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國境之門的文化科技力:「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創造科研與藝術對話的產業平臺

國境之門的文化科技力:「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創造科研與藝術對話的產業平臺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自2017年起舉辦,結合國際化、在地化、校園深耕及產業結合等多重目標,呼應桃園市政府企圖打造文化科技城市願景。2019年起更進一步聯合廣藝基金會舉辦「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發掘及培育科技與表演藝術跨界創作人才。「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目前為全國少數由地方政府主辦之大型科技藝術節慶活動,數年來已成為科技與藝術跨界產業交流之重要平臺。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自2017年起舉辦,結合國際化、在地化、校園深耕及產業結合等多重目標,呼應桃園市政府企圖打造文化科技城市願景。2019年起更進一步聯合廣藝基金會舉辦「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發掘及培育科技與表演藝術跨界創作人才。「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目前為全國少數由地方政府主辦之大型科技藝術節慶活動,數年來已成為科技與藝術跨界產業交流之重要平臺。

2022年「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文化部首度攜手桃園市政府,展現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國家文化科技成果,開幕儀式包括文化部長李永得、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長莊秀美、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主任陳瑋鴻、文化內容策進院副院長張文櫻、臺中國家歌劇院總監邱瑗、工研院文化科技應用發展部經理施香蘭、達明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經理王若喬、策展人蔡宏賢、參展藝術家宮保睿、賴俊廷、許巽翔、吳宜樺、張晏慈、林欣傑、大山龍(Oyama Ryu)、馬龍(Marlon Caraig Mendoza)等皆出席。

文化部長李永得(中)、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長莊秀美(左6)、文策院副院長張文櫻(右6)與「第二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得主合影。(文化部提供)

顯見國內科技及藝術發展的能量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科技藝術未來將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之一,此次文化部挹注資源,以「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執行成果參展,參展藝術家包括許巽翔、宮保睿、知覺野人(賴俊廷、詹越同)、顧廣毅、吳宜樺、吳修銘、張晏慈、曾少彤及安娜琪舞蹈劇場等,作品著眼於人類感官與肢體、未來地景、氣候災難、數位合成景象,以及熙來攘往的行人以空間距離共譜和弦樂曲等。

文化部長李永得參訪「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提供)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莊秀美表示,桃園持續推動智慧城市科技應用計畫與國際智慧城市交流,近年來更與文化部、文策院的合作,科技應用與文化產業的結合之下,人文含量相當高。桃園市為台灣擁有發展科技藝術的優良環境,「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透過藝術作品與展演活動,邀請觀眾以全新視野感受國內科技及藝術發展的能量。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莊秀美於記者會現場致詞。(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提供)

邁入第2屆的「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也首度與文化內容策進院合作,深化科技表演跨界創作之培育能量。開幕記者會現場特別舉辦第二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超藝力頒獎典禮,六組脫穎而出的入圍團隊,自文化內容策進院 張文櫻副院長及文化局局長莊秀美手中獲頒殊榮。這群新世代科技表演團隊,試圖跨界挑戰,激發觀眾的感官神經,同時映現我們所處時代之下科技與人文並存的價值,入選團隊包括新秀組:田子平x郭子耘《被消失的日常》、王菩生x陳薏先x吳尚芸《她的共感日記》、蕭景馨x謝賢德x洪翊博《無人知曉》、薛組杰《地帶》,競技組:煙花宇宙數位音像工作室《星際小孩》 、田子平《失重計劃III:摺疊震盪》。獲獎團隊分別為競技組首獎田子平《失重計劃III:摺疊震盪》、新秀組首獎暨文策院特別獎的蕭景馨x謝賢德x洪翊博《無人知曉》、新秀組貳獎的薛組杰《地帶》。作品將於2022 文化部 X 桃園科技藝術節中展呈演出。

左為2022「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策展人蔡宏賢為文化部部長李永得解說。(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提供)

藝術該如何面對科技的省思

今年科技藝術節策展人蔡宏賢表示,2017年他曾擔任第一屆桃園科技藝術節的策展人與執行單位,經歷六年後,再度擔科技藝術節的策展人,有企圖能夠持續打造桃園科技藝術節成為更具宏觀的國際視野、趨勢脈動、在地思維與專屬特色的科技藝術節。展覽呼應後疫情時代「數位化」、「去中心化」、「重視永續發展」等國際趨勢,以戶外沉浸式影音實驗空間,展演5G影音串流沉浸式音像作品,邀集超過50組國內外藝術創作者及團隊,探討衍生運算、循環經濟、NFT、元宇宙、數位話語權等重要議題。從展覽、科技表演及專家講座,舉辦近70場演出與推廣活動,邀請民眾一同參與,體驗科技與藝術跨界激盪的未來生活。

