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成專欄】我如何書寫「台新藝術獎」年度觀察報告?評論會被AI取代嗎?
如果大家不團結起來爭取,低稿酬的現象只會繼續,文字勞動者也只能自我剝削。在暫無積極行動的情況下,為了減低剝削程度,身為文...
【薄荷薄荷】在科技秀異的時代,找到人味兒
我們倒退走步入未來。許多時候我們已經進入未來而不自知,只能透過已發生、被記憶的故事來描述新事物。薄荷薄荷專欄正是如此自我...
【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臺灣人在英國遇見清宮:乾隆皇帝、林獻堂與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
受同時代清末民初中國知識分子的海外遊記影響,林獻堂偏好先造訪所到國家的博物館設施。博物館將國家的歷史脈絡化和可視化,提供...
【高森信男專欄】布加勒斯特藝術史散步(下):從民俗文化到後鐵幕時代
黃金時代及共產主義時代的羅馬尼亞彷彿是某種互為相反的鏡像,彼此對立卻共同構成了今日的羅馬尼亞文化。而在鐵幕解體之後,今日...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葡萄牙的月亮,讓人雙眼灼熱——汪正翔駐村手札
不在現場看照片的人,會比起現場的人更覺得「我在歐洲真的有個展覽」。畢竟在歐洲有個展覽這件事並不是純粹的指稱在歐洲有個展覽...
造假有罪—— 美國奧蘭多美術館的巴斯奇亞偽作展後續
有關巴斯奇亞偽作的問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旗下的藝術刑事組早已暗中調查,時間長達10多年。認定奧蘭多美術館展品屬於...
【蕭文杰專欄】繁華臺北的歷史暗角:六張犁墓園裡的二二八與白色恐怖記憶
喜愛熱鬧繁華,不喜冷清的墳區,或許是人性,也是臺灣人習性。我們的社會往往只關注開發,有些人認為墳墓這類景觀會因為「心理」...
【張寶成專欄】在Artizen上拿補助:淺談一個漫不經心的申請案
這陣子「文化預算刪減」的政治議題鬧得沸沸揚揚,「合法要飯」(反諷意味)和「直面市場」已經纏繞成一個死結。本文不打算介入這...
【薄荷薄荷】媒體除了議價之外,還有其他奪回價值的方式嗎?READr如何以Mesh打造注意力的共同體
在社交網路平台(SNS)興起的時代,「內容產製」與「入口平台」的定義範疇漸漸被打破。在過去,新聞媒體主要扮演入口平台的角...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從藝術史視角看消失的「臺灣神社祭」
祭典時奉納神社的物品,在政權轉移後被賦予新的意義;描繪祭典景象或神社空間的畫作,也隨藝術史的研究重新被審視、詮釋,創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