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的疆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重新繪製。國界的模糊、文化的遷徙與身分的流動,使我們的生活被無形的界線層層包圍——它們滲入城市的街道、語言的轉換、乃至人際間的理解與誤解之中。這些界線不再只是地緣的分隔,而是構成我們日常經驗與自我認同的潛在結構。
在此脈絡之下,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香港空間現正舉辦的群展「界(線)」(Border(line)),由資深總監帕特里夏・克羅克特(Patricia Crockett)策展,邀集不同文化背景和創作媒介的藝術家從多個視角重新審視:在這個流動的時代,「邊界」究竟意味著什麼?無論是從字面上的地理劃分,抑或是抽象意義上的心理隔閡,邊界仍是界定國家、空間乃至塑造我們當代生活形態的核心機制。本次展覽不再將邊界視為固定不移的阻隔,而是將其提升為一種富有張力的觀念性與心理性的存在狀態,共同探問在不斷變動的世界圖景中,邊界究竟如何被感知、挑戰與重塑。
延伸閱讀|在「邊界」上行走:弗朗西斯.埃利斯的詩意政治學 從卓納畫廊香港群展「界(線)」談起
本展以比利時藝術家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創作於2008年的錄像作品《粉刷/修補》(Retoque / Painting)為策展核心。影像中呈現了他在巴拿馬運河區域、前美軍基地帕拉伊索(Paraiso),為已然斑駁褪色的車道分隔標線重新塗繪醒目的顏料,揭示那些看似理所當然存在的線條實則承載著權力、秩序、時間與歷史的張力,並為曾經充滿政治角力的區域注入療癒與新的開始。粉刷行為就表面看來是修補,卻也指向歷史的裂縫;這一行為藝術不僅凸顯了國界(與交通標線)本身所具有的嬗變與隨性特質——人們以劃設界線尋求秩序,卻也同時渴望消弭界線以達到最大程度的自由,驅使觀者以全新的視角理解當前的地緣政治與社會議題。弗朗西斯・埃利斯以其獨特而詩意的藝術實踐,尤其在透過《粉刷/修補》對照當前地緣政治與社會議題的複雜性,讓觀者重新思考「邊界」這一概念如何內化於感知與日常。

形式與語境的多重折射
展場也匯集了現代主義與觀念藝術先驅藝術家,如: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 1888-1976)、拉烏爾・德・凱澤(Raoul De Keyser, 1930–2012)與費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 1956-1996)等作品,構築出跨世代、跨文化的共振,這些創作語彙與亞洲藝術家的社會性、地緣性創作形成回響與張力。藝術家的視角與語彙相互折射,使「界線」不只是地理議題,更延伸至感知、形式與存在的界面。

甫進入展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香港藝術家黃炳的動畫作品《唔好意思遲左覆》,以個人故事、日記為延伸,藉由第一人稱口吻道出難以向外人言明的各種心理處境,通過迷幻且黑色幽默的語氣闡釋被社會體制壓抑的個人欲望、焦慮與壓力,拋出對性、政治與社會結構的反思。其作品敘事遊走在現實與幻想、道德界線上的挑釁與衝撞,畫面揉合電玩遊戲與插畫的鮮豔風格,形成觀者眼前充滿張力與想像空間的異色圖像,試著在面對充滿共種生存挑戰、難以維持理性的當代世界做出荒誕而真切的回應。

中國當代藝術家胡曉媛為本次展覽所呈現的新作,使用木料、大理石與綃等自然與有機材質,捕捉時間的無常與脆弱,讓界線不再固化,而是張力的共存。《心皮 Ⅲ》採以幾何與有機造型共築,呈現輕重、虛實、身體與情緒之間的流動,體現她對人性的細膩體察及哲學思辨。而謝南星的《明信片》系列作品係透過在層疊的畫布上創作,致使底層畫布僅留有細碎星點般的滲透痕跡,這種難以預期、不甚完整的結果最終則成為作品的主體;藉由呈現表象之下的狀態,以抗拒制式的觀察視角與解讀。

