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屆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ART TAIPEI)於10月24日正式開展。VIP預展當天即湧入眾多人潮,顯示ART TAIPEI的品牌聲量仍持續在藏家與觀眾間不停發酵。無論是國際畫廊帶來的經典大師作品,還是試圖定義未來風格的新生代,抑或是藉由新系列挑戰既有成就的資深創作者,都成為本次ART TAIPEI不容忽視的藝術新力量。在介紹完本次的精選展位之後,典藏編輯部也特地從這些琳瑯滿目的展品中,挑選出自己的私心推薦,為讀者帶來一條另類的編輯觀展指南。

劉欣《西遊記-漁樵問答》等(2025)︳異雲書屋(B09)
中國畫工筆技法紮實的劉欣,此次在異雲書屋展位上有數件仿殘破古書所作的彩墨寫實之作,右頁為古籍文本如《西遊記》、《徐霞客遊記》、郭熙《林泉高致》,而藝術家選擇這些耳熟能詳的文本中並不常為人所談及的部分,例如《西遊記》第十回中漁夫與樵夫針對山青水秀孰優孰劣的辯論,針對其中的描繪而作彩墨山水;而《徐霞客遊記》一作,也在文本中擇取圖像直接相關的語句,並以更大的字型區分於其他文字;或是,以《道德經》純文本入畫,而取其虛實相生之意境,畫出書頁殘破的模樣。劉欣以創造的姿態再訪傳統文化及經典文學和論叢,尋找志趣相投之處,以當代之視角回應古籍的思想與意趣。(文/嚴瀟瀟)

卜兹《美生美》(2011)︳羲之堂(A08)
如今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卜兹晚期之作,以其恣肆揮灑的旋書狂草為最。而他潛心於《道德經》的研讀與體悟,又再再透過其書藝而試圖連結萬物根本之道。此次羲之堂在ART TAIPEI展位入口醒目位置佈局的卜茲書藝作品,具有難得一見的特殊形式:六件對稱拼接的作品,每件以因循紙張邊界的同心環格局,順時針書寫《道德經》,其上再敷以狀若坤卦的半透明金箔。字句收尾相接,環狀結構彷彿無始無終,遠觀酷似年輪,其作品名「美生美」也呈首尾循環格局。書藝研究家林俊臣認為「追求書寫之無罣礙的卜茲」,應當不會刻意謀劃和追求所謂當代書法的先鋒性。在這件形式與格局獨特的作品中,其實驗性或許也是一種「無意合拍」,卻絲毫不減其魅力。(文/嚴瀟瀟)
延伸閱讀|與誰同坐:卜茲書寫中的傳統溯源與當代開拓。在異雲書屋看見卜茲與其古人好友

姜惠恩《line-Piece 2555》(2025)|Gallery Mac(A14)
韓國藝術家姜惠恩(Kang Hyeeun)歷經十年試驗,開創了從油畫顏料中「抽絲」的獨創技法。她將粗細不一的色線層層堆疊,如同蠶吐絲般在畫布上建構出多層次的立體結構。透過這種極需耐心的勞動,她將感受到的風、森林與星空編織進作品中。
這種以「線」堆疊的製作,回應了東方工筆畫的傳統,並與西方強調「筆觸」的方式形成鮮明對比;她藉由線條的不斷編織與積累,創造出獨特的肌理。也在層層交錯中,創造出猶如莫內晚期睡蓮般模糊而深刻的抽象質感。這種必須不斷使用細線堆疊的實踐,同時呼應了東方「身體修行」的概念,誠如藝術家所言:「我的創作過程看似修行,但其實更接近苦行。」(文/朱貽安)

長谷川彰宏《Halo III》(2024)|√K Contemporary (B37)
甫在去年自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畢業的新銳藝術家長谷川彰宏(Akihiro Hasegawa),1997年出生於歷代主掌天台宗寺院的家族,作為第19代傳人在10歲時即為繼承衣缽而出家,長年潛心研究佛學的心得以及對外觀照世界的處世態度使其創作帶有超齡的哲學思考。
光,之於宗教有其重要的象徵意涵。東京畫廊√K Contemporary於展位呈現的《Halo III》,以藍色油彩推展為半圓形的造型啟發於佛像藝術的背光元素,亦可聯想至西方宗教繪畫的聖人或天使於頭頂的光圈,反映出他對東西方宗教觀念與藝術表現之間交流的探索。對藝術家而言,最常使用藍色係因其是最不易受到干預的顏色,相對的恆定性也呼應宗教帶給人心的平靜與安定之感。
長谷川彰宏以自製的畫具將油彩於透明壓克力板的正反兩面刮塗,並在底部襯托白色木板得以更明確地呈現顏料延展的肌理,以及從不同視角所看到的層疊式視覺效果,藉此探究物質的純粹性與其變化性。尤其在燈光的照射下,壓克力的材質特性能讓顏料同時顯現出輕透卻也沉鬱的質地,映現精神與物質共存的張力與平衡。(文/楊椀茹)

