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三月,全球經歷一整年新冠肺炎影響後,疫情間反扶搖直上、更加穩坐串流服務龍頭的Netflix(註1)公布其企業ESG永續經營報告書。(註2)在報告書中,Netflix向業界也向世界拋出一顆震撼彈,他們信誓旦旦地宣告,要在2022年底,達到淨零排放(net zero)的目標,(註3)並延攬擁有史丹佛大學環境科學管理博士學位的艾瑪.史都華(Emma Stewart)擔任其「企業永續長」(Sustainability Officer),提出「Net Zero+Nature」計畫,亦即淨零排放加上大自然的修復力量,透過「3R」——減少排放溫室氣體(reduce)、妥善處理已排放之碳(retain),並以生態復育、種樹來移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remove),為這家擁有全球兩億多付費訂戶的影音內容串流平台,量身打造出符合當代觀眾對一優質企業須承擔之社會責任的期待。在各大串流平台來勢洶洶、百家爭鳴之際,Netflix率先於同業之舉,在氣候變遷的現實刻不容緩的當下,展現出對此議題的看重與將理念付諸行動的決心。
扭轉高度消費主義的影視產業
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許多影視製作無法如常進行,Netflix產生的碳足跡略少於2019年,約為110萬噸,仍相當於一座擁有15萬家戶的城市一年所排放的量。其中五成的碳足跡來自電影、影集的製作,四成來自企業營運,而執行串流服務的數據中心則是5%。以佔據半數碳足跡的影視製作過程中,近五成的碳排放是來自劇組人員的交通運輸,剩下的則是拍攝現場的能源使用,包括天然氣、化石燃料等發電設備。好萊塢一部「頂級大片」(tent-pole movie)的製作,其碳排放量的平均值約為2,840噸,等同於170多個英國家戶一年的量,需要3,700公傾的樹林花上一年的時間來消耗。以007系列電影《生死交戰》(No Time to Die,2021)為例,由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主演的龐德在不同城市間飛天遁地執行任務,其旅行產生的碳排放量,就需要五千多棵成年的樹花上一年的時間進行光合作用才能消耗完畢。
這類頂級大片的劇組規模動輒上百人,每天光是通勤移動、食宿所產生的碳足跡累積起來相當可觀,更別說在拍攝現場需要動用的各種道具、佈景的製作,攝影、燈光等各種器材的能源使用。當代影視產業的運作模式是高度消費主義的,它需要大量的資源,使用期通常很短,拍攝殺青後,許多道具、佈景都面臨銷毀的命運。根據「地球天使」(Earth Angel)的調查指出,一部電影完成後,有多達95%的物品是被棄置的。

總部位於紐約的「地球天使」,是一間為影視產業打造對環境友善之工作流程的公司,他們協助不同性質的拍攝團隊提供客製化的節能永續服務,包括計算碳排放的專業評估、協助擬定符合經濟成本的永續策略、提供劇組人員的綠能教育訓練、為客戶建議適合的綠能夥伴與達成「零廢棄物」的工具,例如降低碳足跡的飲食規劃、出租整套的資源回收系統。已有許多好萊塢電影,包括《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2018)、《黑豹》(Black Panther,2018)都是「地球天使」合作過的客戶。
除了好萊塢之外,由八個歐州國家共同合作的「綠化電影」計畫(Green Screen,註4)則是歐盟發展基金挹注兩百萬歐元而展開之為期五年的影視永續發展計畫(2017至2021年),標舉著「沒有地球,就沒有電影」(No Planet, No Film)的口號,從碳足跡計算機這類評估工具與標準的研究和開發,再到提供實務層面的工作方法、對環境更為友善的技術與設備,漸進式地引導產業改變思維,進而在政府的層次進行政策遊說與倡議。

