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不會用成功或不成功來定義自己的創作,它更像是一種很長久的陪伴吧。」纖維藝術家、「糸島織物mee.textile」創辦人鍾瓊儀把創作視為生命歷程的記錄或實驗,一種綿長而持續累積的存在。
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在金工、陶瓷與纖維組之間選了纖維,因為對常常返回雲林老家的她而言比較不受限於設備與空間。學習過程中發現纖維創作儘管有其規則性卻也有相當豐富的表現,與自己的個性相當契合,尤其喜歡裝置藝術形式而萌生成為櫥窗設計師的夢想。此外,她心中也期待日後能與喜歡創作十字繡的母親一起創作、展覽,而後在南藝大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進修。

隨時保持在創作狀態
作為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首屆學生,鍾瓊儀坦言:當時對職涯沒有太多想像與參考案例,但喜歡接觸不同人事物、行動力高的性格使然,求學期間經常在週末專程到臺北擺攤販賣手做小物,也在暑假到時尚雜誌社實習,處理基礎的視覺設計工作。不過,她也迷惘日後能否以全職藝術家的收入維生,畢竟纖維藝術在當時仍屬小眾領域,而她的創作脈絡更是聚焦於個人情感的書寫,風格相對幽微。希望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支撐創作的鍾瓊儀,畢業後刻意選擇與所學相關卻又不是純創作的工作,而進入寢具品牌的國貿部門就職,不僅能發揮所長、也幸運參與憧憬的櫥窗設計,更從中理解到產業的運作流程。同時也讓她認知到織品不僅是生活用品,還能透過大型創作表達理念,而推廣纖維藝術必須要用大眾易於親近、商業模式來進行。

始終沒忘情創作的鍾瓊儀,2014年以羊毛氈為主要媒材的《面對面並且背對背》裝置作品參加義大利「瓦奇里納獎—國際當代織品纖維藝術競賽」(Valcel lina Award-International Texile / Fi lber Art Competition)一舉得到首獎,也獲得歐洲駐村與展覽的交流機會。儘管當時公司提出留職停薪的建議,但她仍毅然辭職。返臺後,得到國際獎項的資歷也讓她得以申請文化部的獎勵補助而有成立品牌的決心與預算,「糸島織物mee.textile」其實不是鍾瓊儀創立的第一個品牌,學生時期擺攤就有取名,而在唸書乃至上班時也經常運用晚上與周末承接空間裝置或品牌櫥窗設計案。為什麼要把自己的行程塞滿?「其實額外收入並不是最大誘因,而是想讓自己一直保持在創作的狀態,覺得有個主題讓我設計很有挑戰性,同時也能從中了解更多產業運作的細節與模式。」

儘管有先前的擺攤與上班所累積的營運概念與資源,不算是創業小白,也在品牌創立之初就進駐臺中國家歌劇院的櫃點銷售。但因為手工製作相當耗時費神,以致累到生病,還在醫院趕工製作客製化產品,讓鍾瓊儀意識到,必須調整定位才能長久發展。「或許是因為我有藝術背景,在陳列產品時導入裝置的概念也有被關注,而陸續開始接到裝置類的委託案。」重新盤整能力與志趣之後,她將銷售產品的比例壓低,並延展為課程設計、共創活動、商業空間與藝術季等項目,定位為推廣當代纖維藝術的多元平台。
個人創作與品牌服務的不同面向
從小就看著母親在工作之餘沉浸在刺繡或勾針的樂趣,讓她認為即便只能把創作當成興趣也是一件好事,這種持續進行的狀態就像陪著生命一起走的感覺,也讓她在創業之初就確立將個人創作與品牌服務切分開來;因此,鍾瓊儀很清楚作為藝術家與品牌主理人的不同角色與心態。對她而言,藝術創作是相當私密且內化的,自己特別關注於人與環境、人與情感之間的轉變,而各項編織技法便是輔助記錄與述說日常觀察的方式,往往較為隱晦與實驗性;這些產出不需要迎合外界喜好,同樣地,也不會說服別人對自己的作品全然理解與共感。

