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藝術&投資
艾未未重返紐約:「兒童遊戲」、「你看見的就是你所看見的」雙個展
這次在維托.施納貝爾畫廊展出的平面作品圖像有包括了美國軍隊船隻打撈中國間諜氣球碎片的圖像,艾未未在船上加上了美國國旗與美...
大衛.霍克尼:安靜而大膽
泳池主題讓霍克尼深深著迷,不僅因為它有反射、光線及扭曲等豐富的形式,還因為它的社會象徵地位。它體現了一種美國夢,與藝術家...
後網絡的女權繪畫如何在藝壇中運動
雖然歐拉較幽默、古怪,伍德較私密、哥德,兩人畫作主題天南地北,但都明顯深受女性主義和網路文化影響,創作與人際關係、社群媒...
【藝術自然史Ⅰ】從微生物到生態系, 生物學與藝術的歷史交錯
當代生物藝術中其不僅是源自於生物學知識的發想,亦不僅僅止於顯微鏡觀察的視界,而是以生物學技術進行創作,細胞與微生物乃至於...
【卞卡專欄】關於藝術與商場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今天的商業體與藝術在充滿現實感的績效指標中彼此需要,藝術需要生存空間、資金、需要在更廣泛的場域兌現價值;商業體對藝術充滿...
艾瑪.韋伯斯特,在數位時代重構自然
毋庸置疑,韋伯斯特面對的是一個全然屬於當代的課題:在數位虛擬時代,藝術家如何與真實世界相處?居住於洛杉磯的她,在地震、野...
迷宮/奇點/未來:當代科技藝術裡的未來追尋與想像
如果說,科技藝術將科技技術追尋的「Maze」轉化為精神探索的「Labyrinth」,那麼必須說其同時也顯影了在此「Lab...
【藝術自然史Ⅰ】花爛映發:西洋繪畫中的植物辨識與象徵
從圖像學的觀察角度來說,文藝復興繪畫的植物圖像顯然具有三重特性,它們一方面作為畫面構成所需,飽含美感與裝飾性特質;畫家以...
【24/25】2025藝術環境趨勢:臺灣「生態」藝術史的跨域策展潮流
2024年2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跨.1624—世界島臺灣」特展,納入臺灣海洋史觀,回顧了自1624年以來,臺灣如何成...
【專題】藝術中的自然史Ⅰ
在跨學科合作蔚為風潮的今日,自然史與藝術的融合,不僅揭示了科學與文化互動的歷史軌跡,也為當代藝術創作注入新的靈感,開拓了...
文章導覽
1
2
3
...
35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