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顧廣毅創作計畫《酷兒解剖學圖譜》(Atlas of Queer Anatomy)榮獲今年(2025)林茲電子藝術大獎(Prix Ars Electronica)「人工生命與智慧」(Artificial Life & Intelligence)類別的榮譽獎(Honorary Mention)。
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創始於1979年,並於1987年設立電子藝術獎,成為全球歷史最悠久的新媒體藝術競賽。2025年共收到來自98個國家、涵蓋4個類別的3987份參賽作品,每個類別只有15組入選獎項。顧廣毅在「人工生命與智慧」類別的910個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15組獲獎者其中之一,也是這個類別首次有臺灣藝術家獨立奪得獎項。
《酷兒解剖學圖譜》是藝術家顧廣毅和科學家/醫生Henry de Vries的合作計畫。目標是通過構建一個模糊、不確定、波動的新解剖學系統,挑戰醫學父權和解剖學教育中的異性戀正常性。在該計畫中,他們虛構了一本新的解剖學教科書《酷兒解剖學圖譜》(Atlas of Queer Anatomy),這是對經典解剖學教科書《人體解剖學圖譜》(由白人學者Frank H. Netter〔1906-1991〕繪製)的挑釁、諷刺與反思。

該計畫不僅設計了新教科書,也從中衍生一系列來自該書的圖像和藝術裝置。2022年也在荷蘭MU Hybrid Art House藝術中心的展覽「超越界線與二元」(Beyond Borders and Binaries)展示了階段性成果,並在2025上半年正式出版共五個章節的藝術書籍《酷兒解剖學圖譜》。

從牙醫轉往生物藝術創作
《酷兒解剖學圖譜》計畫的發展過程,與顧廣毅的身分認同與求學經驗息息相關,身為男同性戀的他,對於主流異性戀的框架感到質疑,他也與一般我們熟悉從視覺藝術背景出生的藝術家不同,他原本的職業是一名牙醫師。他坦言自己求學過程中的興趣一直很複合,一邊在畫室學畫,也對生物、科學研究等很感興趣。不過,在臺灣的升學體制下,如果興趣是科學跟藝文的話,事實上很有可能在某一升學的節點做出選擇後,就會跟另一領域漸行漸遠。
顧廣毅考上牙醫系之後,就開始往生物科學領域研究,後來也從事了數年的牙醫工作。直到約莫2010年左右,恰好在某個活動上看到來自歐洲的生物藝術家,他們透過細菌培養等生物實驗技術來進行創作,給了他結合兩個興趣的路徑想像,他才意識到原來有許多藝術家是透過創作,來討論科學中的倫理問題,或是生物實驗本身的問題。

什麼是正常的身體?
這次計畫會與荷蘭的科學家/醫生Henry de Vries合作,Henry de Vries主要做的研究是性傳染疾病。在討論初期,他們先是聚焦在酷兒族群的邊緣化與汙名化現象,比如說性傳染病、HIV等印象都常和男同志族群深刻連結,且在各自的成長過程中,也都曾經歷類似的刻板印象與歧視。另外,在幾年前的COVID-19的時代,大家一開始對於感染者也會有很大的反彈跟抗拒,但如果更深入了解,就會知道疾病的感染,其實是微生物在兩人身上潛行的過程。
顧廣毅認為,若我們更了解醫學與生物學的思維,好像可以減輕社會對某些疾病的負面印象,而解剖學是醫學訓練的基礎,醫學系的學生是透過解剖學來認識與了解身體每一個器官的樣子與位置,當他們更進階學習病理學與藥理學的時候,也是以解剖學的器官圖像為「健康」的樣本,並透過與樣本的差異,來判斷要進行怎麼樣的治療。這個學科的訓練過程是非常線性的,而反思這個訓練過程成為他們開始思考這個計畫的契機。
尤其目前正規的醫學訓練中,主要是以Frank H. Netter繪製的《人體解剖學圖譜》為基礎。該書首次出版於1957年,一直廣泛用於醫學教育至今,不過儘管它是一本經典教科書,卻在解剖視覺化這方面卻高度缺乏包容性與多樣性,書中的器官與身體大多都是以白人異性戀男性為主,也非常的「乾淨」——這裡的乾淨指的是,從他的圖像看來,我們身體的器官內是沒有其他微生物的,但現在的科學知識已經告訴我們,我們的腸道中有很多細菌與我們共生,我們並非完全獨立於其他生物之外。因此,他們所設計的新的《酷兒解剖學圖譜》,正是希望透過強調多樣性的解剖圖像,來批判《人體解剖學圖譜》的局限性。

