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專題】回到藝術大學畢業的那一年

自2024年8月,《典藏.今藝術&投資》便以「藝術高教危機」為題,討論了藝術教育制度與學院現場所面臨的困境。到了今年夏天,視角進一步轉向學院之外,回到藝術科系畢業生自身:當創作理想與職場現實碰撞,畢業後的生活樣態,究竟是什麼模樣?

本次專題的設計理念為:「我重生了,回到藝術大學畢業的那一年。這一世我要____。」靈感取自近年通俗小說(或是短影音)中「重生」敘事的流行語境,試圖讓讀者重新思考:如果再走一次藝術之路,會怎麼選擇?是義無反顧地奔向純粹的創作,還是選擇能獲得更多收入的職涯規劃?

更進一步說,「成為創作者」到底是不是一刀兩斷的選擇?在沒有經濟支持的背景的情況之下,在畢業之後「馬上」成為創作者,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如何在維生與創作之間求生存,成為畢業生必然的問題。此外,在現行針對藝術科系畢業生的研究指出,藝術畢業生的職涯多為非線性結構,經常橫跨多種職業與收入來源。他們多以「混合職涯」(portfolio career)方式,在創作、教育、行銷、行政等領域之間穿梭,以兼顧理想與經濟現實。這樣的職涯型態不再是單一路徑的垂直晉升,而是一種流動且彈性的生活實踐。

這類職涯模式的持續性,高度仰賴創作者本身的主動性與策略能力。研究顯示,成功的藝術工作者往往具備強烈的自我導向與創業精神,能建構跨領域的社交網絡,並靈活運用各種技能,以因應藝術市場的高度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傳統職涯理論已難以描述藝術職涯的非典型特質。反而是「生涯建構理論」或「混沌理論職涯觀」,更能呼應當代藝術工作者的處境。

因此,本次專題邀請六位創作者—陳肇驊、張辰申、李屏宜、李杰恩、陳政道與鍾瓊儀——分享在工作與創作之間的協商與取捨。透過他們的經驗,我們希望描繪出一幅關於當代藝術職涯的立體圖像,也思考,在當代「以藝術為業」,或者是說「創作」意味著什麼?而不論身處何種位置,我們又如何持續創作?

【畢業專題】「我重生了,回到藝術大學畢業的那一年。這一世我要____。」
《典藏.今藝術&投資》自2024年8月起,以「藝術高教危機」為主軸探討藝術教育制度面臨的困境。此次專題進一步將焦點移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