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我重生了】「我是正在扮演策展人的一位藝術家。」—— 陳政道與邁入十週年的「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

【我重生了】「我是正在扮演策展人的一位藝術家。」—— 陳政道與邁入十週年的「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

【After Reincarnation】“I am an artist currently acting as a curator.” Cheng-Tao Chen and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ree Tree Tree Person - Taroko Arts Residency Project”

從作品數量來看,陳政道算是產量不多的創作者,但近十年來推動的「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無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長期創作。這個計劃的概念源自他在碩士論文中對生態的思考,行動則始於畢業後的一次偶然:他帶著一棵氣球樹上山,深受大同部落太魯閣族的阿香(Bnu Panasg)阿姨喜愛,沒想到後來發展成每年邀請藝術家駐村的長期計畫。

「每次遇到颱風天,大家不用上班。這時候,我就會特地跑去實驗室,因為我喜歡看稻子被吹得像海浪那樣,很像在海裡的一艘船。」

回想踏入藝術領域的契機,其實有些出乎意料。大學時期,陳政道就讀於中興大學植物系,碩士則攻讀生物多樣性研究。畢業後,他順理成章地進入霧峰農業試驗所,從事水稻相關研究。當時的工作穩定,生活節奏悠閒、鬆散,對26、7歲的他來說卻顯得過於安逸,於是決定回到臺北,轉往中研院任職。幾經轉折,他前往臺北藝術大學攻讀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採訪當下,他正就讀於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一方面持續推動著「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正職則是一位資訊工程師,並經營自己的「八樓之二工作室」。

從跳舞開始的轉彎

「回頭看,之所以會有那麼多不同的經歷,也許就是因為時間累積出來的。」

陳政道說自己在偶然接觸現代舞之前,生活與藝術幾乎毫無交集。有天,一位朋友問他,「晚上會不會很無聊?要不要來跳現代舞?」他抱著好奇走進了臺大現代舞社,從此開啟與藝術的連結。「我是標準的理工科孩子,沒想到跳舞竟然這麼有趣。」他說,跳舞就像用身體寫詩,是一種全新而感性的體驗。

當時在臺大現代舞社認識的朋友們,對於人生規劃都有自己獨立的想法與選擇。「他們都很誠實地面對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陳政道說。即使已經擁有一般人眼中相當亮眼的學歷,有資工系的同學轉向讀北藝大舞蹈創作碩士,也有人因關心環境議題而投身NGO的工作。專注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因此被外界認為的「成功」樣貌綁住。「他們把『自己』放在最前面。」他形容。而這在不知不覺中,也為他開啟了另一種想像人生的可能。

自然之前,藝術的重新定位

2012年,陳政道辭去中研院工作,決定報考北藝大的跨域研究所。但學校還沒申請,他就先到歐洲當了三個月的沙發衝浪客,從從西班牙、英國、巴黎、威尼斯、柏林再到冰島。「事實上一到冰島後,我整個被嚇到。」首先,是天氣真的非常冷,而他穿著一件從英國二手店花六英鎊買來的長外套,既不防寒也不帥;接著,是在看了近三個月的藝術展覽後,他的心情已經近乎麻痺。「我覺得自己是植物系畢業的,所以看戶外景色應該都不會覺得太吃驚。」然而,完全不熟悉的大自然樣貌、到哪都彷彿自帶濾鏡的大地風景,無不讓他感到「看了那麼多展覽,卻從來沒有這樣震撼過。」

這也成為了陳政道參展2012年台北國際藝術村「聯合國森林年主題展覽」的首件作品主題。他在國際沙發衝浪平臺上,寄出了一萬封信給世界各地的沙發客,問他們最難忘的「森林記憶」是什麼?最終收到了400多則回覆,他便分享在展覽中。

當年他32歲,只要有想做的事,便會主動尋找機會接觸,是十足的行動派。對某個領域感到好奇卻不熟悉,他就去當志工。「我很愛當志工。」他說。從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國際藝術村,到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在各種活動中幫忙搬桌椅、主動紀錄現場。既讓他獲得首次的展出機會,也意外開啟對攝影的興趣。初次投稿紐約攝影節時,在全球暖化主題之下,他拍了自己在臺北生活與101的倒影,沒想到就這樣獲得了參展機會。

2010年,陳政道於紐約攝影節參展作品《At Last, It Could Be the Last We Share》,他嘗試將都市倒影、路面以及雨滴疊加在影像裡,尋找未來水都市的樣貌。(陳政道提供)

「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

34歲那年,陳政道考入了北藝大跨域研究所,直到38歲畢業。多數人在這個年紀,早已開始尋求安定的生活,他卻辭去穩定工作,轉身投入藝術學院。「事後回想,覺得自己蠻勇的,當時真的是一頭栽進去。」他這麼說。

從作品數量來看,陳政道算是產量不多的創作者,但近十年來推動的「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無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長期創作。這個計劃的概念源自他在碩士論文中對生態的思考,行動則始於畢業後的一次偶然:他帶著一棵氣球樹上山,深受大同部落太魯閣族的阿香(Bnu Panasg)阿姨喜愛,沒想到後來發展成每年邀請藝術家駐村的長期計畫。

動機來自兩個長期縈繞在他心中的疑問。首先是,「為什麼阿姨會主動提出,希望在大自然裡展出『氣球樹』?」它既非傳統工藝,也非文化保存典型項目,但阿姨仍熱切地想留下這件作品。陳政道才發現,她有一顆想分享的心。而這不正是展覽的核心精神嗎?他說,「你有某樣東西,想要讓世界看見。」

