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文杰專欄】雙北文化局竄改百年前歷史:兼談嘉慶君遊台灣傳聞與裕仁太子東宮行啟

【蕭文杰專欄】雙北文化局竄改百年前歷史:兼談嘉慶君遊台灣傳聞與裕仁太子東宮行啟

【Column by Hsiao Wen-Chieh】Taipei and New Taipei’s Departments of Cultural Affairs Changing 100-Year-Old History: Tales of Lord Jiaqing’s Journey to Taiwan and Prince Hirohito's Visit to the East Palace

台灣的教育對本土的歷史、美學不注重,坊間經常有人把說書人、編劇自我改編的「創作」當成歷史事實去流傳。其中「嘉慶君遊台灣」頗為出名。清朝嘉慶君來台故事是假的,不過日本時代的裕仁太子遊台灣卻是真的。裕仁皇太子來台在百年前是大事,不僅有隨行攝影官,媒體也紛紛報導,理論上這些資料都有歷史文獻可以查證,無奈至今仍有許多觀光景點以「太子」命名,實際上裕仁皇太子從未曾親臨過。

我國歷史教育的目標是: 「以歷史資料及歷史知識為基礎,藉由歷史問題的探討提升學生的思維」。(註1)無奈台灣的教育對本土的歷史、美學不注重,坊間經常有人把說書人、編劇自我改編的「創作」當成歷史事實去流傳。誤把民間的「創作」,以訛傳訛當成歷史事實,有許多案例,其中「嘉慶君遊台灣」頗為出名。

「嘉慶君遊台灣」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久,至少在日本治理台灣的時代,已經有初步的故事雛型,有一些報導還稱主角為「嘉慶太子」。(註2)這個文本經傳播、多次改寫後,1957年先成為台語電影的題材,接著在1970年代被當成了電視劇劇本,播出後收視率頗高,也就這樣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註3)

《嘉慶君遊台灣》報紙廣告。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CC BY-NC-SA 3.0 TW)。發佈於《開放博物館》(2023/05/25瀏覽)。

「嘉慶君遊台灣」的電視主題曲紅透半天邊,音樂創作人依照劇本,將台灣物產「竹山蕃薯上介讚,鹿港珠螺是名產,麻豆好吃是文旦」寫入連續劇的歌詞中,成為一種地方朗朗上口的台灣物產行銷。然而歷史的事實是這樣,清朝的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無論是太子時期或是登基為清朝皇帝之後,其終其一生不曾揚帆過海到台灣。那些號稱美味的台灣物產,是賣家誆稱「嘉慶君也吃過」的一種銷售手法。

有關「嘉慶君遊台灣」的民間故事,目前已知最早的資料是見於明治38年8月6日《台灣日日新報》,一篇名為〈易樓為閣〉的報導,該文指出:「嘉義東南西北四城樓,巍峨高聳。甚壯觀瞻。俗傳乾隆年間,林逆倡亂。嘉慶皇帝為太子時,曾過台灣巡視,駐蹕嘉義,所以蓋造雄壯。為全台樓成之冠,嘉仁呼之為太子樓……」。

「嘉慶君遊台灣」固然是虛構的,但是也反映出來台灣社會經歷了林爽文之亂。清朝將領福康安奉命渡海來台,討伐林爽文,顯然是被民間說書人或文學創作者為了戲劇效果刻意改寫為太子嘉慶君來台。

由於「嘉慶君遊台灣」在黨國時代被過分誇大,不少人誤以為真,1980年大學聯考,典試委員藉此出題,引爆河南籍教授李守孔,就痛批新聞局與台視失職,放任違背史實的《嘉慶君遊台灣》在電視上播出,戕害莘莘學子。作家管仁健質疑《嘉慶君遊台灣》在當時是引爆省籍矛盾的「陷阱題」(註4)。

我認為「嘉慶君遊台灣」是以林爽文事件為背景下的純屬虛構的民間故事創作,看戲者說實在要有明辨的區別能力,因為史實和以過去歷史背景編撰的故事畢竟不同。就如同當我們觀看三國演義、楊門女將、明正德皇帝遊福建(或正德皇帝遊江南)、乾隆下江南電視劇一樣,一開始就知道是杜撰出來的創作,因為那是歷史的基本訓練。

