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京都東山的建仁寺,是京都最古老的禪寺。想像在這座擁有800年歷史的禪宗古寺中,一件名為《深度冥想》(Deep Meditations,2018)的作品正靜靜流動著。障子窗上的投影畫面中,山嵐起伏、水光閃動,雲層層堆疊,彷彿一幅不斷幻化的山水畫。觀眾席地而坐,沉入影像的節奏之中。但這不是錄像,而是一個由人工智慧訓練而成的神經網絡,根據攝取的各種大自然、生命影像「冥想」後所生成的視覺結果。

對創作此作的藝術家梅莫.阿克騰(Memo Akten)而言,「冥想」並不是詩意的包裝詞,而是一種觀看的練習。在他看來,AI所生成的畫面並非即時「看見」,而是透過龐大的內在資料記憶重構出某種圖像,這過程就像人類在冥想時,腦海中浮現的意象、念頭與情緒。這種「內在重構的觀看」既是機器對自然的反芻,也成為人類對自身感知的反思。而有什麼比在寺院中思考「冥想」更能讓我們思考「冥想」的本質呢?
1975年出生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阿克騰,起初在博斯普魯斯大學研習土木工程,對系統與自動化展現濃厚興趣。移居倫敦後,他曾短暫加入電子遊戲產業,並於2011年與同好創立互動設計工作室Marshmallow Laser Feast(MLF),探索人機互動與沉浸式體驗的可能。2014年他選擇離開MLF,轉而投入人工智慧藝術的研究,並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完成博士學位。如今他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視覺藝術系的助理教授,持續以科技作為藝術思辨的工具。
阿克騰的創作橫跨演算法、深度學習、神經網絡與資料視覺化。他視計算(computation)為當代技藝,透過撰寫程式、設計演算邏輯,探索人類與機器、靈性與科技、倫理與自然之間的邊界。他關注的,不是科技能做到什麼,而是我們如何透過科技重新觀看人類自身。而《深度冥想》之所以令人著迷,不只是因為其視覺的詩性,而是它所帶來的哲學提問:如果這樣的畫面讓我們感到寧靜,那創造它的機器是否也參與了某種靈性經驗?我們又是否過度將感性與意識視為人類專屬的特權?
阿克騰對於科技、感知與互動的探索並非始於《深度冥想》。回顧他早期的創作,2009年的互動裝置《身體塗鴉》(Body Paint)便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這件廣受歡迎的作品中,觀眾的身體動作被即時捕捉,並轉化為流動變幻的光影筆觸,彷彿直接用身體在空間中作畫。這件作品不僅體現了他早期對於即時互動系統和身體作為表達媒介的濃厚興趣,也因其技術創新與詩意表達,被納入倫敦V&A博物館的「Decode」展覽巡迴展出。而到了2017年開始發展的《學習觀看》(Learning to See)系列,則標誌著他深入AI領域的關鍵轉折。

作品中的AI神經網路透過攝影機「觀看」世界,並根據自身被訓練的數據(如大量的海洋或火焰圖像)來「理解」和重建眼前的景象,其結果往往奇異而引人深思。這系列作品直接將AI的「觀看」過程與其中潛藏的偏見呈現出來,作為一面鏡子反思人類自身的認知侷限。從《身體塗鴉》對物理互動的探索,到《學習觀看》對機器感知的詰問,再到《深度冥想》對意識與靈性的沉思,清晰地展現了阿克騰如何一步步將科技從表現工具深化為哲學探問的媒介。
除了藝術創作,阿克騰也積極投入開源社群。他除了是知名創意編碼框架openFrameworks的核心貢獻者之一,也在GitHub與個人網站上持續釋出自製程式庫與教學資源。使得他不只是創作者,更是技術與藝術交界的「知識翻譯者」與橋樑建立者。降低技術門檻的同時,這種分享與交流的精神,也讓他成為許多年輕科技藝術家的啟蒙對象,因而被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ZKM)等機構視為引領未來數位藝術方向的重要創作者。
惠特尼美術館數位藝術策展人克里斯蒂安.保羅(Christiane Paul)策劃的展覽中,阿克騰的作品,展現了當代科技藝術中少有的詩性與哲思,促使觀眾深入思考觀看行為的內涵。透過如此的創作,阿克騰讓高度技術本位的科技藝術不在於掌握工具,而是藉由技術進行深刻的當代思辨實踐。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392期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