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市場壓力測試】作品允許時間沉澱,等待下一個經濟週期的到來

【藝術市場壓力測試】作品允許時間沉澱,等待下一個經濟週期的到來

【The Art Market Stress Test】Artworks that can Afford the Time to Settle and Await the Next Economic Cycle

就許維筑對藝術市場結構的觀察,無論是此時或2008年的金融風暴,進入市場震盪期的紐約、倫敦、香港等主要市場都反映出相似的走勢─當代藝術面臨的修正幅度往往遠超於經典藝術。「主要是兩個板塊的藏家特性差異,經典藝術的鑑賞能力與資金門檻更高。因此,其抵抗風險能力也相對較強。」

關於近期全球藝術市場放緩,保利香港拍賣現當代藝術部主管許維筑(June Hsu)表示,不穩定的經濟情勢與地緣衝突造成高端藏家趨於謹慎消費,賣家端若無迫切的資金需求或其他考量,多數會傾向觀望。「當供給減少、購買意願也同時下降,藝術市場中的高價作品成交量自然也明顯下修。」

保利香港拍賣現當代藝術部主管許維筑。

這樣的氛圍可從《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Art Basel and UBS Global Art Market Report 2025)的數據得到印證:2024年全球藝術市場銷售總額降至約575億美元,較前一年度減少12%;然而,交易量則逆勢增長3%,達到4,050萬筆,主要來自於價格平易的作品(Affordable Art)銷售攀升,顯示藝術品生活化與群體擴大的趨勢。另外,虛擬貨幣作為新型態的資產,其交易特性也吸引一部分把藝術品視為金融商品的群眾轉向。而她亦補充道,在自媒體的急速發展之下,線上買賣的一條龍便利性,也為藝術品的銷售開闢新渠道。

就許維筑對藝術市場結構的觀察,無論是此時或2008年的金融風暴,進入市場震盪期的紐約、倫敦、香港等主要市場都反映出相似的走勢─當代藝術面臨的修正幅度往往遠超於經典藝術。「主要是兩個板塊的藏家特性差異,經典藝術的鑑賞能力與資金門檻更高。因此,其抵抗風險能力也相對較強。」而若以臺灣藏家來看,許維筑指出,臺灣的經濟體型態以中小企業為主,若從1980年代開始收藏,迄今也經歷過幾輪經濟週期,已將市場的起伏視為常態,抗風險能力也較強,「臺灣藏家也因此被視為藝術市場裡穩定的存在。」此外,她也指出,臺灣藏家迭代的現象亦值得關注,二代與新藏家進入市場也帶動審美與品味的變化,進一步讓臺灣的藝術市場更加多元。

而當市場進入冷靜期,對資深藏家而言,正是重新盤整並補強收藏的契機,「好的作品從來都不會被辜負,現在市場上的競爭相對減少,對於想建構收藏地圖的藏家確實是個好時間點。」至於新進藏家該如何入門?她強調,購買藝術品的首要動機就是真心喜歡,每個人的成長背景與經歷各異,會被觸動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最重要的是找到和自己生活有共鳴的作品,由此展開收藏的起點,再從中延伸探討其金融性。「若是只從投資角度來看,其實有更多其他選擇標的。」

名和晃平,《Pixcell-Topi》,綜合媒材 雕塑,78×78×120cm,2007年作。(保利香港拍賣提供)

許維筑也分享自己近期較為關注的是古巴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林飛龍(Wifredo Lam, 1902-1982),是在觀賞2024年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辦的「林飛龍:歸徒」展覽對其作品有更全面地認識。她援引龐畢度中心策展人Catherine David的評論:「今日,林飛龍的作品在20世紀的現代藝術史裡佔有一席奇特的地位,是前衛藝術形式和思想複雜交流、形成『寬廣的現代主義』的國與國之間、跨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的典範。而這,比1990年代提出的全球化遠遠要早。」林飛龍的多元成長背景使其作品超越任何單一審美的限制,許維筑認為以他的歷史地位相對於目前市場行情而言,還有極大的成長空間。

如何觀察後續的市場景況?許維筑表示:「在市場紅利大幅減少的情況下,意味著現階段出手購買的人是出於更大程度的喜愛。作品允許時間沉澱,等待下一個經濟週期的到來。」她認為,藝術市場也會朝向正向且長期的循環發展。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9月號396期

楊椀茹 (Yang, Wan-Ju)( 182篇 )

典藏雜誌社採訪主編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