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文杰專欄】不容易成為法定有形文化資產的臺灣竹草風土建築景觀

【蕭文杰專欄】不容易成為法定有形文化資產的臺灣竹草風土建築景觀

臺灣的竹草風土建築,曾是島嶼生活最貼近自然、最具永續性的建築形式,從鄒族的會所(kuba),到深坑林家草厝與中部的竹管仔厝,皆展現就地取材、順應氣候的生活智慧。然而,這類建築因缺乏華麗裝飾、不耐時間侵蝕,難以獲得官方文資認定,面臨快速消逝的危機。反觀日本、韓國與歐洲,不僅保存草屋,更將「茅葺」技術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當臺灣竹草建築正逐漸淡出視野,也提醒著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屬於這座島嶼的文化記憶與建築價值?

「風土建築」是指利用自然環境提供各式建材所興建的建築與附屬設施,例如用周邊環境唾手可得的石、土、木、竹、藤、茅草、芒草、樹皮……等,再輔以傳統知識的工法製作。這一類的建築產生於實際需要,受制於自然物理。這一種建築不是一種特定的建築運動或風格。

每個國家都有其風土。因應地勢、地貌、氣候、歷史、宗教信仰……,在人與自然互動下造就了屬於地方味道的建築,這一類風土建築是國家特色、地方特色,在世界遺產當中有許多案例。

韓國的世界遺產河回村與良洞村有許多泥牆茅草住宅群,這些建築就是就地取材,至今仍活化使用。日本也有許多風土建築的保存,「茅葺」(かやぶき)是日本常見的工法,耳熟能詳的世界遺產白川鄉與五箇山的合掌構造村落、及被日本文化廳列入重要傳統的建造物群的大內宿都是「茅葺」(かやぶき)屋頂,這些建築不僅被保護,連「茅葺」(かやぶき)這一項手作技術也在2020年11月17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成為了「傳統建築工匠技術」的一部分。同樣的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早期也利用麥稈蓋屋頂,這些建築不僅仍可當住家,也成為觀光旅遊的特色地標。

利用乾燥的植物建造的屋頂許多國家都有,草屋頂因各地的植物有所不同,材料也產生差異,常見的材料依各地環境有差別,大致上有: 茅草、芒草、甜根子、山棕、蘆葦、黃藤、麥稈、桄榔、莎草、燈心草、檜皮、石南花或棕櫚枝……,

深坑蔡班長示範如何使用黃藤興建草寮。(攝影/蕭文杰)

將植物分層鋪蓋,以便將水從屋頂排出。由於這些置放於屋頂的植物保持乾燥且緊密堆積(可以鎖住空氣),茅草等植物屋頂還可以起到隔熱的作用。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屋頂方法,在熱帶和溫帶氣候中都有使用。發展中國家的建築,仍然使用茅草屋頂,通常使用低成本的當地植物。相較之下,在一些已開發國家,茅草屋頂是一些富裕人士的選擇,他們希望自己的家,具有質樸的外觀,想要更生態的屋頂,同時這樣的建築也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茅草等草建材在臺灣曾經是普遍的建材,幾乎各族群都有使用,例如鄒族人的「會所」(kuba)、家屋(emo)也都是一種草屋的展現,在五節芒為主的(kuba)屋頂種植金草蘭是鄒族獨特的文化景觀,因為金草蘭在鄒族的語言裡是fiteu。傳說天神哈莫(Hamo)在天界居住的聖所,到處都生長著這樣植物,同時金草蘭也為掌管戰爭的戰神亞伐霏歐(ya’fafeoi)所喜愛,會在帽冠上插著它四處征戰。

就唐山渡臺的移民而言,在過去不富裕的年代裡,木造或磚造建築都還是經濟能力較為寬裕的家族才能夠花費的起的,一般人住草屋也就習以為常。而臺灣的草屋各地仍有不同,彰化、南投、雲林等地,盛產竹子,經常利用較粗的孟宗竹、桂竹作穿斗式屋架,牆壁構造為竹篾編成再敷以泥土漿,牆面再抹上白石灰,屋頂覆上茅草,具有冬暖夏涼的特色。臺南的臺江曾文溪流域聚落,因此出現了移動式草屋,扛茨(厝)走溪流成為一種「人與自然」互動下的避難建築。

