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6年威雙台灣館公布策展人及展名:李亦凡「鬱卒的平面」以遊戲引擎探問世界

2026年威雙台灣館公布策展人及展名:李亦凡「鬱卒的平面」以遊戲引擎探問世界

Curator and Theme Announced for 2026 Venice Biennial Taiwan Pavilion: Lee Yi-Fan Explores the World Using Game Engines in “Screen Melancholy”

時至今日,作為一個影像創作者,李亦凡亦無法迴避「深度學習的生成式影像」,即我們俗稱的AI影像,而這也是他即將發布的新作品中預計要探討的內容。他坦言,面對影像產出速度的驚人進步,最讓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已不是AI初現時那種粗糙的恐怖,而是發展到你「已經沒辦法去分辨真真假假的時候」,那才真正讓人感覺到恐怖。

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之2026年「第61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代表參展藝術家李亦凡偕同北美館團隊於今日正式公布,邀請現任美國丹佛藝術博物館(Denver Art Museum)現代與當代拉丁美洲藝術部門主任哈法艾爾・馮希卡(Raphael Fonseca)擔任本屆台灣館策展人。

作為來自巴西、活躍於國際藝壇的新世代策展人,馮希卡將與同世代的藝術家李亦凡展開一場跨地域、跨文化的對話,回應資訊與影像爆炸的時代處境,思考人類與科技之間錯綜的連結與辯證,展現臺灣當代藝術在全球數位語境中的共鳴,並探討個體如何憑藉一己之力參與、理解與建構自身所處的世界。

藝術家李亦凡(右)與策展人哈法艾爾・馮希卡(左)。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馮希卡是誰?

馮希卡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UERJ)取得藝術史與藝術評論博士學位,近年在國際策展實踐備受矚目,橫跨南美、歐洲與亞洲,並連續兩年(2023、2024)入選《ArtReview》「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人物」。他於2025年擔任第14屆南方共同市場雙年展(Mercosul Biennial)總策展人,與李亦凡初次展開合作並建立對話基礎。

馮希卡長期聚焦「全球南方」(Global South)藝術家的創作實踐,探討當代藝術於跨地域脈絡下所蘊含的文化與政治能量,並擅以幽默荒誕的策展語彙構築展覽現場,將其視為一場集會與舞台,融入大眾文化熟知的意象,引發觀眾對當代處境的思辨。

而這樣的策展語境,與李亦凡作品中結合黑色幽默與戲劇化敘事相互呼應。他也認為兩人雖然來自不同國家、文化,但卻有些共享的生命經驗,像是都有著勞工階級背景、在兒童時代開始接觸網路世界、以及同樣在這個時代都有對於資訊過量的焦慮,因此李亦凡的作品總是能引起他的共鳴。

李亦凡,《鬱卒的平面》(影像示意圖),同展名新作。©李亦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公布展覽命題:「鬱卒的平面」(Screen Melancholy)

本次展覽將以「鬱卒的平面」為名,展名以藝術史上常被引用的母題「鬱卒(Melancholy)」為切入,馮希卡認為李亦凡作品主要探討人在面對數位軟體所制約和形塑的世界時,產生出若有似無的焦慮與鬱悶。Melancholy在不同語言的意思下也有不同的解釋,像是悲傷、懶惰等等,馮希卡也期待透過這樣的多義詞,邀請觀眾一起創造展覽豐富的討論面向。而李亦凡的作品也是藝術家人生課題的思考,包含愛、受傷、學習、測量等,標誌著他在數位時代想跟人接觸的渴望,也是我們仍然活著的證明。

李亦凡表示把Screen翻譯成「平面」而不是螢幕,是因為平面在中文中更有一個想像的空間,不論是電影還是繪畫,都是從一個高維度的東西轉化到低維度的狀態,立體的東西成為平面,卻又在平面中看到立體。這樣的視覺經驗其實是影射著當代的媒體現狀。過程中,他也在思考作為一個千禧世代的創作者,其成長經驗如何影響他的創作,對他而言很重要的轉變是網路出現了,他突然可以從螢幕開啟一扇窗認識世界、開始看到很多可能性。甚至現在已經是透過螢幕來跟這個社會產生連結。

李亦凡表示把Screen翻譯成「平面」而不是螢幕,是因為平面在中文中更有一個想像的空間,不論是電影還是繪畫,都是從一個高維度的東西轉化到低維度的狀態,立體的東西成為平面,卻又在平面中看到立體。這樣的視覺經驗其實是影射著當代的媒體現狀。

