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1年,最熱門的三個名詞: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Sustainable(永續)、Metaverse(元宇宙)。第一個和第三個,在台灣藝術圈一樣感受到它們的威力。但第二個,圈內討論的人就不多了,也許並非大家不關心這個議題,而是大多不覺得自己也該採取行動、或是忽略自己在這個議題上也是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但這一切,隨著國際藝術機構的龍頭佳士得(Christie’s)、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等接二連三採取應對行動及承諾之後,藝術產業的綠色議題,將會是接下來圈內無可迴避的問題。
佳士得承諾2030年實現 「淨零排放」(net zero)
2021年7月國際拍賣龍頭之一的佳士得公布《環境影響報告》(Christie’s Environmental Impact Report 2019–2020),其主要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下面四項類別,在2019年共產生50,252噸的二氧化碳當量(CO2e,註1):
- 建物:12,804噸的二氧化碳當量(包含建物、廢棄物、水、紙張、資訊、數據中心和員工通勤所使用的能源)。
- 運輸:19,551噸的二氧化碳當量(包含入境和出境的貨運、展覽導覽和其他內部的物流項目,和倉儲)。
- 出版:4,311噸的二氧化碳當量(包含印刷品的生產和配發)。
- 商務差旅:13,585噸的二氧化碳當量(包含員工的差旅,主要是航空差旅)。
另外,還有其他活動間接排放的足跡,預估在2019年間有14,117噸的二氧化碳當量,如專業顧問費用和保險等。雖然2020年碳排放量急遽下降,主要是受到COVID-19全球疫情的影響,所以拿來和2019年做比較,意義不大。
佳士得在該報告書中同時發布了其永續策略:承諾、溝通、合作。 - 承諾在2030年以前達到「淨零排放」,將在範圍一、二、三的範疇減少50%溫室氣體排放量,並遵循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的規定,以預防全球升溫1.5度,維持工業化以前的水準。其做法是預計減少90%的廢棄物,並確保其為客戶生產的任何事物,例如印刷品或包裝,100%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 定期發布環境影響報告和外界溝通,並分享其進度和從中所學到的經驗和事物。
- 將持續與供應商、合作方、客戶、同事,和機構等合作,來提升環境永續的意識和處理來自產業方面的挑戰。

佳士得採取行動的背景緣由是什麼?
近年,世界各國政府為了推動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效,透過ESG(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進行資本管控,已經對各產業帶來相當程度的警惕和影響。目前全球超過1,500個退休基金、大學基金和地方政府陸續宣布,將從石化燃料(fossil fuel)公司撤資,這些機構掌管的資產規模合計約40兆美元,這些資金將轉投入其他落實ESG規範的公司。

我國勞動基金運用局亦宣布,今年將加強擴大永續投資,規劃勞動基金投入23億美元(約640億台幣)於「全球氣候變遷增值股票型」國外投資委任;國內佈局部分將聚焦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等社會責任投資,缺乏永續報告書的上市櫃公司將不列入投資標的。佳士得是一家在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推動公司ESG治理,自然成為不得不做的重大政策。此外,佳士得旗下還有融資公司為其客戶提供藝術品融資的服務,其資金主要來自國際金融業給予的融資額度。而為因應國際對金融業與保險業,需提高對氣候風險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的要求與標準,也成為佳士得積極因應其營運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因素之一。
當然,越來越多收藏家關於環境永續意識的崛起,也是重要的原因,如德國收藏家斯托舍克(Julia Stoschek)和義大利的桑德里托.勒.勒巴登戈(Patrizia Sandretto Re Rebaudengo),他們都擁有與自己同名的藝術機構、博物館和基金會,前者認為每一個人都需要有氣候意識,雖然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但也依舊要試著去做;後者建議收藏和支持有氣候意識的藝術家。畢竟藝術市場主要是由小型與微型畫廊和機構,所構成的生態,資本市場對這些公司的影響還極其有限。因此,如果收藏家認為氣候問題對他們很重要的話,整個行業自然會隨之跟進,這是推動藝術產業轉型注重環境永續發展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佳士得的行動策略對藝術產業會有何影響?
佳士得在其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承諾,將在2030年實現「淨零排放」,這對整個藝術市場會有甚麼影響呢?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淨零排放」?
一個國家、企業或組織,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的量等於零,稱為「淨零排放」。後者指的是透過減排、使用低碳能源、碳匯(如種樹)等方式。 2019年佳士得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50,252噸的二氧化碳當量(CO2e),若要在2030年實現「淨零排放」,必須先進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部分佳士得擬定的做法有:
1.使用再生能源。
2.減少90%的廢棄物,印刷品和包裝100%可以再利用。
3.盡可能用海運或陸運取代空運。
4.數位轉型計畫促進減少印刷型錄的需求,目標降低75%的印刷目錄冊數。
5.如何不須透過旅行也可以有效建立和維持客戶的關係及股東的關係。
佳士得希望透過上述這些行動在2030年能有效減少50%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就是至少減少25,000噸的二氧化碳當量(CO2e)。意謂日後佳士得數位化交易與服務比例增加之外,作品運輸部分也不再要求快速,這些都將會影響日後拍賣市場的行為和習慣,進而改變整個行業的生態習性。

