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藝術

【我重生了】以纖維的柔韌,織就品牌經營與個人創作並行的表與裡:鍾瓊儀,從個人書寫到群體共創的手作轉譯
捻線,是扭轉纖維將線材加固,使之更加耐用的工法;就如鍾瓊儀在個人與品牌並行的推展雖然有著不同的思考與實踐方式,但這兩者從...
【我重生了】創作並非仰賴每次的爆發,而是好好生活的支撐:陳肇驊,「協作者」的技術與其失語
長期處於「代工」的身分,使陳肇驊逐漸產生自我懷疑。「我到底在幹嘛?」這句話成了他反覆叩問自己的心聲。真正引發創作上「大爆...
毛利悠子「On Physis」:以無形力量解構藝術的秩序
「On Physis」結合毛利悠子創作生涯前後超過20年的作品,不過,更令人驚喜的卻是她與石橋基金會收藏品的巧妙連結,在...
後複製時代的寫生——吳尚洋在台南新藝獎的洞穴寓言:2024絕對藝力「文字力・評藝堂」選文
從吳尚洋的創作脈絡來看,不論處於展覽的前景或後景,寫生與臨摹皆為他創作的核心意識。寫生與臨摹皆要求繪者對繪畫技藝的高度掌...
【童年的美術館】為兒童設計,也跟孩子一起設計:兒童參與藝術策展的多元可能
每個孩子的答案都獨一無二、充滿驚喜。許多孩子解釋他們為什麼喜歡所選的畫時,可以清楚地表達色彩或形狀帶給他們「好看」、「漂...
V-Touch展覽|戰鬥之城・終,回到我們面對的真實世界
「戰鬥之城・終」集結藝術家張立人耗時超過十年的作品,此次於北師美術館完整展出。此系列作品汲取並挪用漫畫、電影、動畫、影視...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2017-2018:以史觀再述創作流變,全臺藝文館舍陸續啟用
綜觀此兩年,全臺重大藝文館舍接連啟用或進行翻修,顯見社會對展演空間的使用需求與品質優化益發重視。2017年,文化部將空軍...
2023藝博會新品牌「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挑戰藝術與設計的界線
近年來,藝術與設計兩者之間的界線日趨模糊,已有許多橫跨兩者的創意作品出現,像是許多產品設計雖融合應用概念,卻運用藝術的手...
白晝之夜六週年記:區位移轉的策展概念,可以看出台北什麼樣的都市規劃和空間權力問題?
面臨「處處皆住宅,聲聲皆噪音」的台北都會區,台北市商業區的分散多元中心,雖然帶給白晝之夜區位轉移策展的特性,但有限的公家...
在後疫情時代的荷蘭設計週一窺「既是設計又不是設計」的設計
務實的產品設計、使用者經驗設計、介面設計、平面設計這些傳統設計領域,就真的跟實驗性、概念性、批判性高的設計計畫與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