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防災是一場充滿不確定的長跑,那我們是否已經把這場比賽當真?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1999年出版的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預言2025年7月5日西太平洋會發生巨大海嘯災難,影響臺灣、日本、菲律賓等地。縱使這個預言在當日並沒有實現,但整個夏季,災難與防災的意識仍在網路社群上持續蔓延。尤其臺灣去年(2024)甫發生403花蓮強震,以及後續引發的系列餘震都讓人記憶猶新,再再顯現這個小島所身處的高風險地帶。
若我們把眼光放到國際,洛杉磯在今年(2025)初發生史上最具破壞性的野火,對居民和自然生態造成了毀滅性影響,當地的藝術文化界也遭受重大損失。不過,這次同樣位於火災高風險區域的蓋蒂別墅博物館(Getty Villa),則因為超前部署的建築特性與人員專業訓練,將災損降至最低。除此之外,六月以色列與伊朗交火的同時,伊朗文化部亦隨即宣布全國博物館與文化遺址自即日起關閉,並迅速開起戰時應對模式。以色列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也將所有展覽中的藝術品送入地下庫房,並宣布將無限期關閉,直至安全無虞。
面對天災頻繁、國際局勢的不穩定,「強化防災意識與行動」成為當前政府與民間部門積極推動的重要方向,臺灣各界也紛紛呼籲民眾備妥「防災包」;與此同時,文化與藝術都是屬於極度脆弱的資產,卻又是人類重要精神象徵與集體記憶,那我們是否也已經準備好「藝術防災包」?

本專題便以此為背景,首先回顧國際對文化資產於戰爭期間的保護法制與實踐經驗,進一步檢視臺灣各大公私立美術館的防災現況與制度建構;同時,也透過烏克蘭博物館在戰火下的應變行動,提供另一種身處危機中的文化應對視角。最後,以藝術家蔡咅璟、區秀詒對戰爭情境的想像,和蘇孟鴻、何孟娟親臨災難現場的經驗,來檢視與提問臺灣藝術產業的防災體質。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08月號395期
專題文章

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