北部木柵深坑地區,「白茅草」是炮仔崙林家草厝屋頂的覆蓋主要材料。由於炮仔崙常見安山岩,因此透過就地取材與打石技法取得基底部分建材,房屋興建過程必須在正身神明廳正中,放置基石,砌石方法以人字砌、交丁砌、亂石砌為主。詢問林家草厝屋主,得知此基石稱:「地靈公」,必須祭拜。當石材堆砌到一定高度之後,上方開始以砌塗墼(thôo-kak)磚,或是舂泥夯土製牆。無論是塗墼(thôo-kak)磚或是版築的舂泥夯土牆,皆是帶有黏性的田土混合切斷的稻草稈、粗糠製作,塗墼(thôo-kak)用木模翻製,需要陰乾才能使用。舂泥夯土牆必須採用版築,並且用重物捶打將泥土中空隙去除,使土壤緊密堅固。由於土壤是一種隨處可見、低成本和可持續的資源,因此就當代來看,具有永續性。

林家草厝的建築基石,屋主稱「地靈公」。(攝影/蕭文杰)
深坑林家草厝的階梯是一塊完整的大石頭在原地打石完成的。(攝影/蕭文杰)

深坑炮子崙林家草厝的屋頂部分以竹與白茅草構成。炮子崙林家草厝的白茅草必須刻意栽種,「茶、草共生」是此處獨特的特色。這種景象在部分原住民部落的建築文化中也能看見。

白茅草並非野生,而是刻意栽種,不論是原住民或是漢人都是如此。(攝影/蕭文杰)

選用白茅草蓋家屋是一種生活智慧,根據耆老表示白茅草具有油脂的特性,可讓雨水輕易滑落,以白茅草為主的鋪設的屋頂大約可以使用四年,使用年限雖然不如歐洲的麥稈屋長,也不如日本合掌村家屋的使用時期,但是對於處在高溫高濕的臺灣而言,仍是一種可回歸自然且具永續性的材料。然而當白茅草不夠時,草厝也會混以山棕、五節芒……等,並且以黃藤纖維料作物來當編織與綑綁的材料。

目前林家草厝換屋頂工作室仰賴志工。(攝影/蕭文杰)

竹、草、石這一類風土建築在臺灣有些很難成為法定的有形文化資產,即使〈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的登錄基準是:

一、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二、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三、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者

竹、草建築在臺灣已經非常罕見,可是臺灣社會依舊很難看到竹、草建築成為有形文化資產,例如頗具特色的阿里山鄒族特富野和達邦「會所」(kuba)都沒有法定有形文資身分。

臺灣鄉村常見以竹子興造「竹管仔厝(tik- kóng-á-tshù)」,這類建築也稱為「民式仔」,特色是厝頂用竹子搭骨架,早期多為茅草屋頂,逐漸轉變成蓋瓦片的家屋,牆壁用竹子、竹編抹上灰土、石灰,而若採用茅草屋頂,為了防颱就必須縛厝頂。

「竹管仔厝(tik- kóng-á-tshù)」。(攝影/蕭文杰)
「竹管仔厝(tik- kóng-á-tshù)」。(攝影/蕭文杰)
「地縛」,草屋必須縛厝頂,用繩子與下方的「地縛」用繩索相連。(攝影/蕭文杰)

由於竹草建築,缺乏所謂的藝術裝飾,沒有雕梁畫棟,不易獲得文資委員青睞,最近有南投國姓有竹管厝的文資提報,但目前結果未知。但文化資產是一個國家跟外界解釋自己文化的起源最佳場域,唐山過臺灣的過程,我們的祖先就地取材胼手胝足建立,興建遮蔽風雨的家屋,若我們抱持著《嘸通嫌臺灣》的心態看待這些竹草建築,一定可以發現這類家屋的文化資產價值。

編竹夾泥牆曾經是臺灣風土建築的特色,但是此類建築大多面臨拆除。(攝影/蕭文杰)
編竹夾泥牆細節。(攝影/蕭文杰)
蕭文杰( 106篇 )

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美術史、文化資產。思想受殷海光「是什麼,就說什麼」影響。搶救文資是主要日常,教書、寫文章是餬口。自認文章針砭時弊,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各地政府頭痛的文化恐怖份子。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