平良光子《眠り犬》、《蝙蝠》|金澤水銀窟 (B52)
坐落於金澤21世紀美術館旁的金澤水銀窟(Kanazawa Mercury Cave),以三間畫廊共同經營的模式於2020年底創立,致力推廣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並行的展覽。本次參展ART TAIPEI即是由當代藝術家依據浮世繪為基礎,將之延伸成帶有當代語境的創作。
新銳藝術家平良光子(Mitsuko Taira)以木雕為主,結合礦物顏料的層疊質感,形塑動物的寫實形態與精神氣韻。她的創作關注大自然的生命本能與靜謐力量,藉以回應人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關係。
現場展品取材自浮世繪畫師月岡芳年在明治18年(1885)創作的《新撰東錦繪》系列當中描述富家少爺與三郎和已是他人小妾的藝妓阿富的波折戀情之故事。她以其中一幕〈於富與三郎話〉畫面右下方蜷曲睡覺的小狗,以及男子臉上的蝙蝠刺青為靈感,由平面圖像轉化為兩件木雕《眠り犬》、《蝙蝠》。小狗雕塑被放置於展場角落,重現其不受外界打擾的熟睡狀態;而造型圓潤小巧的蝙蝠也翻轉多數人視其陰暗可怕的形象,以懸吊於牆面而微微擺盪的輕巧狀態。兩件當代雕塑與浮世繪原作以組合形式共賞,在古典與當代之間推展出再現、記憶與情感的豐富敘事可能。(文/楊椀茹)

Juli Baker and Summer|Artemin Gallery(A01)
致力於發掘潛力新銳的 Artemin Gallery今年帶來一位令人注目的泰國藝術家Juli Baker and Summer,她以其充滿活力的色彩與奔放的女性形象,為展會注入一股南國的陽光能量。
生於 1993 年的 Juli Baker and Summer,作品風格強烈,以鮮明飽和的色彩、純粹奔放的筆觸以及自由獨立的女性形象著稱,畫面洋溢著一股「陽光派對」般的生命力。她的作品中也頻繁出現她的筆跡、手寫文字或詩句,這種文字與圖像的並置,強化了作品的敘事深度,讓她同時扮演了畫家(圖像的敘事者)和作家(文字的書寫者)的角色,使觀者能更直接地與她的內心世界進行對話。
她的靈感來源涵蓋記憶、旅行、流行文化乃至社會議題,讓她的作品既是極度私密的告白,也與當代脈動緊密相連。畫作中的花卉即代表了東南亞不同國家與政權,並強調花是每一個人的,作為對嚮往和平的宣言。(文/陳思宇)

Jieun Lee《Bali》|ARTEMIN gallery(A01)
Jieun Lee生於1991年,以其深具內省性的繪畫語彙,探尋情感與記憶的起源。
她將童年遺留的空缺與渴望,編織成創作的核心,構築出一座充滿符號學意涵的內心花園。她作品中反覆出現的「藍色」,是其哲思的精髓:既是水、自然,亦是生命的羊水,象徵著起始、庇護與重生的神聖場域。在《Bali》中,大海與植物的意象交織,同時映照著藝術家對情感、療癒與自我認同的追尋。
值得注意的是,展示作品時、左上角亦可見繪有其愛犬的小幅繪畫。Lee的繪畫是一種結構性的生存語言,她透過畫布重構那些無法以語言表達的情緒——平靜與焦慮、愛與恐懼在筆觸間交織。
對觀者而言,她的作品不僅是視覺的饗宴,更是一面能映照靈魂深處、讓自我得以安放的澄澈之鏡。(文/李京樺)

