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廣毅

生於臺灣臺北;目前居住於荷蘭與臺灣從事創作工作。碩士畢業於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社會設計研究所(MA, Social Design)、國立陽明大學臨床牙醫學研究所、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研究所,大學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具有牙醫師、生物藝術家以及社會設計師等多重身分。他試圖拓展藝術、設計與科學結合的可能性,作品主要專注於臨床醫學、人類身體、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以及性別議題,嘗試藉由藝術實踐與設計方法去探索科學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並藉此思考科技、人類個體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其作品曾獲多個國內外奬項,例如:臺北數位藝術獎首獎、美國Core77 Design Awards的Speculative Design Award、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Gijs Bakker Award首獎、荷蘭未來食物設計大獎 Future Food Design Award前三名。

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中,「藝術與科學合作」的歐洲新趨勢
我們可以在歐美藝文領域觀察到這些豐沛的、與永續環境議題相關的各種藝術家進駐計劃,以及各種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媒合計畫。但不禁...
在後疫情時代的荷蘭設計週一窺「既是設計又不是設計」的設計
務實的產品設計、使用者經驗設計、介面設計、平面設計這些傳統設計領域,就真的跟實驗性、概念性、批判性高的設計計畫與設計研究...
從基因的詩意看生物藝術往文化多元性轉向的可能
2021年的林茲電子藝術節「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Life Art」今年入選的作品中,有一...
紐約書籍藝術中心展覽「跨物種未來」:談「書」如何作為「藝術與科學合作」的展示載體
當「書」成為「藝術與科學合作」的載體時,似乎更有機會讓這樣的合作成果可以被一般大眾接觸,同時也打破了展覽的時效性,讀者可...
藝術與科學合作中的科學家多樣性
「藝術家」與「科學家」作為「人」而產生的各種區別,是會產生各種「藝術與科學的合作」的歧異,而這些歧異的網絡關係、前因後果...
從歐盟Studiotopia「藝術與科學」跨領域計畫,談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媒合
科學研究雖然象徵理性與客觀,但是往往很多時候會因為歷史文化跟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產生出文化差異性。而當藝術家與不同區域的科...
生物藝術(Bio Art)中的表演性與參與性
生物藝術作品的內容,激化了民眾對於許多科學與技術的反思,而這些對於前端生物科技的回饋也往往是「科學傳播研究」或是「科技與...
食物設計與科技藝術的二次跨域
食物主題的興起,世界近年所面臨的各種社會與環境問題息息相關,包括全球人口膨脹之後的食物短缺問題、農業系統如何應對快速的氣...
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作為科學傳播的可能性?
2020年的現在,資訊爆炸後真假訊息混亂,虛擬與真實的界線早已模糊,或許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
【荷蘭的藝術家生存手冊 #3】如何成為一個「獎金獵人」?
當一個非歐盟國際藝術家在荷蘭取得了藝術家簽證、開了公司、找好了會計,那麼就完成了要在荷蘭生存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開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