與裕仁太子直接有關係的文化資產

清朝嘉慶君來台故事是假的,不過日本時代的裕仁太子遊台灣卻是真的。裕仁太子來台時間是大正12年(1923)4月16日到4月27日,共12天,當時採用的名稱是「台灣行啟」。「台灣行啟」的活動由第8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安排,他動員了龐大人力、物力去規劃,要整理街道,佈置牌樓,還要安排參觀活動,目的是讓裕仁太子對總督府治理台灣的成果留下深刻印象。

台北御泊所內生蕃舞踊台覽(4月18日)。(圖片來源:台灣舊照片資料庫

裕仁太子在台灣住宿的地方稱為「御泊所」,被規劃的休息場所稱為「御休所」。今日還留存的「御泊所」是台北御泊所,即國定古蹟台北賓館;以及台南御泊所,又稱台南州知事官邸。至於台中御泊所、高雄御泊所在戰後遭到拆除。而日本統治時代的「御休所」,現有文化資產身分的是「草山御賓館」與「溫泉博物館」。

台北賓館曾經是裕仁皇太子的「御泊所」。(攝影/蕭文杰)

裕仁太子沒去過但是有間接關係的文化資產

裕仁結束訪台後,台灣總督府為了歌功頌德,組織「皇太子殿下台灣行啟紀念事業調查委員會」, 評選出幾處裕仁走過的地方,立碑紀念,而各地民間亦紛紛仿效,有趣的是裕仁皇太子並未到過新店地區,地方人士仍然立了「太子行啟紀念碑」。(註6)

原台南縣知事官邸曾經擔任御泊所1923年4月20日裕仁皇太子入住。(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產網)

桃園也以紀念御仁太子訪台名義,重新整理清朝的小徑,命名為御成路,也就是今日的御成路古道。(註7)至於雲林斗六行啓紀念館,是地方仕紳與民眾以紀念裕仁皇太子名義籌建的「記念公館」,這些地方固然都跟裕仁太子的行啟有關,但實際上裕仁太子並未親臨這些地方。

與裕仁皇太子關係薄弱或無關的冒牌景點充斥

裕仁皇太子來台在百年前是大事,不僅有隨行攝影官,媒體也紛紛報導,理論上這些資料都有歷史文獻可以查證,無奈至今仍有許多觀光景點以「太子」命名,例如官方命名的「金瓜石太子賓館」,以及民間俗稱的「菁桐太子賓館」等,都是這樣的案例。這兩個案例的命名,都是讓觀光客聯想到裕仁皇太子來過的一種行銷手法,實際上裕仁皇太子從未曾親臨過。

台北御泊所御著,此處為今日台北賓館。(圖片來源:台灣舊照片資料庫

金瓜石太子賓館是新北市法定文化資產的正式命名,這樣的命名我認為並不妥。這棟建築最初是日本田中礦業株式會社所有,屬於典型的日式高級建築樣式。它與「太子」扯上關係,頂多是田中礦業株式會社打著要招待行啟台灣的裕仁皇太子為名義,所進行修造的建築。但是,行啟的規劃是台灣總督府安排的,行程非常緊湊,金瓜石本來就不在裕仁行啟台灣規劃之中。

至於菁桐太子賓館正式的文資名稱是「台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其官方宣傳的內容也頗具爭議。因為新北市文化局放置於國家文化資產網站的資料表示:「始建於昭和十四年(1939)」,但又表示「本建築物原為日本礦業株式會社為招待由日本來訪的昭和寶太子而建」。然而這樣的說法放置在官方網站簡直是貽笑大方,缺乏常識,因為日本根本沒有「昭和寶太子」。

過去曾經以太子身分來台的人物只有裕仁,他是在大正五年(1916)11月3日被立為皇太子,也就是他是大正天皇的太子而非昭和太子,昭和年號的出現要等到裕仁正式即位成為天皇,使用時間為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

1923年4月26日下午1時,日本裕仁皇太子乘車從台灣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前往當時的台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今台北一女中),圖為裕仁皇太子座車車隊經總督府(今總統府)廳舍前向南行進的情形。資料來源: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行啟紀念寫真帖(一)

