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文杰專欄】士林官邸內見證漢埔通婚的墳塚建築

【蕭文杰專欄】士林官邸內見證漢埔通婚的墳塚建築

【Column by Hsiao Wen-Chieh】Tomb Architecture Found in Shilin Official Residence Evidence of Intermarriage Between Han Chinese and Pingpu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

官方對「蔣中正宋美齡士林官邸」的國定古蹟指定內容過於狹隘,對於官邸內曾經擁有蘭花班、營房與警犬空間、哨所、甚至是眷村,這類歷史卻是不曾出現在官方簡介中,顯示「文化資產」的指定仍然是呈現出威權崇拜,缺乏庶民的歷史觀。1950年落成的士林官邸至今僅75年,官邸內卻有一座長達300年歷史,見證清代漢埔通婚的古墳,令人震驚。

臺灣也是由威權走向民主的國家,什麼是「文化資產」?在臺灣長久以來就是受到國家政策影響。

解嚴前爆發林安泰古厝事件,固然可以視為威權逐漸被撼動,但是1982年第一版的《文資法》,公民沒有提報權、沒有文化公民權,「文化資產」依舊是官方說了算,該法第1條就直接宣示了保存文化資產是建構在「發揚中華文化為宗旨」,理論上這跟「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宗旨沒什麼兩樣。

因為保存文化資產是發揚中華文化為宗旨,當然也就有理由把日本時代遺留的歷史痕跡抹除,工業遺址遺跡也不會考慮列入。至於屬於南島語族的臺灣原住民,他們的語言、文化、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建築表現,都與中國文化有著顯著的差異,可想而知也就難以成為法定的「文化資產」。 

所以1995年(民國84年),東京朝日新聞的記者訪問文資大老,同時也是文獻會主委的林衡道先生,他就表示: 「我認為臺灣總督府(現總統府)也應該毀掉,藉以否定帝國主義的統治」。在那樣子的時代氣氛下,內政部也曾經發文說「桃園神社」不具文化資產價值。

桃園市忠烈祠,前身為桃園神社。(維基百科)

1999年9月21日地震,影響臺灣文化劇烈,促使2000年《文資法》修法,個人與團體始能申請文資。

直到2005年《文資法》才將「發揚中華文化為宗旨」改為「發揚多元文化」,此刻臺灣原住民文化才有機會列入國家文化的保存名單當中。

不過由我們的法定「文化資產」分析,象徵國家權力、帶有強烈威權遺緒的建築成為法定有形文化資產的數量頗多,例如兩蔣的官邸、行館、中華民國美學樣式的建築……。而真正屬於原住民,尤其是平埔族有形文化資產有關的屈指可數。

1950年完工的士林官邸正房採用灰綠色,是軍事上的需求。(攝影/蕭文杰)

臺北市政府於2000年7月14日就公告指定「蔣中正宋美齡故居」為直轄市定古蹟,內政部於2005年5月25日公告指定「蔣中正宋美齡士林官邸」為國定古蹟。

士林官邸的舊營舍。(攝影/蕭文杰)

我個人認為官方對「蔣中正宋美齡士林官邸」的國定古蹟指定內容過於狹隘,首先古蹟本體建築僅有官邸正房、蔣中正宋美齡作禮拜的凱歌堂、及蔣介石懷念母親的慈雲亭,但是對於官邸內曾經擁有蘭花班、營房與警犬空間、哨所、甚至是眷村,這類歷史卻是不曾出現在官方簡介中,當然也沒有用其它類型的「文化資產」來指定或登錄,這也顯示「文化資產」的指定仍然是呈現出威權崇拜,缺乏庶民的歷史觀。

士林官邸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園藝試驗支所,圖片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取自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而士林官邸的觀光客,或許可以藉由網路資料得知士林官邸曾經是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園藝試驗場,但少有人知道這座福山底下的士林官邸內景觀,同時也見證了清領時期的漢埔通婚,是罕見的平埔族在臺北盆地的歷史痕跡。

士林官邸的舊營舍地板原為檜木榫接,但是沒有列入文資範圍,只能任憑損壞。(攝影/蕭文杰)

官邸內塔悠許六合太祖媽潘氏愛娘墓見證清代漢埔通婚

1950年落成的士林官邸至今僅75年,官邸內卻有一座長達300年歷史,見證清代漢埔通婚的古墳,實在令人震驚,這座古墳是塔悠許氏家族太祖媽潘氏愛娘墓。潘愛娘平埔族巴賽族塔塔悠社人,是許建總妻。

觀音山石墓碑,材料表現地域風貌,墓碑上的「武榮」說明許家來自泉州南安。(攝影/蕭文杰)

許建總,又稱許總於康熙年間隨軍隊渡海來臺。根據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於《國家記憶庫》「許家宗祠-懷德堂」的建檔資料可知:康熙48年(1709),陳賴章墾號獲得到臺北盆地開墾時,許總早已到塔塔悠社一帶墾殖,為夥長。推測許建總可能是藉由與塔塔悠社(巴賽族)女子潘氏愛娘通婚,在塔塔悠社母系社會傳統下,許建總獲得潘氏土地開墾,成為最早進入臺北盆地開墾的拓墾者之一。而許妻潘愛娘墓,戊申年臘月(清雍正 6年,西元1728年)立石。 甲寅年梅月(清雍正12年,西元1734年)修墓,正好說明了這是漢埔通婚與漢人進入臺北盆地拓墾的遺跡。

國定古蹟士林官邸慈雲亭下方有清雍正年間所立的潘氏愛娘墓,至今約300年。(攝影/蕭文杰)

雍正年間興建的潘氏愛娘墓至今約300歷史,平埔族原住民墓主,因漢埔通婚關係,墳墓造型受渡臺漢人文化影響,墳墓呈現臺灣閩南式墓葬,而這種殯葬與祭祀行為起源於漢人的孝悌觀。
由潘氏愛娘墓造型判斷,觀音山石刻字,表現地域風貌,墓體出現「馬約利卡」磁磚裝飾,這類材料色澤鮮艷,經常出現在臺灣有錢人家的宅邸或墳墓,曾經流行於日治時期,可見該墓後人,遵守著文化行為,盡孝道,有修祖墳的培墓、掃墓文化事蹟。而「墓向正吉 冠龍帶生」與「真觀隨照 山仰秀顧」的書法墨跡顯示出墓地的方位和佈局。

「培墓」古人指培土整修,例如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或是安金箔,墳墓的完整象徵家族的運勢,此墓使用「馬約利卡」磁磚,是日治時期大戶人家用於建築物的裝飾手法。(攝影/蕭文杰)

我個人認為士林官邸的潘氏愛娘墓具有高度的文化資產價值,這座古墳見證許氏家族拓墾臺北盆地塔塔悠一帶,且時間軸與「陳賴章墾號」接近,是18世紀漢人拓墾最早的痕跡之一。

潘氏愛娘為塔塔悠社(Catayo)女子,保存許媽潘氏墓對臺北盆地消失的凱達格蘭族紀錄具重要文化價值。

慈雲亭旁的潘氏愛娘墓300坐落於福山,並沒有因為政權更迭而遭受破壞,威權時期許家成為能進入官邸掃墓的少數平民,而祭祀行為延續至今,是追憶先祖的行孝的具體文化表現。
綜合以上,我認為潘氏愛娘墓應該成為臺北市的市定古蹟。

蕭文杰( 104篇 )

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美術史、文化資產。思想受殷海光「是什麼,就說什麼」影響。搶救文資是主要日常,教書、寫文章是餬口。自認文章針砭時弊,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各地政府頭痛的文化恐怖份子。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