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椀茹 (Yang, Wan-Ju)

典藏雜誌社採訪主編

【藝術防災包】構築無形卻綿密的防線:專訪翔輝運通集團執行長黃澤民
文化資產屬於人類文化財,儘管有國際公約制定相關規範予以保護,但在臺灣並不屬於締約國家的現實情境下,對於戰亂衝突等「巨災」...
傾聽公眾聲音,以數據與人文並重的領導新思維—專訪新任桃園市立美術館林詠能館長
今年7月1日就任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的林詠能,為國內首位以觀眾研究為專業的學者型館長。他將在館務四大主軸:書藝研究、城市記...
凝視透明空間之中的灰與藍 「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探尋存在的顯影與消散
嘉義市立美術館主題展「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以「我與我們」、「加與減」與「方...
【ART TAIPEI 2025】「我期許不只是韓國藝術,更因為推廣亞洲藝術而受國際認可」,Gana Art總監Lee Jung談畫廊佈局的視野與實踐
創立於1983年的Gana Art在首爾共有兩個據點,並於洛杉磯設有實驗型空間,長年致力於韓國與國際藝術之間的推廣,為韓...
【我重生了】以纖維的柔韌,織就品牌經營與個人創作並行的表與裡:鍾瓊儀,從個人書寫到群體共創的手作轉譯
捻線,是扭轉纖維將線材加固,使之更加耐用的工法;就如鍾瓊儀在個人與品牌並行的推展雖然有著不同的思考與實踐方式,但這兩者從...
【ART TAIPEI 2025】「是否真誠地面對創作,是我選擇藝術家的觀察重點」,小山登美夫的畫廊經營學
1996年在東京成立的小山登美夫畫廊(Tomio Koyama Gallery)是日本指標的當代藝術畫廊,創辦人小山登美...
搭建藝術與文化的交流平台,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紮根與開散
於1990年成立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是香港最早以藝文推廣與教育為核心目標的非官方機構之一。2012年以位在金鐘、大舉整修...
撥開白色迷霧, 2025臺南人權月「每一道磷光都是獨特的署名」尋覓消逝的蹤跡
2025臺南人權月「每一道磷光都是獨特的署名」將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與人權議題重新編織,於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呈現「校園區...
【演算法的靈光】未來已來,破圈的AI藝術擾動市場新生態
時至今日,AI與機器學習的進展日新月異,落實在藝術創作的運用與面向益發廣泛;作為一種創作工具,無論自身使用與否,都驅使藝...
萬象皆入畫,隨喜自成境 「萬象隨喜 王德育個展」七十從心的藝術探索
敦煌藝術中心舉辦的「萬象隨喜 王德育個展」呈現知名藝術史學者王德育教授的42件畫作,主題、畫風與色調豐富多變,反映其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