藝術家與軟體之間的殊死戰

回頭看李亦凡的創作,他拋棄了耗時的傳統動畫流程,轉而選擇在自己架構的遊戲引擎工具裡,進行一種類似「操偶表演」的創作。它根植於九零年代流行的「機造電影」(Machinima)文化。那時動畫技術並不普及,許多有創意的玩家在遊戲中以錄製表演取代動畫製作。李亦凡將此精神帶入當代科技,在虛擬環境中建立一個「可以表演的空間」,成就了一人劇組的可能——自己開發系統,自己擔綱表演和口白。

2021年《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how do you turn this on)》則是探討數位時代人類如何控制虛擬的數位身體,還有數位身體的政治性。李亦凡發現當你在網路上購買數位角色模型時,絕大多數數位人的「舌頭」是無法動彈的。對於主流娛樂產業而言,舌頭的運動與否,對於角色的展現幾乎毫無差別;然而,色情產業中的數位角色為了因應需求,它們的舌頭卻能夠靈活運動。他表示道他非常熱衷於這種在製作過程中,透過閱讀和探索發現的「冷僻小知識」,並將其作為叩問數位文化的基礎。

2023年《難忘的形狀》中,他的思辨更進一步。當代的工具,無論是軟體還是系統,已不再像過去的工具,當你付費買了鐵鎚你就可以持續擁有它,而是必須向科技大公司「租借」軟體來使用。你表達情感的工具,不再完全屬於你,而這份「又愛又恨」的複雜情感,最直接的投射便是我們在通訊軟體Line上購買貼圖的行為——當你花越多錢,似乎就能獲得越豐富的情感表達權力。一個極為私人的情感傳達,竟與龐大的商業模型產生了糾纏的關係。

時至今日,作為一個影像創作者,李亦凡亦無法迴避「深度學習的生成式影像」,即我們俗稱的AI影像,而這也是他即將發布的新作品中預計要探討的內容。他坦言,面對影像產出速度的驚人進步,最讓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已不是AI初現時那種粗糙的恐怖,而是發展到你「已經沒辦法去分辨真真假假的時候」,那才真正讓人感覺到恐怖。這也讓他聯想到攝影術剛發明時,人們對其真實性的質疑。經過百年後,現在照片甚至作為思念親人的工具,某種程度象徵著他們「真實」存在過。那麼,當代影像將帶我們去往何處?我們又該如何與之建立情感連結,或保持審慎的距離?

發布會上李亦凡以「威爾史密斯吃麵」的圖片,來呈現短短兩年,深度學習的生成式影像擬真的技術迅速發展。

李亦凡表示:「我將創作過程形容為一場『藝術家與軟體之間的殊死戰』——在疲憊、拉扯與碰撞的抗衡中,敘事緩緩生成。在當代影像的生產中,創作者無可避免地依賴各式各樣的軟體工具;它們有的開源自由,有的極度商業。每一種選擇都代表著不同的表達可能性,同時也隱含著各自的侷限與控制。我在這些體系之間遊走,試圖理解創作者與當代工具之間那種微妙的依存與抵抗關係。透過這樣的過程,我試圖從這些影像生產技術出發,去思考人與科技媒介之間的狀態。」

李亦凡,《鬱卒的平面》(影像示意圖),同展名新作。©李亦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將普宮打造為如迷宮般的實環境

除此之外,台灣館的展覽場地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簡稱普宮)也有著特別的歷史,不僅是古蹟建築,過往也是一座監獄。數次往返場勘後,李亦凡也表示這樣的場地確實給了他很多靈感,像是以中世紀作為背景的遊戲畫面。他預期創造一個類似迷宮般的虛實環境,一件將於中央大廳展出的錄像作品外,也搭配數件誇大的人體雕塑,以不同角度的肢體部位錯落在普宮的房間與廊道,觸發觀者對物質碎片化的反思。

李亦凡也會透過類似數位操偶的方式——模仿各種線上教學影片的語氣展開敘事,不僅質疑自身,亦向觀眾拋出關於人類知識的多元面向,檢視當代影像生產工具以「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的運行模式,探討人類如何透過「特定媒介」感知世界,思考這樣的模式如何改變使用者對影像再現本質的理解,並延伸至今日不可忽視的AI生成影像話題,讓媒介本身成為一個不斷反思、轉譯與轉化的場域。

李亦凡,《鬱卒的平面》(影像示意圖),同展名新作。©李亦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2026「第61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

展期|2026年5月9日至11月22日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Venice, Italy)

陳思宇(Sih-Yu Chen)( 143篇 )

藝術研究與書寫者。典藏雜誌社企畫編輯與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以及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Pulima link》、《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sihyu0322@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