NONOTAK Studio的作品《DAYDREAM》系列。(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提供)
林欣傑與達明機器人合作的《人工現實》。(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提供)

展覽現場幾件亮點作品,包括NONOTAK Studio的作品《DAYDREAM》系列創造出空間的扭曲,以時空關係、壓縮、移轉、變形等光線投射的空間語彙,企圖建立虛擬和現實空間之間的具體關聯,並模糊二者之間的界線,光影製造出抽象空間,而聲音則定義虛擬空間的響,《DAYDREAM》引領觀眾來到一個被動沉思的位置。林欣傑與達明機器人合作的《人工現實》,以機械手臂移動的電腦,思考數位科技已為我們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們於社交媒體與生活中的「現實」如何分離,以AI智能呈現這些無限的圖象,來探討人類在這些數位介面切換過程中的迷茫。

《DJOK Station》 由移工改裝電動車藝術家馬隆(Marlon Caraig Mendoza)與超維度團隊共創。(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提供)

《DJOK Station》 由移工改裝電動車藝術家馬隆(Marlon Caraig Mendoza)與超維度團隊共創,將充滿生命力、創造力與個人特色的改裝電動車變身為最親切的行動 DJ台,改装電動車不僅是一種熱情與執著,更是移工的情感奇託與連結,經由不斷地修改、組裝至完美。DJOK源自卡拉 OK 的聯想,每個人都可以在卡拉 OK 輕鬆地歌唱,觀眾也同樣可以在 《DOK Station》 上,自由地玩耍或播放音樂。《從共有財到 NFTs》 是由鄭淑麗、菲利克斯.鐸德(Felix Stalder)和埃文.夏多內(Makery)所發起的(擴增)寫作系列計劃。有鑑於對「非同質性代幣」投機泡沫化的現象,這項創作計畫重探千禧年前後有關「共有財」(commons)的概念,以集體的反思想像與轉變,面對此刻充滿歧異性的未來。

大山龍(Oyama Ryu)與桃園大房豆干本次合作作品實驗重心在豆腐製程中,促使豆腐成型的「疑固劑」(Nigari/鹽滷)。嘗試採集與檢測各地土壤與岩體,並從中萃取各式礦物而將其替代凝固劑本身,一塊塊的「化石豆腐」、「岩石豆腐」就此憑空出世。藝術家顧廣毅作品《水之眾神》與氣候變遷專家合作,針對海平面上升、淹水、豪雨等與「水」相關的災難進行研究。奠基在科學知識之上,他們嘗試遙想氣候變遷之後未來世界的水患,並透過結合科技藝術實踐、推測設計以及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的「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探索人類在巨大災難之下,精神性與前端氣候科技的交織譜系。知覺野人(賴俊廷、詹越同)從電知覺的角度得到視覺、聽覺創作上的靈感一生成知覺,實驗電覺幻覺的表演。做為反抗植入式科技所誕生的第二器官「舌板電擊啟電器」,用陣列電壓觸動舌頭的電覺與味覺,雕塑觀眾的電覺意識。

顧廣毅作品《水之眾神》。(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提供)
宮保睿《第六感官計畫:生存練習》。(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提供)

「前進之路」的各式風景

本屆科藝節分為「衍生藝術X 5G沉浸」、「機械手臂X產業策略」、「數位話語權X循環經濟」及「默示前夕X科研實驗」四大主題展區,展期9月9日起至10月9日止,於桃園展演中心辦理。以「前進之路(The Way Forward)」為主題,宣告科技與藝術匯流,為國內近年規模最大,創作能量最為豐沛之科技藝術節。共邀集30件作品,結合5大產業,超過50組科技藝術創作團隊參與,規劃近70場演出與教育推廣活動,透過展覽、表演、互動科技與專家工作坊,以全新的視聽感受及沉浸體驗,結合在地產業、技術研究機構及跨國合作,以科技作為媒材及工具,在藝術、議題探討及國際共製等關係中碰撞或共鳴,交織出「前進之路」各式風景。

ARTouch編輯部( 156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