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宇(Sih-Yu Chen)

藝術報導、研究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曾任《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藝術很有事》專案企畫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

【2024東京藝術周特別報導】主題企畫聚焦:亞洲的多重經驗與想像
自2021年在當時依舊相當嚴格的疫情中旅行限制條件下舉辦了第一屆之後,東京藝術周就明顯愈來愈具規模,今年無論是從藝術周本...
迎接策展時代的必要性革命——側記北美館 CIT24 國際策展論壇
CIT24國際策展論壇時隔五年再度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吸引國內外策展人共襄盛舉。本屆論壇主題為「演變的風景—『危機即轉...
逼近「奇異點」?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在科技革命時代對AI的開放式提問
今年在AI狂潮下,多數作品、展覽都汲汲營營的討論AI對藝術生產、對觀眾的影響,談及策展人們如何看待AI在未來藝術創作中的...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原住民藝術 × MIT新人」雙特區展位觀察
今年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MIT新人推薦特區」在165名藝術家中,徵選出七位藝術家之外,更首次有新媒...
技術是我們想像世界的方法:許家維「矽晶小夜曲」的數位觸感與歷史
許家維創作念茲在茲的核心議題就是「技術」,尤其他又是以影像作為創作的主要媒材,而影像的使用幾乎每一個層面都會涉及技術的討...
機器作為新型態的觀察者:北藝新媒系「觀察者模式」再赴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
今年新媒系以「觀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正式參展,由王福瑞、戴嘉明擔任計畫主持人,王連晟、林晏竹共...
九〇後的陰性視野:她們用電影訴說的生命獨白:專訪《曦曦》吳璠、《跳舞的人》黃洛瑤
女影今年迎來31歲,象徵著一個階段性里程碑的重新開始,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在臺灣競賽單元中,出現不少同樣誕生於90年代的...
如果我們終將與AI共同生活,他是否能像山一樣思考?高美館「山演算」的新生態系統
策展人引用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新星世:即將到來的超智能時代》中的概念,如果未來我們終將與AI共同生活、甚至被AI主宰...
衝突如何平衡?臺灣藝術家羅晟文參展歐洲宣言展,側寫「不違法的釣魚競賽」等三個藝術計畫
計畫推動的一開始,即受到一些動物保護人士的關注,指稱他們是殘酷、不人道的藝術團體,仗著生態調查的名義去傷害河裡的生物。但...
影像作為非典型敘事的共犯——蔡咅璟「帝國的標本」無法展示之必要
我們可以說蔡咅璟保留了一段觀眾無法直視主體的距離,而這個距離正是藝術家得以施力之處,包含透過靈通、動態捕捉技術、影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