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市場逆風,蘇富比東南亞董事總經理Jasmine Prasetio以「韌性」形容市場表現。她指出,去年市場的一大挑戰在於供給,而未來驅動市場的關鍵,將是高達84兆美元的世代財富轉移,這個結構性轉變已然在重塑藝術市場。儘管大環境充滿挑戰,但她以蘇富比香港三月晚拍高達95%的成交率為例,證明市場仍不乏亮點,藏家信心依然強大。

在趨勢流轉中,Prasetio則指出兩個並非炒作,而是「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穩定板塊。首先,是對女性藝術家的欣賞正全球性地增強,她認為這股能見度「真實、一致地橫跨了所有地區與藝術領域」。另一股力量,則是全球機構與藏家對東南亞藝術日益濃厚的興趣。諸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倫敦泰特美術館、巴黎龐畢度中心等,都已將克里斯汀.艾珠(Christine Ay Tjoe)、伊.古斯提.阿育.卡德可.穆妮阿緒(I Gusti Ayu Kadek Murniasih)、谷口瑪麗亞(Maria Taniguchi)等藝術家的作品納入館藏。相關展覽也在歐美遍地開花,足證此板塊的地位正被重新定義。
對於處於調整期的收藏策略,Prasetio強調一切應回歸「為何收藏?」這個根本問題。她建議新晉藏家,應將收藏視為一場刺激的冒險,花時間探索,「購買你所喜愛的,並了解你為何喜愛。」同時,勤做研究、勇於提問並相信自己的直覺,都是不變的準則。對資深藏家而言,她則認為任何時候都是重新審視並強化收藏的好時機。尤其拍賣會的估價通常相對保守,因此可能成為覓得佳作的理想平台。她建議藏家應保持開放心態,與其執著於單一目標,不如採取鳥瞰視角,把握市場上出現的偉大作品。

談及拍賣行的未來,Prasetio認為,無論是何種產業,靈活、創新並傾聽客戶需求,都是應對必然變革的關鍵。她以蘇富比自身的歷史為例,從250年前拍賣書籍手稿,到今日涵蓋約70個門類;從52年前在亞洲專營中國藝術,到去年在香港以超過3,000萬美元拍出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作品,正是其不斷演化的證明。
她指出,當代拍賣行的營運與發展,主要由兩大要素支撐:一是「數位整合」,尤其在疫情期間,數位平台澈底改變了商業模式;二是「實體體驗」。蘇富比近年積極打造的蘇富比旗艦藝廊,便是提供一個全方位的空間,讓藏家不僅能接觸藝術品,更能沉浸於藝術體驗之中。
最後,當被問及臺灣強勁的經濟實力,能否轉化為在地藝術市場的動能時,Prasetio從國際影響力的角度切入,認為臺灣藏家是「最資深、最成熟且充滿熱情的收藏家之一」。她認為,臺灣藏家數十年來嚴謹且具學術性的收藏方式令人欽佩,隨著亞洲藏家在全球市場持續扮演驅動力量,臺灣藏家收藏的深度與廣度,勢必將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力。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