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這個詞,長期被投射為一種浪漫化的形象:投入、燃燒、全力以赴,彷彿唯有將一切奉獻給創作,才稱得上是藝術之道。然而,這樣的神話往往為剛從藝術科系畢業的學生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綜觀整個藝術系畢業生群體,真正能夠被社會認可、持續穩定創作的藝術家少之又少,一個畢業班中可能鮮少人能順利走上職業藝術家的道路,甚至出現全軍覆沒的情況。
更根本的問題在於,「藝術家」本身並不是一項被社會普遍認可的職業身分。在創作初期,資源匱乏、家庭不再支持、補助僅能打平材料支出,加上生活與情緒的壓力,更是許多人的創作往往在畢業後一至兩年間戛然中止。這不是意志不堅,而是現實使然。而且也並非近年來的現象,而是向來如此。
在這樣的結構下,對於剛畢業於藝術科系的年輕創作者來說,究竟該如何走下去?與其持續陷入於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糾結,不如承認創作之路有其崎嶇本質,並尋求屬於自身的平衡方式。找到能延續創作的節奏,或許比立即成名更為關鍵。
不穩定的開始,本就不是錯
藝術創作不是一個能夠「立即回報」的行業。需要時間的淬鍊、資源的挹注與生活的穩定,更需要在生活得以安頓的狀態下才能持續。對於剛畢業的年輕創作者而言,這些條件往往難以同時具備。
然而,不代表中斷或延遲就是失敗。根據本次問卷調查,在所有受訪者中,僅約4%的人表示自己目前以全職藝術創作為業。但當我們檢視「已經沒有繼續創作的打算」這一題時,受訪者的加權平均數僅為1.8,落在「非常不同意」至「不同意」之間。這顯示出,即便多數人當下並未以創作為主職,仍然抱持著持續創作的意圖與希望。

混合職涯,不再是「不得已」,而是工作後的夢想實踐
藝術家一定得靠創作維生嗎?這個問題,在過去可能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如今,愈來愈多藝術家以接案、教學、行政、行銷、設計等方式維持生活,創作反而成為一種被珍惜與保留的狀態,而非唯一的收入來源。這樣的轉變也反映在職涯結構的變化中。藝術畢業生的職涯型態成為了非線性、跨領域、多收入來源的。也就是所謂的混合職涯(portfolio career)。特別對於未來的創作者,若以Gen Z世代(1997年至2012年出生者)來說,他們更傾向於追求彈性、自主與價值感兼具的工作模式。比起說是受限於本業薪水不足,而不得不開啟副業,不如說是副業才是為他們生活帶來刺激與動機的來源。在面對高度不確定的社會與市場環境下,擁有多重身份與技能組合,並以多元方式參與藝術創作與文化實踐。然而,這些現象都也並非一刀切而歸類於某個世代,這也逐漸成為未來的生存智慧與選擇趨勢。
當創作成為壓力,「不留餘力」是否值得?
在藝術領域中,「不留餘力」的創作似乎是一種對於藝術家的期待,每次的創作都需要更上層樓,在極限之外,理想地「突破」自我。但這些「不留餘力」的代價,是否真該由尚未站穩腳步的學生或剛入行的創作者來承擔?這樣的期待是否過於理想化?在「突破」現有無論是創作基礎、經濟條件之前,必須先擁有一個能夠安頓身心的空間。當生活的基本條件都還不穩固,當收入不穩、居所漂泊、心理壓力龐大時,所謂的冒險只會轉化成焦慮與恐懼,而非創作的泉源。
於是,許多年輕創作者選擇以不同方式爭取創作的存續。一種典型的做法,是如李屏宜所實踐的:她將上班與創作完全區隔,在穩定的經濟基礎上,下班後才能心無旁騖地進入創作狀態。作品因此得以追求完美,創作也成為一種心靈的踏實。
相對地,陳肇驊雖然同樣將創作與工作分離,卻更重視創作對個人的誠實性。他不希望創作淪為迎合市場的結果,因此選擇在工作之外保留對藝術的主體性,讓每件作品都能真正回應自己。也有創作者將藝術所學轉化為專業技能支撐創作。鍾瓊儀便是如此,將藝術科系中的織品技術作為品牌創立的基礎,進而將品牌經營與個人創作切分,讓創作得以更為自由,不受商業邏輯左右。
李杰恩則是一位多棲的創作者。他透過創業建立穩定收入,清楚劃分生活與創作的界線,讓創作不會對自己造成耗損。兼顧經濟、生存與創作的多重工作認同。另一方面,如陳政道則是在工作與創作之間取得平衡。他讓工作持續運作,為創作提供穩定支持,避免藝術成為不得不迎合的生計工具。
最後,張辰申的選擇則更為直接—暫別創作,重新調整身心節奏,也許待狀態成熟時,能再出發。「不留餘力」不該是每位年輕創作者的起點。反而是如何為創作留下餘裕,才是這個時代更重要的問題。
不必重生到畢業那一年,現在的我並不後悔
這個專題的設計初衷,是希望展現當代創作者努力生活、持續創作的多重樣貌,並打破社會對「藝術家」單一路徑的想像。在本次問卷調查中,針對「若能重生到大學畢業的那一年,會希望自己做什麼,以讓現在的自己不後悔?」這題,多數人並非表達強烈的懊悔,而是傾向於希望當時能「更廣泛地學習」—如參與社團、提升外語能力、跨領域修課,或是「更早開始經營個人品牌」與「多建立人脈連結」等。這些回應反映出藝術學習歷程本身具備價值,也凸顯了每位創作者對未來的不同理解與期待。
對於藝術,我們期待更好的作品,但我們也同樣期待創作者是快樂健康的。不是只能單一地選擇成為「全職藝術家」,而有更好可以取得平衡的方式,非單一條路徑。找到自己的步調,活著創作,比燃燒殆盡更值得敬佩。現下能感受到這個世代的創作者們,正在尋找一種能兼顧生存與創作的理想節奏—或許不再是唯一正途,卻更真實、能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