山行館」這樣的名稱。到了1998年「草山行館」部分開放,當時的名稱除了「草山行館」之外,尚有人稱此處「草山文化行館」或是「陽明山行館」。
馬英九擔任市長後,將湖底路原「臺灣糖業株式會社招待所」進行文資審議,恐怕是調查研究不周,就被臺北市文資會文資委員登錄為歷史建築,文資的正式名稱就是「草山行館」。

最忌諱被譏落草為寇的蔣介石,費盡心思將草山改名陽明山,他恐怕沒想到他的夏日避暑行館,在他過世後被糊塗的文資委員用「草山」命名,讓他落草為寇!
試問臺北市文化局為何不幫「草山行館」正名為原「臺灣糖業株式會社招待所」呢?而相關的錯誤,建議也請北市文化局通知各個單位改正。
延伸閱讀|【蕭文杰專欄】細數最爛古蹟「草山御賓館」不能戳的秘密(上)
延伸閱讀|【蕭文杰專欄】細數最爛古蹟「草山御賓館」不能戳的秘密(下)——孫科家族在草山御賓館的歲月
註1 類似的錯誤其實在2023年已經揭發,可參閱【蕭文杰專欄】雙北文化局竄改百年前歷史:兼談嘉慶君遊台灣傳聞與裕仁太子東宮行啟。

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美術史、文化資產。思想受殷海光「是什麼,就說什麼」影響。搶救文資是主要日常,教書、寫文章是餬口。自認文章針砭時弊,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各地政府頭痛的文化恐怖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