Ryan Jara|Art Cube Gallery(C03)
菲律賓馬尼拉的 Art Cube Gallery 於 C03 展位呈現菲律賓藝術家 Ryan Jara 的全新系列作品。長年致力於推動菲律賓新生代與中堅藝術家的創作發展,畫廊旗下藝術家的創作多以社會現實、家庭記憶、宗教象徵與身體政治為題。
本次展出 Ryan Jara 的三幅作品,中央《祈禱》中的人物雙手覆面,凹折的身體呈祈禱姿;兩側左為逃逸的戀人《私奔》,右為象徵庇護的母與嬰《家/歸所》。畫面光線雖柔和,卻潛藏壓抑的陰影,一眼望去便感受到一種強烈而近乎變形的親密感。同時,在局部肌理上,又以十分細緻筆觸描繪。儘管仍保留可辨識的形體,但畫面中的人物在比例與形體上被誇張拉伸:巨大的手腳、交纏的軀體、兩張貼近卻顯扭曲的臉孔,令人難以「寫實」觀看。
取徑於「立體主義」(Cubist),Jara以人體/臉孔結構的重組,捕捉主體的多重面貌。同時呈現既溫柔又壓迫、親密而難以分離,一種種不同的愛的形象。這種變形也將心理的親密、依附與焦慮具象化,在過於貼近的距離裡,親密有可能成為一種無可避免的吞噬狀態。
Jara常將家人與朋友作為描繪對象,視作品為「我的日記」。在主題選擇上,他有意識地聚焦於「身體/關係/宗教或靈性」三者交錯的張力。在當地《Robb Report Philippines》報導指出,他在 2025 年的作品中「將菲律賓人根深蒂固的宗教性與家庭紐帶,提至畫面之首」。(文/章郡榕)

Lili Lee《Where Words Fade》|大河美術(C02)
大河美術長期合作的韓國藝術家Lili Lee,受薩滿療癒影響,以看似無機的線條幾何,結合形成出人意表的有機線段與環迴排列,定睛細看,更能察覺大小的轉變乃至於圓扁的差異,一如未知的神祕語言或音樂記譜,本次展出的作品除了《言之有骨1&2》為2024年的作品之外,其均為今年的新作,旨在試探語言與溝通的關係,語言絕非溝通的全貌,心意相通的互動,還可能來自於肢體的照會、步調的同頻劃一,乃至於神情眼色,「Where Words Fade」個展系列可以視作藝術家與觀眾的無聲對話,透過紅綠黃黑的色塊、圓點、弧線與轉折,和偶遇的「越界」,清脆如珠玉落盤、擲地有聲。(文/陳賦)

鄭知淑|海神畫廊(C07)
韓國藝術家鄭知淑以陶藝為主要創作媒材,她的陶作色彩鮮豔,造型活潑吸睛,第一天公眾展期就已經全數售罄。她尤其著迷於動物洗澡後甩水時毛髮的動態、泡沫、麵團、擦手巾絨毛等,生活中看似唾手可得的質地與肌理,並試圖以陶轉譯再現,透過如抹茶冰品等食物的漸層配色,結合日常物件,造就熟悉又新奇,令人目不轉睛的可愛角色,材質運用上,她結合泡沫黏土、金屬線與回收物等異材質,看似繽紛無憂的造型下,其實蘊含了有關自然界的循環、氣候變遷警訊的反思。(文/陳賦)

謝福源|木木藝術(A31)
受完整美院書畫訓練的謝福源,繼2023年的黑白山水個展之後,決定回歸繪畫最純粹的初衷,「休養生息地畫」,放下對於創作論述的搥打擠壓,開始在林業試驗所的兼差。他利用閒暇研究紙張纖維,也製紙成為創作的一部份,此外生活周遭撞見的蒲公英、綬草、射干、梅樹讓他興起了提筆的慾望,他以較往常更沉鬱的設色作為背景,墨、壓克力兼用,他試圖擺脫陰影營造量體的邏輯,日本鳶尾花的枝葉青翠如玉燈,顏色與光似乎在此成為互文,而花心的紅紫,成為了生命力的動脈印記,原來這些花卉都奮力地活著:開不出花了的梅樹,遇上颱風,嚇得又青又藍的葉片竟也緊緊死守捱過了;從盛夏一路開到博覽會展期的射干,果實成熟後炸裂風乾,綿延後代,新花開不絕,深褐艷橘橙黃,又沉又輕,是生命意志的重量,是謝福源的畫與花。(文/陳賦)

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展期| 2025.10.23-10.27 (10/23 貴賓預展12:00-21:00;10/24 公眾展覽14:00-19:00)
地點|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展演一館(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五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