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泡泡瑪特門口數小時的排隊人潮,到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上限量款引發的瘋搶,再到拍場上的高價落槌,Labubu不僅成為全球焦點,也讓「Art Toys」再度以驚人速度躍上國際舞台。
這股力量的崛起並非偶然,溯其源頭,Art Toys脫胎於地下文化與街頭潮流,最初由設計師與愛好者社群推動而逐漸成形。2019年,KAWS 之作以逾億港元的成交震撼藝術市場,「玩具」與「藝術」的界線被重新劃定。疫情後,在明星效應與盲盒經濟的推波助瀾下,Labubu等角色又再度掀起收藏浪潮。如今,Art Toys同時跨足商業零售與藝術市場,在兩種價值體系中站穩腳跟,並同時吸引高端藏家與廣大消費者。要理解這股潮流,自然不能忽視近年由泡泡瑪特所帶起的「盲盒文化」。專題開篇,許雲喬便以「玩具藝術化」與「藝術玩具化」的雙向流動為切入點,回溯這場「玩具之戰」的前因後果,並揭示兩者互相牽制的張力。
在中文語境中,「Art Toys」一詞本身也顯出分歧,三種常見翻譯:「藝術玩具」、「設計師玩具」、「潮流玩具」,分別對應了市場、創作者與大眾潮流的不同立場,也說明Art Toys始終遊走於三個邊界之間,難以被單一定義所框限。

我們試圖將視線拉回亞洲,聚焦於現正發生的在地回應。首先是香港─「公仔」創作的發源地。李京樺專訪獨立創作者楊子建,他以搪膠作品延續街頭精神,強調玩具應保有「遊戲性」與「實驗性」;而同樣來自香港的Club Babo創辦人Ian Wong,則以「創意」為核心,讓角色不再受限於玩具載體,延伸出角色更多敘事與跨界的可能性。焦點轉回臺灣,陳賦專訪The Little Hut主理人傅業群(Jones Fu),聚焦於由玩具店發展而成的藝廊,如何透過展覽、跨地交流合作,成為亞洲「Art Toys」文化的重要節點。最後,回到收藏的角度,編輯部嘗試為新手藏家提供指南,建立屬於自己的收藏判斷。
Art Toys的特殊性,在於它既能在拍賣會場與當代藝術品並肩,也能在玩具店與社群中保持遊戲的生命力。它早已從單純的娛樂收藏,轉化為世代美學觀、身份認同與投資標的的投射。回歸本質,這些玩具究竟從何而來,又為誰而造?透過此專題不同面向的拼湊,窺見「Art Toys」在當代文化中的立體切面,作為我們重新理解「玩具」的起點。(文/章郡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