此外,歐洲幾個電影產業發展完善的國家,亦有在地的非營利組織、中小型企業推動影視產業永續發展的專業服務,例如成立於2009年的法國Ecoprod,即長期與國內、外產業夥伴合作,研發對生態友善之影視製作指南,(註5)提供劇組相當實用的「節能表單」等實踐永續理念的工具。除了民間積極倡議以外,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cinéma et de l’image animé,CNC)也於2021年底推出三年一期的獎助政策,鼓勵創新的影視綠能經濟;2022年一月,德國聯邦政府增修的電影法規正式上路,要求每一檔影視製作都必須計算其碳排放量,並評估製作過程對環境生態的影響。這些從國家政策、獎補助辦法的調整,都試圖對電影產業帶來更多結構性的改變。(註6)
工作方法的建立,為產業帶來結構性改變
「電影產業需要結構性的改變,如此才能因應迫在眉睫的環境永續課題。」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BFI)在其永續發展政策中指出。
成立於2011年,由BFI和BAFTA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等產業聯盟共同營運的智庫型組織「albert」,是推動英國影視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角色。除了提供業界專業的教育課程與服務以外,更在組織邁入十週年的時刻,發表《影視新主張》研究報告(Screen New Deal),分別從影視內容生產、能源使用、片廠的建築體與設施規劃、片廠的地理位置與社會的關係,以及製作規劃等五大面向,針對英國影視產業的現況、該如何面對眼前氣候變遷提出一套相當詳盡且務實的建議,是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註7)

「albert」同時也推動影視製作案的永續認證,由英美合拍的戰爭電影《1917》就是英國首部獲得「albert」永續認證的大製作。在電影籌備初期,《1917》製作團隊就以獲得此認證為目標,延攬專業的影視永續發展顧問,在前製階段和拍攝現場,縝密地控管劇組的碳排放。例如盡可能減少印刷品的使用,內部溝通的各式文件、劇本都以電子化的方式傳輸,不得不印出來時,則使用再生紙張;拍攝現場使用再生能源或使用新型發電設備,LED照明燈具、佈景與道具都是可回收的材料製作,或者可提供下一檔製作再利用,而非殺青後就一次性地拋棄。
有著戰爭大場面的《1917》,劇組人數眾多,每天光是劇組人員的食宿與交通,就會產生驚人的碳排放量。因此,如何盡可能使用在地食材、建立完善的剩食捐贈機制、鼓勵工作人員使用腳踏車、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或電動車,並盡量雇用當地工作人員和臨時演員,以減少通勤與住宿的需求,都成為《1917》的永續團隊要努力落實的事情。前期規劃的精準與仔細,善用科技工具達成溝通,有效率地將劇組安排在同一時段和地點完成所需的所有鏡頭,將能夠有效地減少劇組大隊人馬在拍片現場的消耗。
永續,不只是落實節能減碳
不只是影視內容生產端,於展映端也有相應的行動。2019年,世界藝術電影殿堂坎城影展舉辦了「永續,啟動」論壇(Sustainability in Action),邀集國際間重要的製作方、影視基金代表、生態顧問來針對影視產業的未來進行討論。影展也進一步思考該如何取之於民回饋於民,特別是獲得地方政府補助的單位,也更加重視在使用納稅人錢的同時,如何讓身處的環境與城市更適宜人居。影展不光只是對影視產業有意義而已,經濟、文化、教育等面向皆鑲嵌在城市裡,甚至是以城市為號召的影展,更應該肩負起身為城市一分子的社會責任,以達到共同、永續發展。
影展與影視製作類似,亦是在一段時間聚集大量參與者的事件,因著活動而產生的碳排放,例如影人從世界各地前來參與的交通、食宿和各式交流派對產生的碳足跡、活動現場的能源消耗等,能如何在可行的範圍內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便是國際各大影展未來思考的目標。包括柏林影展在2017年便鼓勵參展者自備環保水杯,展會現場不提供拋棄式的用具;與汽車大廠研發的電動車合作,作為影展展館間的運輸方式,並鼓勵在歐陸的參展者多搭乘火車等。

2021年,威尼斯影展宣布將計算影展活動的碳足跡,以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作為影展實踐永續精神的目標,並新增設獎項「Green Drop Award」,鼓勵注重環境正義與永續策略的電影製作。盧卡諾影展更具企圖心地提出《永續報告》(Locarno Film Festival Sustainability Report,2019–2020),報告中點出盧卡諾影展關注的將不僅僅是生態環境,而更包含影展在產業生態圈內的角色,以及影展與城市在地社群與社會的關係。強調永續精神應是包含自然與人、文化教育與經濟面向,以朝向共好為目標。