其次,佳士得報告沒有提及的部分,為了達到「淨零排放」,除了減排之外,還有賴「碳匯」,(註2)甚至「碳權」(註3)交易或抵換等促成,這些是需要額外費用的。而日後這部分的成本支出,是否會轉嫁到其客戶,也就是收藏家、畫廊等身上,間接提高拍賣的成本(費用),值得繼續觀察。
相關閱讀|拍賣行如何減碳?佳士得的淨零承諾:專訪佳士得亞太區可持續發展計劃領導人喬治娜.希爾頓
藝術產業的綠色先鋒
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是藝術產業的綠色先鋒。斐列茲藝術博覽會早在2018年即發布「綠色報告」,而豪瑟沃斯畫廊不僅是「畫廊氣候聯盟」(Gallery Climate Coalition, GCC)的主要贊助商,2021年初更聘任業界首位環境永續主管,兩者堪稱全球藝術產業的綠色先鋒。
英國永續顧問機構Hope Solutions負責替斐列茲藝術博覽會做2018和2019年的碳足跡的審計調查,主要調查項目是「範圍一」(註4)及「範圍二」(註5)的碳排放量,尚不包含「範圍三」(註6),例如斐列茲員工的交通、辦公室的暖氣,也沒有列入畫廊員工、藝術品,或來賓的碳排量。他們發現最大的碳排放來源是博覽會使用的發電機,2019年改使用綠色柴油、生質燃料之後,有效減少67%的碳排量。

豪瑟沃斯委由環境資源管理顧問公司(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ERM)為其2019 年針對全球14 個地點,包括美國、英國、瑞士、西班牙和香港的畫廊,進行「範圍一」 和「範圍二 」的碳排放量的審計調查,其碳排放量為1,620 噸二氧化碳當量。而為了在2030年至少達到50%的減排目標,豪瑟沃斯製定明確的、具體的減排途徑。如使用再生能源、採用LED照明;在其可以控制來源的地方進行脫碳減排措施,以及遊說辦公房舍的房東,在建築物中引入更多的綠色能源。同時還與員工舉行了一系列關於「範圍三」的研討會,討論如何影響和實現他們的綠色供應鏈體系,目標是成為藝術產業界綠色領域的國際領導者。

相關閱讀|豪瑟沃斯的環境保護實踐:全球首席CEO尤安.文特斯談畫廊永續發展進行式與未來式
台灣的環境政策也在大幅度強化中
相較之下,台灣視覺藝術界除了少數涉及氣候或環境議題的展覽之外,並無其他行動方案的討論與研究。但是,已經到了要有所行動的時候了,金管會積極推動公司治理 3.0,ESG即是重要內涵,並規定資本額一定規模以上的上市櫃公司要出具永續報告書。又根據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的資料,2020年7月發行的「國泰永續高股息」,不到一年就躍升 20至29 歲股民持股庫存的前15名,可見ESG 在台灣資本市場受到的高度關注。在法遵趨勢和社會期待之下,企業會日益注重綠色供應鏈,這是否意謂著ESG也將影響新一代收藏家與企業收藏的動向?
另外,環保署於2021年10月21日也正式預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並將名稱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淨零排放,並提升氣候治理層級、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以及納入各界關注的「碳費」徵收制度,並鼓勵事業及各級政府自願提出減量計畫,在執行溫室氣體減量措施後,得申請取得對應減量額度,減量額度經登錄於資訊平台帳戶,得轉移或交易之。該草案預計在下個會期(今年二月)送進立法院,最快同年開始實施。
氣候變遷影響每一個人,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隨著極端氣候越演越烈,各國政府與國際輿論對環境政策的制定,也愈發嚴格。可以預見,在國際藝術產業龍頭的帶動之下,很快的,「環境影響(永續)報告書」將成為國際畫廊、藝博會的重要年度計劃,也將是日後評定國際級藝術機構的基本條件之一。
註1 二氧化碳當量(CO2e),把不同的溫室氣體(如:甲烷(CH4)、氧化亞氮(N2O)等對於暖化的影響程度轉換成相同當量的二氧化碳的單位來表示。
註2 碳匯(carbon sink),只將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自排放單位或大氣中持續分離後,吸收或儲存於樹木、森林、土壤、海洋、人工設施或場所。
註3 碳權(carbon credit),簡單來說就是碳排放權。排碳需求高的組織可以向其他組織購買未使用的碳權,以增加許可排放量,稱之為「碳權交易」。
註4 範圍一(直接排放):即在企業體控制範圍之內,直接控制或擁有的排放源所產生的直接排放,包括靜止燃燒、移動燃燒、化學或生產過程,或無組織逸散。
註5 範圍二(間接排放):企業自用的外購電力所產生的間接排放,也包括蒸汽、加熱、冷氣等。
註6 範圍三(間接排放):企業在範圍二以外的間接排放,包括企業供應鏈/價值鏈上下游可能產生的所有排放,比如原材料的採掘、生產和運輸,消費者使用產品和服務等等。
本專題同步刊登於《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53期。

從事當代藝術環境及市場領域的觀察研究、長年推動國內多項文化與藝術政策調查研究與法令修訂。 曾任 : 畫廊協會秘書長、畫廊協會附設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 、 帝圖科技文化公司附設亞洲藝術經濟研究中心執行長 、 兼任畫廊協會策略長。現任藝科智庫執行長,從事數位科技在視覺藝術領域應用工具的開發與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