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宇(Sih-Yu Chen)

藝術研究與書寫者。典藏雜誌社企畫編輯與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以及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Pulima link》、《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sihyu0322@gmail.com

【專題】破格出版:穿梭內容星叢,當代出版的精神接力
身為一名時常泡在各種內容裡的雜誌社編輯,在今年初看了日本動畫《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對裡面知識的傳遞精神非常著迷。《地》的...
當代孤獨者景觀:李奧森於倫敦海沃德美術館「孤獨感的存在」
《車內河谷》與《哀悼足球隊系列》離開原本的展示場域,在倫敦以影像的方式再次呈現時,已無法從攝影本身分辯原本展示的實際位置...
高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結束大勇路27年實體營運,學會表示會續航南方精神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及其主體組織「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強調,儘管面對無法續租的現實,這並非藝術實踐的終結,而是「轉化的契...
2026年威雙台灣館公布策展人及展名:李亦凡「鬱卒的平面」以遊戲引擎探問世界
時至今日,作為一個影像創作者,李亦凡亦無法迴避「深度學習的生成式影像」,即我們俗稱的AI影像,而這也是他即將發布的新作品...
跟著策展人看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在地故事成為關照世界的透鏡
策展人山姆.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表示:「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唯有在此地能實現的雙年展——傾聽那些形塑臺北今日樣貌的歷史、...
2025 Pulima藝術獎得主專訪:在地文化如何凝聚成特殊國際視野
綜觀今年的獲獎作品,相較於上一屆多是關注於原住民酷兒、男女性別分工、跨性變裝表演者等性別議題,今年更觸及到各種多元的議題...
走過近四十年,伊通公園的「休息」,是臺灣當代藝術史的沉重註腳
決定「休息」最核心的因素,終究回歸到空間老舊不堪與經濟結構的脆弱性。莊普指出,伊通公園的空間非常老舊,作展覽的條件不佳,...
在雕塑中創造詩性空間:黃麗音於貝浩登(東京)「當相遇發生時」
觀看黃麗音的雕塑,實則是一場意義的解碼與再編碼的動態過程。作品的語彙,讓其意義在「抹除」與「賦予」之間持續游移,並隨著時...
探討崩壞時代的共存哲學:印尼行為藝術先鋒Melati Suryodarmo談新作《斷片》
Melati觀察我們日常生活和周遭的現實,包含群體、街道和市場,混亂是如何與人們相互對應。在印尼街頭,交通的車流看似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