從五個面向探討酷兒身體
《酷兒解剖學圖譜》中的五個章節分別探討不同的主題。第一章是關於去除性傳播疾病(Sexual transmitted infections, STIs)的歧視與刻板印象,他們從梅毒和淋病等5種不同的STIs,去發展新的跨物種解剖學的視覺詮釋。本篇圖像顧廣毅刻意模擬生物學的古典畫法,以點、線描繪身體的結構還有造型,並嘗試捕捉不同類型性活動中,兩具身體交疊的構造。他表示一般的解剖學中向來只描繪單一個體,而非多個身體交媾狀態,因此試圖建立一種「多人解剖圖」。
除了身體的交疊外,顧廣毅也將可能在性交過程中傳染的微生物納入畫面。這些本該只能透過顯微鏡觀察的病原體,被他放大並與人體解剖並置於同一張圖像中。從肉眼尺度來看,這樣的共存本屬不可能,卻也正是藝術家想像介入的空間——將無法被看見者拉到可見的尺度,讓平時被忽略的微生物成為畫面主角之一。
他表示這樣的創作過程充滿了戲謔與批判意味,他為了繪製正確的身體結構與微生物形貌,一邊參考專業醫學與微生物圖譜,一邊又需大量觀看色情影像——這些圖像內容雖不一定來自他的興趣與偏好,卻是唯一能取得「性交媾」畫面的素材來源。他笑說,這種在醫學與Pornography之間來回穿梭的工作狀態,既荒謬又誠實,也打破了傳統醫學圖像中白人男性居高臨下的權力位置。

第二章是關於去病理化雙性人(Intersex),在第二章中,他們與一位胚胎學教授密切合作,回到性別生成的最初階段——胎兒在母體中發育時,生殖器如何在基因與荷爾蒙的影響下,逐漸分化為男性或女性的器官,這段過程不僅是醫學知識的基礎,也揭示了性別在生理層面上的可塑性與模糊性。
該章主要聚焦雙性人的身體經驗——那些在胎兒發育過程中,外生殖器並未完全朝向單一性別分化的個體。顧廣毅指出,這種「共存」狀態,會因每位雙性人獨特的基因組成與荷爾蒙表現,而呈現出多樣的外生殖器樣貌,為了具體呈現這種身體的多元性,他們團隊與胚胎學教授討論後,嘗試繪製了16張人體生殖器的解剖圖像,打破社會對生殖器「標準形狀」的想像。


接下來三個章節的主題分別是「身體氣味」(Body Odor)、「自慰與性玩具」(Masturbation and Sex Toys)、「性別重置手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從描寫身體器官、體表微生物以及氣味中的化合物的圖像組合著手,並指出嗅覺與我們的記憶和情緒密切相關,甚至會影響整體幸福感和心理健康。「自慰與性玩具」則描繪自慰中的身體,以及在使用性玩具的時候,身體與人造物的接觸與結合。同時提問人造物是否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挑戰對身體的定義,模糊有機與無機之間的界線。「性別重置手術」有鑒於現階段在醫學教育中,針對重置性別手術與跨性別的生殖器圖像非常少,這個章節他們也特地與執行相關手術的醫師合作,繪製相關的解剖學圖像。

再次打破中心,朝世界徵件
最後,顧廣毅坦言,會選擇這五章節作為首次階段性的出版,其實是他們很主觀討論出來的方向。於是,他們也擔心自己會不會成為下一個「Netter」,窄化了酷兒身體的想像。對此,他們架設了一個線上網站,除了收錄原本五個章節內容,也記錄他們過去舉辦的工作坊,這些工作坊主要是他們根據這個計畫發展教學方法,讓參與者去創造他們自己的跨物種圖像,這些圖像也收錄在網站上。另外,他們也預計未來要舉辦Open Call,向世界徵件,來自各地的任何藝術家、設計師、文化工作者等,都可以提出他們對於酷兒身體在醫學上的想像,在數位的平台上,盡力去實踐一個去中心化的「酷兒解剖學圖譜」。

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