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氣候變遷
2021年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展開了為期兩週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2021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以下簡稱COP26),來自世界各地的領導者、科學家、氣候變遷相關的團體組織齊聚一堂,共同討論與決議人類社會該如何繼續面對接下來驟變的氣候與環境。在這段期間,各式各樣的研討會都如火如荼的展開,其中一場名為「Arts & Science: The new inspiration couple?」的論壇,有別於其他聚焦在政策或是科技發展的主題,轉向關注在氣候議題中科學與藝術的合作是否是一個關鍵?而在氣候變遷這個攸關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藝術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這個論壇則或多或少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觀點。
論壇中所邀請的四位與談人分別是以《第四公民》(Citizenfour)一片拿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項的德國導演德克.維魯斯基(Dirk Wilutzky)、曾獲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 ,簡稱BAFTA Awards)的紐西蘭導演莎拉.麥克唐納(Sarah MacDonald)、任職於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UNCCD)的墨西哥外交官米里亞姆.梅德爾(Miriam Medel)以及聯合國大學永續性高等研究所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d Study of Sustainability ,UNU-IAS)所長山口忍(Shinobu Yume Yamaguchi)。論壇中主持人嘗試詢問每位與談人對於論壇題目「Arts & Science: The new inspiration couple?」的想法。麥克唐納就表示她認為很多科學家所提出關於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那些數字與論文並不容易被一般大眾所理解,常常很快地會被轉化成陰謀論的猜測,並導致大家不再相信這些科學家對於氣候驟變的警告。她更近一步說明,她發現創意領域中會說故事的人(storyteller)像是電影導演、作家等等各種創作者,有能力使用他們的想像力轉化這些關於氣候的艱澀科學,讓民眾可以感受到背後的意義,這對於傳遞氣候變遷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梅德爾接著回應,作為在UNCCD的工作者,她認為向人民指出未來環境的困境,常常得不到正向的回饋。因為一般大眾認為這些反烏托邦的指控離自己的日常生活太遠,但是麥克唐納所製作的作品《The Great Green Wall》(2019)則是一個非常正向的例子,影片中提出在薩哈拉沙漠區域所面臨的氣候危機,是可以透過人類的團結與國際合作去共同解決。而對梅德爾而言,這個影片成為她與人民最好的溝通方式,因為大眾開始願意相信這些困境是有機會被改善,並開始願意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改變。兩位與談人的觀點,點出了說故事(storytelling)的重要性,也反應了藝術與科學合作能夠帶給氣候議題的實質效應。山口忍也表示藝術可以作為艱澀科學與一般民眾的溝通媒介。她提到日本作為一個被各種自然災害環繞的國家,非常需要大量的溝通讓與災害相關的科學與技術可以被人理解,而她認為各種形式的藝術,是可以當作這個溝通的橋樑。此外,她提出UNU-IAS最近也舉辦了「Youth Climate Art Challenge」的徵件計畫,提供全世界的青年可以透過藝術去傳遞對於氣候變遷的觀點,在這個時候藝術的表現更成為了年輕世代發聲的管道。整場論壇下來,大家針對「Arts & Science: The new inspiration couple?」這個論壇標題的提問,所有與談者皆不約而同地表達,答案是肯定的。這也代表了氣候變遷與環境議題雖表面上看似只是科學領域的研究主題,但事實上其中折射了各種文化面向的爭議,有待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人共同思辨與合作。