常駐北京的陳維以攝影、裝置和錄像等主要創作媒材,將精心製作的道具放在具有電影感的舞台布景擺拍,以靜默而具詩意的畫面帶出潛藏在中國急速發展的城市文明之下,年輕群體在試圖追隨或適應社會規範框架當中也逐漸萌生的虛無感。現場展出的攝影作品《階梯上開出的花》與霓虹燈管製作的《浮沉(香港)》皆以光鮮色彩反襯出個體的孤寂、無奈等不確定狀態,映照在城市光景當中始終無法拉近的距離感。

曾赴德國杜塞道夫求學的泰國藝術家普拉・皮亞斯塔普恩(Prae Pupityastaporn),擅於從生活中看似尋常的情境汲取靈感,建構穿梭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的物質世界,揉合個人與大眾的視覺經驗對風景畫進行重新詮釋,並從而確立一種獨特的疏離閾限之創作風格。正如現場展出的《後室》畫面靜謐平和、卻也隱然透出詭譎的自然與人造景觀片段。而在倫敦進修的泰國藝術家詹姆斯・帕派彤(James Parapeton)於展場呈現的作品,係創作於疫情期間不便外出而自室內望向戶外的情景,傳遞出身心都與外界形成隔閡的幽微狀態,也是當代大眾共有的生命經驗;此外,他有一項鮮明的創作特色即為在畫布表層刷上兔皮膠而呈現朦朧的視覺效果。兩人均將自然與記憶重新提取、編織為流動的地景,消弭物我的邊界化為心靈風景。

而在西方藝術方面,約瑟夫・阿爾伯斯的經典《向方形致敬》系列作品,為其探索數十年色彩理論之大成,以極簡主義美學所運用的單一元素在平面中創造空間維度以觀者我們的視覺與想像界限。而這種對於均衡與秩序的探尋以及潛藏於其中的變化性,也與同場展出的拉烏爾・德・凱澤《櫥櫃模型》所流露的建築概念得以相互參照。

延伸閱讀|約瑟夫.阿爾伯斯的色彩及其極簡美學
至於即將在11月於香港空間舉辦個展的費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在本檔展覽呈現的《「無題」(雙聯張)》以兩張成對的裝裱照片捕捉了天空中的飛鳥。藝術家以此反覆出現的創作主題,暗喻著空間當中的流動、遷徙、個體與群體的歸屬感,揭示跨越地理與情感邊界的共存與失落。而這些對於界線的滲透或脫離,也提醒觀者現代生活中孤立與連結並存的矛盾張力。
在模糊與重疊中重思距離
「界/線」同時意味著分隔與接合,是一條動態的、在作品之間移動與重疊的語義線索,最終回到人與人之間的共處關係,這不僅是一場關於邊界的理論探討,也是一個具體可感的「流動」與「模糊」之空間經驗,更有意喚起觀眾對於「界線」作為思維框架的自覺。誠如當代社會的邊界早已不僅限於國族與領土,也滲入語言、性別、種族與文化之間——其實都潛藏著某種程度的話語權、角力與限制。展覽成為一個對話場域,使觀者意識到那些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內在疆界,包含個體的歷史記憶、文化背景與對他者的想像。而「界線」實則也不是靜止的結構——每一次的跨越都可能生成新的邊界。

「界(線)」不僅是一個關於分隔的展覽,更是一場對共感、共居與共識的探尋。藝術家們的創作以各自的文化背景與身體記憶為出發點,從地景的描繪、影像的剪輯、物質的堆疊等切入點呈現界線在不同層面的複雜樣態,讓展覽成為一場「在邊界上思考」的體驗,無論是地理上的真實劃分、觀念上的意識形態分野,或是心靈上的記憶與現實的隔閡,皆在展場中被重新描述、感知與形塑。最終,這場展覽提醒我們——界線或許無可避免,但正是在不斷劃界與逾越的過程中,人類才重新定義了彼此的距離與共存的可能。

「界(線)」(Border(line))
展期|2025.09.13-10.25
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9:00
地點|卓納畫廊香港空間,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 H Queen’s 5-6 樓
楊椀茹 (Yang, Wan-Ju)( 187篇 )追蹤作者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現為典藏雜誌社採訪主編,曾任《典藏投資》、《典藏.今藝術&投資》資深採訪編輯、文建會建國百年專案計畫人員。以藝術產業、拍賣動態、人物專訪與展覽評析為主要論述方向。另曾參與《THE POST POINT》2022年台北電影節特刊、2022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特刊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