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慶岳專欄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風景:謝英俊的四條路徑─未來文明的想像:部落、社區、永續
我們講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創生,背後想像的其實就是部落價值,想重新找回人跟人的關係。「永續」是其中主軸,並以美國綠黨的10...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風景:謝英俊的四條路徑─從「互為主體」到「參與式建築」
九二一大地震後,謝英俊與邵族部落一起重建家屋,謝英俊不僅主導募款建造,還堅持在此刻機械化的世界,仍然使用低科技的方法,對...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風景:謝英俊的四條路徑─常民的建築
謝英俊和其它建築師最根本的差異,在於雖然使用工業化的建築方法,但是迴避對高科技與特殊材料的依賴,堅持單純化材料與施工的程...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風景:謝英俊的四條路徑─美學
工業化如何跟人文、社區結合在一起?對西方來說房屋工業化已經太熟練,因而掉入死胡同。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現代主義談論的背...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12:邱文傑
1962年生於台北,1985年淡江建築系畢業,1990年哈佛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1995年美國紐約州建築師,為邱文傑...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11:廖偉立
廖偉立的建築美學,源自現代主義的信仰傳統。建築的「勢」與「韻」,決定了建築語言的風格,關注點尤其在於形體美學與環境關係的...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十:黃聲遠
黃聲遠以自然與人文的環境思考,超越建築專業的侷限性,縫合社區生活與環境地景,將公共性延伸、擴展、連結成友善的流動網絡,體...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九:謝英俊
謝英俊的建築是什麼?概括的講,就是建立居民可以參與的建構模式,讓蓋房成為一個開放的參與過程,而不是只有買賣的行為。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八:吳增榮
他們這一代其實擁有非常好的機會,大概也是台灣經濟最蓬勃發展與最大量建造的時代,可以左右逢源做各式各樣的東西,但是整個的設...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七:姚仁喜
1990 年代起,以台北為中心發展出來一波建築美學運動,主要特色在於由後期商業導向過濃的後現代主義,迴轉重返入現代主義的...
文章導覽
1
2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