推測未來的氣候狀態
在COP26之前,於2021年8月9日,聯合國內的組織「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發布了他們最新第六版評估報告(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AR6,註1),其中他們匯集了全球科學家的相關研究,包含氣候變遷現況、物理機轉等等,以作為全球各國政府制定氣候政策以及設定氣候目標的科學基礎。「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過往報告大多專注在科學事實,但卻被批評僵化的科學資料數據對於政策制定的幫助有限。因此在這次第六版評估報中,他們結合氣候科學數據的資料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結合自然科學的數據與社會科學的研究去推測未來的可能氣候狀態。其中因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加入,提出了更多政治、經濟、文化等等面向的評估與推測,不再只是呆板的科學數據與圖表。第六版評估報告中,他們提出了五種可能的人類文明發展路徑以及氣候變遷的軌跡,我們可以從報告中看到人類一直到西元2100年中間可能的發展狀況,這些預測將會是這幾年各國政府制定氣候政策的關鍵參考資料。
然而,雖說AR6加入了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對身為藝術家的我而言,仍然覺得這份報告的分析缺乏了對於人類的人性、慾望、情感等等感性因子的爬梳與探索;而我認為對於環境的破壞,人類的心靈層面往往扮演了更舉足輕重的關鍵。因此我也更認同導演麥克唐納在COP26論壇中提及的,創意領域的從業人員在氣候議題的參與的重要性。因為說故事的人才有能力去探勘人類對地球的傷害背後隱藏的慾念、黑暗與心靈的各種面向。如此一來,我們才有機會在面對氣候快速變遷的時代,找到可能僅存的對世界的「愛」,並結合已知的科學技術與政治經濟的推測,轉向省思當代社會的環境問題並尋求可行的解法。近年也越來越多的國際藝文組織開始站在這樣的立場,希望藝術家對於永續環境的開發、科學發展、氣候議題可以有更多的參與與介入,藉此去豐富與彌補科學家、政策制定者在環境議題中對於感性因子的匱乏。
環境問題的跨領域計畫
若以歐盟區域為例,近年由歐盟支持的「S+T+ARTS」平台就策動了數個媒合藝術家、科學家、環境組織與文化機構的大型跨領域計畫。像是2021年的「STARTS4Water」計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註2)該計畫向全球藝術家徵件,希望可以媒合出十組不同的團隊,分別針對歐洲地區的十個不同的區域性的環境問題進行創作,每個問題都環繞在「水資源」這個主題。這個計畫主要是想要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SDG6「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與SDG14 「Life Below Water」這兩個項目。例如「STARTS4Water」中其中一個合作單位是位於荷蘭鹿特丹的科技藝術機構V2,他們的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希望藝術家可以與當地的環境組織與科學家合作,共同針對鹿特丹港口的海洋生態問題提出新的方案,嘗試探索人類與海洋生物的共存模式。在「STARTS4Water」這個計畫中,每組團隊可以有40,000歐元的預算以及半年的時間進行研究與製作。

