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法王路易十五生性奢華,時常不顧後果任意行事,對於群臣勸阻,也只以「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Après moi, le déluge)敷衍,畢竟未來與己無關,面對明日愁來明日愁的將是後代子孫。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抱持今朝有酒今朝醉者或者也可如此灑脫,反正必須概括承受前人所作所為的確實是下一世代。最近一份針對一萬名16至25歲年輕人的跨國問卷亦顯示,近六成的受訪者對極端天候加劇感到非常或極度憂慮。但繼世界最著名種子銀行挪威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因北極圈永凍土融化,融水滲入,引發末日糧倉是否提早面臨末日的恐慌後,美國的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也在最近表示,評估天氣預告降雨量可能對博物館地下室庫房帶來的威脅,現在已成每周會報重點,為了及時應變,學會還買了製做沙包的機器,方便水災時構築沙包防線救急。儘管溫室效應懷疑論者仍然活躍,但「明日的愁」顯然早以意想不到的高速兵臨城下。無怪乎2021年在20大工業國高峰會議舉行前,20國文化部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長破天荒地先行聚首,齊心昭告以無煙囪文創產業帶動均衡成長及藉文化回應氣候危機的決心。

博物館與美術館對永續發展的正式表態
2008年是博物館與美術館對永續發展正式表態行動的突破口。本來許多博物館與美術館是位於如史密森尼學會所在地般的百年老建築內,即使新建物構造也主要以配合傳統館務執行為重,無暇顧及「綠建築」的概念。2008年,密西根州的大急流市美術館(Grand Rapids Art Museum)成為美國首間取得「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Leadership in Environment and Energy Design)金認證的博物館,同年落成的加州科學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則以前瞻性的雨水回收、再生建材、綠覆屋頂等設計,獲譽為世界最「綠」的博物館,博物館界對環保節能的討論,也於此際進入體制,直指最核心的保存維護工作。
「50/70原則」的鬆動
在由世界頂尖博物館組成的BIZOT聯盟(International Group of Organizers of Large-scale Exhibitions)集會上,英國泰德美術館(Tate)總館長賽羅塔(Nicholas Serota)率先呼籲博物館應重新審視典藏展示及存放溫濕度環境的嚴苛條件,以減少因耗能產生二氧化碳排放對地球的傷害。賽羅塔復又在英國國立博物館館長會議(National Museum Directors’ Conference)鼓吹博物館全面檢討能源使用策略,數十年來博物館人奉為圭臬、不敢輕易挑戰的「50/70原則」,迅速被推上風口浪尖。所謂「50/70原則」指的是相對濕度50±5%及溫度70±2°F(攝氏21度),一般認為是保存綜合型典藏最合宜的溫濕度環境。美洲、歐洲等地的保存維護及修復人員,此後經數次聚會思辨,終於就省電及安全間的平衡達成共識,提出在不傷害藏品的前提下,綜合型典藏的保存環境可依館舍所居之處氣候控制在相對濕度45±5至55±5%、溫度攝氏16至25度間,但須避免短期內劇烈起伏,脆弱展品也須另行考量。「50/70原則」的鬆動,堪稱是保守博物館界的巨大讓步,由於BIZOT聯盟在2015年所發布的〈綠協議〉(Green Protocol)影響廣泛,美國冷凍空調協會所出版的工具書《ASHRAE手冊:加熱、通風及空調的應用》(ASHRAE Handbook: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Applications)也一併在2019年改版時對博物館、畫廊、圖書館、文獻庫的文物保存環境作出相對放鬆及分級。《ASHRAE手冊》是各國制定室內通風或空調規範時常參考的工具書,可見地球危機對博物館實務的震盪之深。

碳知能的推廣
除了集體的自省之外,補助發放單位強制性的碳知能(carbon literacy)推廣想必對博物館等藝文組織也有一定程度的啟發作用,所以英格蘭藝術諮議會(England Arts Council)自2012年起,即規定英格蘭境內接受諮議會補助的數百個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組織,必須填寫「創意IG工具表」(Creative IG Tools,後改名為「創意綠工具表」,Creative Green Tools),是世上第一個將「碳排放量」揭露列入藝文補助填寫項目的官方單位。工具表由非營利組織「茱莉的腳踏車」(Julie’s Bicycle)創建,專為藝文組織量身打造,內建巡演、節慶、場地、製作等各個情景,使用者只要根據場景勾選適用選項,如屬於博物館或舞蹈領域、容納人數、展覽天數或演出場數、所用瓦斯或電力度數、掩埋或焚化垃圾噸數等,工具表就會根據資料庫內所收集的資訊,算出規劃活動或辦公地點在用水、能源、垃圾、觀眾交通或公務出差上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因為透過試算表可以一鍵得知使用柴油或生物柴油、搭乘火車或飛機的碳排放量差異,藝文組織決策時就能真確對減量管理有感,具體落實協助地球降溫的責任。