近幾年影視產業的永續發展逐漸成為顯學,歐美影視相關單位紛紛增設與產業永續管理相關的專業經理人或顧問職位,這加速發展的趨勢,無非與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迫在眉睫,以及自2019年底即蔓延全球、至今人們仍深陷其中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特別是在疫情間無法像過往那般頻繁跨國旅行、群聚,影視製作的工作方法與影展的舉辦形式,皆面臨關鍵性的影響。是危機,也是轉機,因著疫情,讓過往在產業中佔據過半碳排放的通勤移動、大量「必須在場」的工作模式,有了顯著地轉變,業界也學習到如何運用科技工具、數位載體、遠端溝通技術,有效地完成任務。儘管線上影展、遠端的交流無法全然取代實體活動,(註8)但也不失讓人們重新思考我們能如何在各種利弊得失間取捨,我們希望一起邁向什麼樣的未來。
固然影視產業有類似英國《影視新主張》這樣充分、詳盡的永續白皮書提供理論架構與實務層面的建議,但不同製作規模、國家政策法規、不同的社會文化、資源條件與拍攝方式,就會需要不同的永續規劃,沒有一套可以適用全體的工作方法。同時,我們亦必須意識到,此種「永續」做法可能潛藏的問題,包括為了達到碳中和而補償種下的樹林,是否會在另一個地方對其他社群造成額外的傷害?而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在製造與回收過程,是否會造成其他的生態影響?我們也同時要警惕地觀察與思考,目前影視產業在疫情之中作出符合永續精神的改變,是否在疫情結束後還能維持?我們真的能徹底放下此種消費主義式的心態嗎?
相較於其他產業,影視產業的碳排放量相對小,然而,影視產業更能發揮影響力的,還包括如何透過影視內容來傳遞永續的訊息,但如何做到不是向觀眾說教,則相當考驗說故事者的創意。而也唯有當人們將「永續」的思維模式潛移默化並日常化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扭轉現況。
註1 2020年第四季,Netflix付費訂戶數突破兩億,到2021第一季時,全球付費訂戶已達2.07億,相較於十年前幾乎是成長了十倍。光是2020一年,就有3657萬新會員加入。資料來源:https://reurl.cc/e6EW8m。
註2 ESG,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的簡稱,此三個維度成為評估一企業體是否能永續經營的績效代名詞。
註3 淨零排放(net zero)指的是溫室氣體人為排放量與人為的溫室氣體移除量,在特定時間內達成平衡的狀態。相較於其他大型媒體公司例如迪士尼、BBC將目標設定在「2030年淨零排放」,Netflix此舉相當具指標性。若按照2015年《巴黎協定》所建議的,將地球升溫幅度控制在遠低於1.5攝氏度範圍,以避免對生態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的話,則勢必要在2050年達到碳排放淨零。而此指標也在2021年末於格拉斯哥進行的COP26聯合國氣候峰會上被高度重視,若要如期達到此指標,各行各業皆難以置身事外。
註4 八個策略夥伴包括:主持此計畫的英國Film London、羅馬尼亞Bucharest Ilfov Regional Development Agency、比利時Flanders Audiovisual Fund、瑞典的Municipality of Ystad、西班牙Promálaga、法國Paris Region Entreprise、波蘭Rzeszow Regional Development Agency和斯洛伐克Slovak Audiovisual Fund / Slovak Film Commission。
註5 參見〈ECO-Production Guide〉,網址:https://reurl.cc/jk8Gxy
註6 參見〈Filmförderungsgesetz 2022〉,網址:https://reurl.cc/k7ZqNq。
註7 參見〈Screen New Deal〉,網址:https://reurl.cc/KpAX6m
註8 關於國際影展如何因應疫情的轉變,可參考筆者於《典藏ARTouch》文章〈「混種」會是未來的影展、影展的未來嗎?疫情下的國際影展觀察〉,

長期從事影像推廣、影展策展工作。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碩士,關注當代東南亞電影與視覺藝術文化,相關評論、採訪文章散見各藝文媒體,亦為《紀工報》執行主編。曾任職台北電影節、2018 桃園電影節節目統籌、國家電影中心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並參與富邦文教基金會電影學校影像教育等工作。目前展開歐洲影像機構調查計畫,為「害喜影音綜藝」成員之一,聯繫與邀稿請洽:ruby7611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