昭和年間所立的太子是指昭和27年(1952年)的明仁,他不曾來過台灣,因此就公開請教新北市文化局「昭和寶太子」是誰?另一方面如果該建築真如官網所描述「始建於昭和14年(1939)」,那又怎麼會是為了招待大正12年 (西元1923年)來台的裕仁太子而建?「太子」的命名容易造成觀光客的誤導,因此如何正確地按照史實把歷史說清楚是一項重要的事。

台北市文化局竄改草山行館歷史

新北市文化局自創了「昭和寶太子」已經夠貽笑大方,但是做蠢事不遑多讓的當然有號稱首善之都的台北市文化局,市府文化局管轄的草山行館就是一個只顧賣餐飲賺錢,罔顧文史真實性的悲劇。

草山行館原為日治時期台灣糖業株式會社之招待所,曾經是蔣介石來台後的臨時官邸,這棟建築在2005年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之後曾經委外營運,2019年市府宣稱要確保歷史建築完整性,及配合再利用計畫將範圍擴大保存,隨扈宿舍區域也劃入保存範圍,2022年草山行館在「老房子文化運動」之下重新開幕營運,開幕當下柯文哲前市長與當時的文化局局長、文化局相關官員蒞臨剪綵,並享用餐點,卻沒有發現其導覽展示內容錯誤百出。

草山行館2022年以老房子文化運動之名重新開幕,但是展示看板內容錯誤百出。( 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秘書處媒體事務組

例如現場簡介指出「草山行館」是裕仁來台視察的臨時居所,及蔣中正來台第一個家。但事實是,裕仁來台在草山僅有短暫停留,他並沒有住宿在草山,而是在今日的「草山御賓館」短暫停留2小時。

「草山行館」原為日治時期台灣糖業株式會社之招待所,它與「草山御賓館」是不一樣的兩個建築群。另外「草山御賓館」才是蔣介石來台的第一個住所,顯然台北市文化局疏於督導,OT的商家根本不具任何文化資產專業,就能輕鬆承包標案,因此才鬧了竄改歷史的大笑話。

草山行館展示內容標示錯誤,顯然台北市政府的老房子文化運動缺乏文化,圖片北投民眾提供筆者,照片拍攝於2023.05.18。(蕭文杰提供)

國家文化資產網鬧笑話文化部也有責任

新北市文化局自創了「昭和寶太子」在2012年被民眾投書指出錯誤,該民眾在媒體要求當時的文化部長龍應台或文化部人員出面解惑。但是顯然是狗吠火車,因為文化部主管的國家文化資產網至今依舊這樣紀載,顯然沒有任何勘誤。

台北市草山行館也在2012年被民眾抓包導覽及文化局官網錯誤,經由莊永明老師、北投文史工作者楊燁、陽明書屋主任呂理昌都直接證實,當時的科長劉得堅坦承錯誤,沒想到2023年劉得堅已經高升成為文化局主任秘書,相同的錯誤依舊出現在現場的導覽看板上。

我認為即使是地方文化局的錯誤,中央文化部依舊有責,因為國家文化資產網是附屬在文化部文資局之下的網站。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文化保存本來就有義務之履行,有監督義務;總不能看著地方文化局打著「文化觀光」、「老房子文化運動」之名義,進行所謂「體驗經濟」,而內容卻是屢屢竄改歷史,誤導民眾。

延伸閱讀|【蕭文杰專欄】細數最爛古蹟「草山御賓館」不能戳的秘密(上)【蕭文杰專欄】細數最爛古蹟「草山御賓館」不能戳的秘密(下)——孫科家族在草山御賓館的歲月


註釋

註1 此為高中歷史教育的目標。
註2 嘉慶是愛新覺羅顒琰繼位皇帝後的年號,坊間認為「嘉慶太子」等於愛新覺羅顒琰,其實已經違背歷史事實,因為愛新覺羅顒琰是在乾隆六十年被立為皇太子的。
註3 1957年就有「嘉慶君遊台灣」相關電影的演出。
註4 管仁健觀點》《嘉慶君遊台灣》為何會引爆省籍矛盾? (2023/05/25瀏覽)
註6 該碑並沒有正式文化資產身分。
註7 該古道並無正式文化資產身分。

蕭文杰( 7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