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來場奇蹟般的相會吧!──大阪市立美術館「日本國寶展」
即將於4月26日於大阪市立美術館盛大展開的「日本國寶展」匯集約130件國寶於一堂,這些藝術工藝品不僅見證了各個時代的藝術...
地方不再是文化符號,美術館作為世界網絡的節點:專訪新美館「基進城市」策展人謝豐嶸、鄭慧華
在當前資本導向的都市規劃邏輯中,我們對城市的想像,經常被壓縮在「高價值空間商品化」的框架裡,以致於全球各地的大都會區都以...
在京都國際攝影節的延伸企劃 KG+中 ,來自何方意味著什麼?劉星佑映現臺灣的當代剖面
自2013年創立以來,KG+作為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的延伸計畫,並非單純的附屬展覽,而是一個具備明...
超越時代的國寶──紀念奈良國立博物館開館130週年特別展「超 國寶─信仰之光」
策劃此次展覽時,思及奈良博獨特的國寶展究竟為何,於是敲定了以「佛教美術與以奈良為中心的文化財」為主軸,且以回顧奈良博13...
空間如何描摹社會,藝術史權的重新角力:「亞洲獨立藝術空間歷史與檔案」論壇節錄
為期三天的「亞洲獨立藝術空間歷史與檔案」國際論壇,於4月11日至4月13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展開。本文節錄該論壇的內容...
臺灣美術史中的神明形象
日本殖民時期,日本接受西方藝術的觀點所進行的藝術變革,亦逐漸影響臺灣。受到在東京大學任教的美籍人士費諾羅莎影響,日本政府...
穿越250年藝術演進史!「威廉.透納-崇高的迴響」特展售票在即,三大必看理由解析
如果說奇美博物館的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展開了一幅西方繪畫史的全景圖,這次泰德美術館的透納特展則透過聚焦透納這位在西方藝術史...
臺灣建築從「無」中長出智慧── 專訪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策展人薛丞倫
臺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界,在地緣政治上長期處於變動與不穩定之中。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主題「[無]信仰:...
美術館裡的小吃店:黃麗音「Lili Deli 麗麗食品」透過現成物景觀反思消費產業鏈
黃麗音所使用的現成物,往往來自她生活周遭,如小吃攤的桌椅、櫻桃、魚骨、包裝紙、後照鏡、玻璃泡泡、購物車等,這些散見於生活...
白膚紅唇與花街人生:浮世繪美人畫身分與場景的文化解讀
「美人畫」是浮世繪極為重要的題材,不僅展現女性迷人的容貌與美態,更反映江戶時代的社會結構、性別觀念及文化潮流,由妝髮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