另一個則關於「美感」。當阿香阿姨覺得氣球樹很美時,他身邊朋友卻認為那只是一個派對道具。他便反思,「人們如何思考『美』?是否存在我不熟悉的美學系統?而我們所謂的『好看』是否只是被不斷複製、灌輸的審美框架?」

藝術家陳政道。(陳政道提供)

一座山上的當代藝術中心

從2018年起,每年在收到藝術家駐村企劃書後,陳政道就會整理檔案,親自帶著這些內容上山,一家家唸給擔任策展人的部落阿姨們聽。漸漸地,他發現她們的美感未必完全源自傳統文化延續,而是來自生活經驗,是在日常家務、勞動中累積出的感性認知。

年復一年地上山下山,就這樣「森人」走過了十年,當地也成為了一座「山上的當代藝術中心」。每年,「駐山研究員」們來到部落展開創作研究,阿姨們便在旁觀看、提問、參與,久而久之,在地視角也反過來影響藝術創作方向,不由理論或學術定義,而是回歸地方人們的詮釋。

這些年,「森人」也吸引了不同國家的駐山研究員,其中有來自香港與瑞士的新媒體藝術家黃加頌 (Dorothy) 和聲音藝術家班傑明.賴瑟(Benjamin Ryser),在2017年首次參與後,至今已經五次回到太魯閣,與部落裡的阿雪阿姨(Yuri Panasg)建立如家人般的情誼。在今年年初,兩人也一同前往香港,在歌德藝廊及黑盒子參與黃加頌與賴瑟的「立霧溪旁,一座記憶森林」個展開幕,其中展出了五個夏天以來,他們共同在太魯閣大同部落建立的連結與記憶。

策展,或藝術創作?以及工作的平衡

「對我來說,『森人』從來不是為了賺錢,它更像是我對臺灣社會的一種存款。」

為了兼顧工作與「森人」,陳政道曾有兩、三年過著辦公室、住家與山林三點往返的生活。「我一直覺得,如果不親自走入,這個計畫很容易淪為可被複製的模式,無法真正站穩。」離開中研院後,他也曾有近四年沒有穩定收入,一邊念研究所、一邊自掏腰包支付藝術家的駐村費用。「森人」第一次公開發表那天,正是他經濟最困窘的時候,帶著大家上山進部落活動第一天,在相約集合的早上,帳戶只剩下800元。

碩三那年,他通過公費留學考試,申請到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博士班。「那時是『森人』執行完第一年,喊停太可惜了,所以最後決定不去。」說來語氣平淡,卻一如他過往的每個決定,並非為了成就什麼,只是想誠實追問:「藝術是什麼?」

「森人」的經費始終不算充裕,但每位參與駐村的藝術家,陳政道都希望盡可能提供一個月的生活與研究費。他說,「重點不在產出作品,而是與部落建立真正關係。」經費主要仰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常態性補助,偶爾也會有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的支持。這些資源需支應五到七位藝術家的費用,也包含部落長輩的顧問費,經常是不夠用的,他便靠自己經營的「八樓之二工作室」收入來補貼。但他似乎從不過度焦慮未來,「只要撐得過去,後面一定會有好事發生,這大概就是我的信念吧。」

談到怎麼定位自己,陳政道笑說:「我是扮演策展人的一位藝術家,『森人』就是我的作品。」駐村行動從太魯閣開始,2018年與鳳甲美術館和獨立策展人徐文瑞展開合作;2020年「森人-北投藝駐計劃」團隊成行。他形容就像植物根系,分別在兩個文化與地理截然不同之處紮根,在十個年頭中長出他從未預設過的枝葉。

「駐山研究員」Dorothy與Benjamin,和Yuri阿姨合影。(陳政道提供)

我現在真正想做什麼?

跨領域工作十多年來,他說自己的核心原則是:「喜歡的事,就勇敢去嘗試。」就像如今資訊工程師的正職,也是從大學開始自學架設網站、過去工作經驗累積而來。沒有人能預測未來,不如誠實問自己:「我現在真正想做什麼?」而問他兩年後可能的生活樣貌?他說自己也無法想像。多年來忙於「森人」,習慣事情總超出預期,也學會接住意外,「現在只想過好當下,一步步慢慢推進。」

而生活作息上,陳政道沒有固定時間表,起床就工作或往山上跑、餓了吃飯,累了才睡覺,偶爾會停下來從「後照鏡」中回望過去的自己。把自己擺在最前面,也不是沒有代價。除了身體過勞,偶爾也會想到與自己同齡的朋友,早早就開始做理財規劃,而他竟然這些年才開始意識到這件事。

今年初,他才剛從一場大病初癒,躺在台安醫院病床上,整整一個月僅能在病房裡稍微走動。「那時候,我真的想過自己會死掉。」他說。總是讓各種計畫跑在前頭的他,這時也不得已需要暫回肉身。而我忍不住想問,「在那個時候,『森人』有讓你覺得活過了美好的一生嗎?」他想也不想就說,「有,我覺得這輩子有做『森人』,其實也沒什麼遺憾了。」


本文原刊載於典藏《今藝術&投資》2025年7月號394期

章郡榕(Chun-Jung Chang)( 3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