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上生成藝術多用「程式碼」和「隨機種子」在鑄造當下產生圖像,把創作交給演算法與區塊鏈,讓作品自動運行、永久保存,但只要把鏡頭拉遠,我們就會看到所謂的「自動」,其實含藏著一條被遮蔽的勞動鏈。
從視覺語法與數學推導,到程式實作、依賴管理(「依賴」指的是作品核心程式在建立、渲染[rendering]、展示或長期保存時,不可或缺的外部元件)、效能優化、跨瀏覽器測試與檔案長期儲存;從平台合約、前端渲染與索引,到節點營運、隨機來源、IPFS/Arweave 的固定保存與錢包聚合,莫不需要人力。
因此,生成不是終點,而是在某個時刻動員分散的勞動與基礎建設,讓結果顯形。當我們以生產的視角審視鏈上生成藝術,便會意識到:作品是美學事件,也是一場「供應鏈」的社會分工;藝術家不僅是作者,更是把多層次技術與社群資源整備推進的生產組織者。
長格式生成藝術的勞動與成本
把一件長格式(long-form)生成藝術作品──至今這仍是區塊鏈藝術的主流──理解為「母體演算法+眾多版次(代幣)」時,至少會看見五層勞動同時運轉。
第一,藝術家:設計規則與特徵分佈、建立隨機流程、處理邊界條件與效能、撰寫渲染說明與授權條款。第二,依賴維護者:p5.js、Three.js、著色器工具、字型與音訊庫等,這些看似免費的上游資源,其長年維護構成了演算法產出的前提。第三,平台工程與審核:合約與鑄造流程、依賴註冊或上鏈、內容風控、前端渲染與索引、備援儲存與使用者支持。第四,區塊鏈與儲存基建:驗證者/排序節點、區塊隨機性或外部服務、IPFS/Arweave、索引服務與瀏覽器政策。第五,社群與市場:策展與評論、社群營運與市場敘事。這條供應鏈的最終圖像看似自然浮現,卻是跨主體、跨時間複合勞動的人為結果。

鏈上生成藝術把創作流程模組化、批量化,藝術家不必逐一輸出檔案,鑄造時才動員計算;平台以手續費與排序控制取得穩定收入;基礎建設從手續費與儲存合約獲得現金流;社群策展與資料中介掌握注意力與話語。這些成本均呈現系統性的外溢。
首先,是運行成本外包:鑄造把計算與交易成本轉嫁給收藏者,熱門時段還伴隨搶鑄失敗與價格滑動的風險。其次,是維運成本延後:「依賴退役」、API政策或瀏覽器更新,都可能使舊作渲染失效。第三,是可見性租金(visibility rent,誰掌握了讓作品被看見的入口與索引權,就能從注意力的稀缺中抽取一筆收益):平台/錢包以排序、標籤與過濾權決定什麼被看見,形成難以被稽核的「地租」。因此,價值向掌握基礎建設與流量入口的主體集中,長期照護的責任分散到創作者、收藏者與機構。
綜上所述,這是一種藉由標準化介面擴張產能、把治理與保存風險前移並下放到分散參與者的結構。

權利架構、可組合性與自動化的維運
此外,長格式生成藝術的權利也經常分層而錯位:收藏者僅取得單一版次的所有權與特定授權,而非母體演算法的著作權;素材與依賴各有授權條款,與作品輸出的圖像授權並不等同;平台條款還可能賦予其溝通、下架或索引的優先權。
可組合性(composability,指作品、資料與合約像積木一樣可被重用、拼接、再脈絡化,且通常不需特許)帶來創作的繁衍,同時也打開了權利的不明確地帶:誰對再利用造成的增值負責?誰從中分潤?誰為侵權、抄襲與「樣板化風格」堆高成本?較成熟的策略,是把授權與依賴透明化寫入中繼資料,輔以鏈上分潤與依賴註記,使價值在源頭自動回流;同時,在策展話語中分辨「母體 vs. 單一版次」的審美地位,避免以單幅圖像的流行性取代對演算法本身的批判閱讀。作品的語境不再等於單張圖像,而是延伸到整套社會技術的安排:誰參與定義規則、誰分配稀有度、誰擁有介面話語權。

自動生成不是無需維護。若要在十年後仍能重播,作品必須具備確定性(種子與演算法的可重現)、版本鎖定(函式庫、字型、著色器與API的版本與雜湊)、媒體備援(IPFS/Arweave的固定保存、多個存取入口)與渲染說明(瀏覽器版本、畫布尺寸、降級策略、離線單檔)。否則,平台、內容入口或瀏覽器的微小更動,都可能導致「鏈上仍在、作品難現」的廢墟景觀(見本專欄前文)。
對創作者而言,維運是一種倫理:把降級渲染與離線版本視為作品的一部分,向上游依賴與協作者清楚致謝。在生態系方面,若獎勵機制只偏好銷售數量和速度,不鼓勵長期可用性,那麼數位廢墟恐怕是遲早的結果。
把勞動帶回來:邁向公共互惠的生產關係
若要讓演算法勞動的價值獲得合理對待,制度的調整不可或缺。
第一,將依賴登錄與自動分潤寫入協議層:作品在中繼資料中標註用到的函式庫與版本,由合約自動按比例回饋到上游維護者與基礎建設的錢包。第二,建立保存與索引的公共基金:以平台抽成、鑄造費或二級成交的一小部分長期支持固定保存、歷史索引、節點維護與環境封裝,避免把成本推給未來的機構與收藏者。第三,提升授權的透明度:清楚區分單一版次輸出、母體演算法與依賴的授權層級,鼓勵可組合性,防止無成本掠奪。第四,在介面設計上抑制單一指標的可見性,讓觀看回到審美與思考,而不只是投機。當平台、創作者與社群共同把「上游、維運與保存」納入報酬與聲譽系統,鏈上生成藝術的生態才可能進入良性的供需循環。
借政治經濟學的語彙收束前文:演算法在鏈上被安置為一種生產力,使創作標準化、模組化並可大規模複製;平台與基建構成新的生產關係,以協議、排序與介面進行治理,規範誰能進入生產、以何種成本進入,以及產出如何被分配。
真正的創新不只是把作品寫進區塊鏈,而是把勞動、價值與保存寫回制度。唯有當生產關係邁向公共互惠,演算法才不會只是抽取剩餘的機器,而能成為擴張感知與共享記憶的共同基礎。
張寶成( 49篇 )追蹤作者Volume DAO 共同創辦人,參與策劃台灣第一場泰卓鏈(Tezos)人工智慧 NFT 收藏展《機器會夢見 NFT 嗎?》。曾為音樂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負責人,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民國百年」,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榮譽賞。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歷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