除了歐盟的大型跨國計畫之外,很多歐洲國家內部也有較為小型的跨領域計畫在進行。例如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的城市未來研究室(Urban Futures Studio)就與位於荷蘭馬斯垂克的揚凡艾克學院(Jan van Eyck Academie)共同策動了「Imagining Low-Carbon Future」這個藝術家駐村的徵件計畫。(註3)他們預計尋找一位藝術家,在為期六個月的進駐過程中,與大學裡的科學家、學者一起合作,去想像如何建造低碳的生活樣態。駐村期間藝術家可以使用大學的資源像是圖書館、實驗室等等,同時這個計畫也是一個博士班計畫的一部分,因此整個駐村過程都有一位專職的博士生研究員會與藝術家一起共同合作。此外,具有經營藝術家駐村豐富經驗的揚凡艾克學院,則會提供藝術與科學合作的專業諮詢,並提供更多藝術領域的資源在這個駐村計畫之中。

我們可以在歐美藝文領域觀察到這些豐沛的、與永續環境議題相關的各種藝術家進駐計劃,以及各種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媒合計畫。但不禁也會思考,藝術家在學院的創作訓練後,是如何學會怎麼與科學家合作的呢?抑或是藝術家該怎麼處理關乎環境議題、氣候變遷等等艱澀的科學主題?筆者近年在歐洲生活與工作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歐洲藝術設計高等教育的轉變,這些轉變也或多或少呼應了藝文領域中,特定針對環境議題的計畫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景況。例如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就分別在2019年與2022年開啟了兩個全新的碩士學程:生物設計碩士(MA Biodesign)與再生設計碩士(MA Regenerative Design)。兩個學位皆聚焦在訓練設計學生能夠從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永續環境等等觀點去進行對環境更友善的設計研究與開發。他們更與時尚精品集團LVMH合作,透過LVMH的獎學金與資源的挹注,鼓勵聖馬丁的師生可以更有意識地在各種時尚設計的材料開發與設計研究中,加入環境永續的目標。


荷蘭聖朱斯特藝術設計學院(St. Joost School of Art & Design)的視覺文化研究所(Master Institute of Visual Cultures)也在2019與2020年間創立了全新碩士學程「生態未來」(MA Ecology Futures)。該學程帶領學生從設計、藝術與研究的跨領域思考去遙想未來,並嘗試從更多非人中心視角去看待未來的環境。這個學校與英國的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事實上都在學院內同步增設了專業的生物科學實驗室,讓學生可以進行生物科技相關實驗。這些全新課程的創建,打破了傳統藝術設計學校的僵化分科;加上專業生物實驗室以及科學人員的教學團隊,都讓歐洲的藝術設計高等教育提供出更具永續環境意識的教學計畫。這些教育系統的軟硬體升級,同時也讓甫畢業的新銳設計師與藝術家更有能力去競爭那些藝文環境的新興駐村計畫與跨領域的藝術與科學合作徵件。

台灣的回應?
在文末,回看台灣相關領域的狀態,一方面在藝術文化領域,不易看到藝術與自然科學媒合的跨學科進駐計劃徵件,政府也沒有投注資源在文化機構中建立專業生物實驗室,或是針對環境議題去主動媒合藝術家與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制策決定者。因此,在台灣似乎無法看到我在歐洲所觀察到的豐沛的與環境議題相關的藝文生態循環。此外,台灣的藝術高等教育大多仍停留在僵化傳統的學門分類,當要訓練藝術設計學生,去具備能力處理環境議題、氣候爭議、永續概念等等較為艱澀的科學主題時,往往需要面對沒有科學實驗室的硬體資源,以及沒有可以教學相關科學知識、科技技術的技術人員的困境。總而言之,在學界與業界的資源缺乏以及沒有可以發展的舞台下,似乎只能在這個趨勢中成為缺席者。然而,台灣政府才在2021年宣布正在積極部署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的可能路徑。當國家正積極想要搭上全球永續環境意識高漲的列車的同時,可以預期各種產業也將隨著政策開始轉向,那麼台灣的藝術文化領域將會怎麼回應這個政治走向?歐美西方世界的發展是否可以成為借鏡?作為世界公民的一份子,我想這將會是整個文化創意領域該深刻思考的部分,畢竟在這個關鍵的時代,沒有人可以真正地置身事外。
註1 第六版評估報告內容,參見:https://www.ipcc.ch/assessment-report/ar6/
註2 「STARTS4Water」計畫內容,參見:https://reurl.cc/8WnDvR
註3 「Imagining Low-Carbon Future」徵件計畫內容,參見: https://reurl.cc/124KbQ

生於臺灣臺北;目前居住於荷蘭與臺灣從事創作工作。碩士畢業於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社會設計研究所(MA, Social Design)、國立陽明大學臨床牙醫學研究所、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研究所,大學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具有牙醫師、生物藝術家以及社會設計師等多重身分。他試圖拓展藝術、設計與科學結合的可能性,作品主要專注於臨床醫學、人類身體、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以及性別議題,嘗試藉由藝術實踐與設計方法去探索科學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並藉此思考科技、人類個體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其作品曾獲多個國內外奬項,例如:臺北數位藝術獎首獎、美國Core77 Design Awards的Speculative Design Award、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Gijs Bakker Award首獎、荷蘭未來食物設計大獎 Future Food Design Award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