《冰表》的教育與輻射效益
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巴黎近郊召開第21 屆締約方大會(COP21),場內195國代表就第一個真正具約束力的全球性氣侯協議展開激烈爭辯,場外焦點則落在藝術家埃里亞森(Olafur Eliasson)與哥本哈根大學地質學教授羅辛(Minik Rosing)合作的藝術作品《冰表》(Ice Watch)。《冰表》由12塊比人還高、從格陵蘭冰層自然崩解而出的冰塊組成,呈圓形排列,猶如倒數計時的末日鐘,遊人可以穿梭其間,但因缺乏介入阻止氣候作用機制,只能坐視冰塊在冬日和煦陽光下於巴黎萬神殿廣場徐徐化為水漬。包括美國、中國在內的碳排放大國最終在大會結束時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以本世紀全球升溫不超過工業革命前平均溫攝氏1.5度、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為目標,所有締約國且須作出國家自訂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的承諾。2018年COP24在波蘭落幕後不久,《冰表》在倫敦泰特美術館及彭博社(Bloomsburg)歐洲總部室外廣場再度登場,分據泰晤士河南北兩岸,在南岸的美術館有24塊冰塊,北岸則有6塊。依據「茱莉的腳踏車」估算,將從格陵蘭打撈的冰塊運到英國並完成裝置,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約是55噸,相當於52個人從英國出發至格陵蘭來回旅程的碳排放量,但《冰表》倫敦版讓成千上萬的觀眾得以在日常中近距離觀看恍若災難縮時影片的冰塊融化過程,意想一旦冰川完全崩塌消失,海平面上升對你我的赤裸衝擊,就教育層面而言,絕對更有輻射效益。在埃里亞森的《地球說話者》(Earth Speakr)應用程式上架時,「茱莉的腳踏車」亦嘗試為其計算數位碳足跡(digital carbon footprint),呼應日益受正視的電子化減碳運動。


調適環保與文明的新方向
有鑑於英格蘭藝術諮議會及「茱莉的腳踏車」攜手有成,蘇格蘭、愛爾蘭及加拿大等地目前均已跟進或籌畫採用類似工具表計算器。諮議會和「茱莉的腳踏車」在近幾年還資助兩批加速器(Accelerator)計畫,倫敦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的計畫即為其中之一。其實自英國脫歐後,愛樂管弦樂團的財務和觀眾結構巨變,往往必須成本優先,無法以乾淨採購為首選,更不用說80個音樂家及行政人員巡迴沿途所留下的可觀碳足跡和環保的衝突,但愛樂管弦樂團仍然力圖革新,策畫一系列以環境為主題的節目,關注聽眾與自然的連結,也透過加速器找來專家辨識問題、教育員工及刺激多元思考,希望能為樂團找出調適的新方向,或也可供其它有類似出演型態的團體參酌。
藝術因為深入生活,在提高眾人意識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藏品生成時間跨距數億年、握有滄海桑田明證的自然史博物館也有其獨特的貢獻。倫敦自然史博物一向勇於藉展覽促進相關資訊流通,2020年一月時更以八千萬件藏品守護者/研究者的身分,嚴正發表「地球緊急宣言」(Declaration of Planetary Emergency),將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減少、棲息地破壞、汙染與森林濫伐等,列為地球拉警報的主因。對生態秩序紊亂感受最沉重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不但設有永續事宜專職,並且是世上第一個以科學方式訂定減碳標的的博物館,預計在2035年順利達成碳中和(carbon neutral)的期待。博物館因為在學術上的地位,也爭取到許多關鍵時刻發聲的機會,如連續數年將「野生動物攝影大獎展」(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拉到各界領袖聚集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又如在生物多樣性第15屆締約方大會時,推出以「生物多樣性完整指數」(Biodiversity Intactness Index)為基準開發的「生物多樣性趨勢探索者」(Biodiversity Trends Explorer),以利政策制定者追蹤生物多樣性改變的歷程及速度。英國是工業革命的起源地,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報告中,英國生物多樣性完整指數卻忝居世界後段班,僅有區區53%,也就是說,英國記錄在案原生物種的物種總數和族群數量至今已有近半嚴重凋零。疫苗和工業革命的出現大幅提昇了人類壽命,但如果我們對進步的追求,還是建立在不斷循環「焚林而田,竭澤而漁」等重創地球壽命的舉措,所有的繁華勝景最後也無非是夢幻泡影一場枉然。

本專題同步刊登於《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