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宇(Sih-Yu Chen)

藝術書寫者。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與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以及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sihyu0322@gmail.com

陳芯宜《雲在兩千米》改編吳明益《苦雨之地》,拿下威尼斯沉浸式單元最高榮譽!
陳芯宜感性表示「雖然辛苦,但看到觀眾摘下頭顯後的表情與回饋,是我們最大的慰藉,」她形容這次製作如同同時在做展覽、劇場、電...
文化部追加2.8億預算遭刪,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發表聲明:文化工作不是「要飯」
立法院於8月29日三讀通過「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追加預算案」,行政院原提出878億4,136.9萬元,最終刪減59億2...
【ART TAIPEI 2025】季豐軒三十載淬鍊:在市場詭變中,以「真誠」突圍藝術新戰局
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營商環境下,季豐軒畫廊三十餘年的淬鍊,為藝術產業提供了一份獨特的生存指南。其核心精神——對「真誠創作...
重建臺灣美術史的關鍵篇章:國美館「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策展人楊永源表示,本次展覽以「履痕深烙」為題,象徵席德進在藝術與人生道路上留下的深刻足跡。席德進於1948年來到臺灣,經...
嗅到「未知」的潛力,藝博會不再是畫廊國際化優先選項?伊日藝術計劃於印尼雅加達全新佈局
黃禹銘開始重新校正伊日在印尼的角色定位。他意識到,若始終以「外來者」的姿態進入當地市場,難以與印尼的收藏家建立深層的信任...
【藝術防災包】開箱藝術家的防災包:蔡咅璟與區秀詒談戰爭想像與創作如何可能
談論到若臺灣發生戰爭,藝術家在災害中會扮演什麼角色。蔡咅璟認為藝術家有某種責任要去消化災害的苦痛。區秀詒則懷疑若是這個情...
無法觸摸的雕塑與具有觸感的影像:評陳肇彤「空間投影學」
我們可以在陳肇彤的創作基調發現:在數位世界中,只需點擊滑鼠便能輕易完成的材質轉換,回到現實中,他卻耗費大量勞動力來打磨、...
【專題】藝術防災包:災害風險下,臺灣藝術產業的防災調查
面對天災頻繁、國際局勢的不穩定,「強化防災意識與行動」成為當前政府與民間部門積極推動的重要方向,臺灣各界也紛紛呼籲民眾備...
張徐展《紙人展-房間》獲法國龐畢度典藏,民間支持促國際藝術佳話
本件作品為張徐展個人創作歷程的重要轉捩點,亦是其首次由手繪動畫轉為紙偶動畫的代表作。作品延續他一貫從臺灣民間視覺文化出發...
【我重生了】創作vs生存:不必然要「重啟人生」才能成為藝術家—— 專訪多棲創作者李杰恩
縱使雖然無法像是全職創作者那樣,可以進行大量且高強度的藝術生產,但李杰恩並不會因此而感到焦慮,他回到「如何定位自己」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