商業委託案則是運用相同的技藝與媒材提供服務,需要明確溝通與理解客戶需求,承接到的空間設計案也得以滿足曾經想當櫥窗設計師的夢想。當然,委託案仍有許多現實考量,如:安全性、客群喜好等而需調整原初設定,但基於之前國際貿易與品牌陳列的經驗,鍾瓊儀深知工作就是從中找到彼此滿意的平衡點,也很享受以專業與創意達成客戶期待。她表示,自己的個性比較跳躍、樂於和人溝通,更喜歡同時進行許多事情,因此在品牌營運、執行委託案與個人展品籌備之間,儘管沒有明確劃分項目比重與時間分配卻也不覺得會相互干擾,反而能透過不同需求的項目讓心態保持新鮮感與挑戰性,避免陷入單一的思考模式。
「辦展覽的時候如果得知有人想要購藏,其實內心都會掙扎許久,因為投注許多情感,承載自己某段生命紀錄的作品實在很難割捨……所以,成立品牌做商業性質的裝置與產品,對我而言也是好的。」鍾瓊儀也分享了這層評估。她無意用商業模式運作自己的作品發表與宣傳,但也務實地認為要能持續創作的前提是必須先有獨立的經濟狀況,找出自己覺得適合與舒服的方式再往前走,而她所觸及的都是纖維藝術,只是用不同面向來推廣。

或許外界不免直接把鍾瓊儀與品牌劃上等號,但鍾瓊儀其實會視合作項目的性質與作品形式評估是以藝術家或品牌的身分發表,原則上像是商業空間或藝術季這類有明確策展主題的製作會以品牌名義參與,至於以自已生命脈絡為出發點的就歸類為藝術創作。而目前設置在奮起湖,展期長達三年的兩件藝術裝置可謂近期最特別的創作;纖維作品因保存考量大多在室內展出,而她一直有意探索戶外裝置的可能與材質處理方式,也幸運獲邀參與地景裝置,與執行團隊在作品進場的前一年就展開場勘作業。潮濕的環境條件讓鍾瓊儀決定任憑作品與空間共生,《林間艸台》是以周圍竹林意象設置近300根染色羊毛球的構件,讓苔蘚自然依附在作品上並隨時間持續變化。而《山城樂音》則是結合梭織結合梭織、竹子與編結的織品,意在將環境中的聲響轉譯為音符律動,還驚喜看到蜘蛛在作品上結網,這種互動正是她理想中人與環境共生的狀態。「雖然常常做大型裝置,但相較於多數合作案往往期待作品要很吸睛,這項計畫更傾向我本身的創作狀態,關注於時間遞進的感知觀察,不過這次所觸及的人與環境之關係更為宏大,而且表現形式極具實驗性,也更大程度地拓展創作脈絡的維度。」

至於品牌近期最主要的執行項目是與各地藝術季的合作,鍾瓊儀也從中觀察到「共創」可謂近年趨勢,主辦方都會期待作品有相當程度的民眾參與製作或能夠互動。作品除了要契合策展主題外,還要考慮更多結構安全、教育推廣、公共參與等面向,此外,她亦將工作坊課程導向要學員發表成果的形式,而非停在嘗鮮式的體驗,更聚焦在藝術思考與創作的實質產出。而鍾瓊儀也分享某次課程較長的工作坊之觀察,學員互動從起初的鬥嘴笑鬧到後來有許多內心想法的交流,在編織過程中達到自我對話甚至療癒他人的效果。「學員在共創過程感到愉悅與自信,也就會將藝術視為生活當中很自然的存在。尤其是他們對彼此的分享也相當契合我在個人創作中對於『人與人連結』的重視。」

期待交織出更多可能
捻線,是扭轉纖維將線材加固,使之更加耐用的工法;就如鍾瓊儀在個人與品牌並行的推展雖然有著不同的思考與實踐方式,但這兩者從來無法分割更是相輔相成,也逐漸織就心中的藍圖。她在近年來陸續整理母親的織物集結成大型作品,同時也將兩人的創作結合在適當的計畫中發表,雖然不是一般想像中的聯展,但在某種角度看來也達成共創與展出,逐步實現當初的心願。
今年對鍾瓊儀而言,更是別具意義;不僅是品牌的第十個年頭,也首度升格人母,於事業與人生都邁入下一個里程。如果能回到原點,她堅定表示仍會做出相同的決定,以個人創作和經營品牌的並行模式。儘管描述自己一開始抱著「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情而笑說:「創業初期的KPI就是每月都能付清工作室的房租。」她也感念在不同階段總會遇到貴人,回顧這段歷程:「這樣的路徑讓我能從不同面向認識藝術與社會的互動,也持續累積不同的經驗與養分,成為現在的自己。」深感從事藝術產業的不易,鍾瓊儀也已規劃把永樂布市附近的工作室轉為開放型的共享空間,可提供和她相同的多工創作者教學,甚至期待能發展出合作的可能,同時也歡迎民眾以輕鬆的心情到工作室進行自己的創作,以期共同拓展出更加多元的藝術經驗與生活場景在此交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