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2巴塞爾全球藝術市場收藏調查釋出了些什麼訊息?

2022巴塞爾全球藝術市場收藏調查釋出了些什麼訊息?

What Messages are Delivered in the 2022 Art Basel Art Market Report?

又到了年度審視各該年份藝術市場的第四季末。不意外地,由於2020至今年初全球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各產業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藝術產業也難以倖免。矛盾的是,本來應大受疫情影響的全球經濟,在主要各國央行救市指導方針下,大規模量化寬鬆,反而造成全球股市在這兩年間的持續暴漲,藝術市場也因而受惠。

又到了年度審視各該年份藝術市場的第四季末。不意外地,由於2020至今年初全球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各產業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藝術產業也難以倖免。矛盾的是,本來應大受疫情影響的全球經濟,在主要各國央行救市指導方針下,大規模量化寬鬆,反而造成全球股市在這兩年間的持續暴漲,藝術市場也因而受惠。

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及其主要贊助商UBS銀行今年發表了《全球藝術市場收藏調查報告》(A Survey of Global Collecting in 2022),該報告以瑞銀集團(UBS)的「高資產」客戶(HNW, high net worth)為研究對象,扣除不動產和公司相關資產外,這些客戶資產淨值最低門檻必須高於100萬美元(該報告也指出他們調查對象中接近六成超過1,000萬美元)。此外,它將藏家以年齡層區分不同世代,在定義上包括:Z世代(Gen Z)25歲以下,千禧世代(millennials)25至41歲,X世代(Gen X)42至57歲,嬰兒潮世代(Boomers)58至75歲,76歲起為沉默世代(Silent)(此世代因受訪比例人數極低,絕大部分篇幅和表格中都被略過)。

UBS報告中針對藝術市場交易金額及收藏家財富之統計。(© Arts Economics (2022) with data from Forbes)

此外,要強調的是,該報告使用資料僅包括2022年上半(報告寫作始於八月,資料收集約僅至六月底)為其研究範疇,多數下半年數據皆以上半年資料和問卷做推測,而做了本年度報告的結論。再者,部分論述之比較數據也涉及疫情2019年下半,合先敘明。

自2011年起至今年,全球總人口從70億增加到80億,藝術市場與交易份額大幅擴張,關於藝術市場在疫情前後的變化,以及藝術市場規模擴大、人口增加所造成的消費紅利等論述係自然結果,也屬邏輯上常識,不擬再增添篇幅細說相關數據。該報告內容豐富,資訊有意義與否相對主觀,因此本文所選出的摘要與討論內容若有未竟全面之處,也還希望讀者海涵。

本文擬引用該年度藝術市場報告的內容為基礎,分享這份報告中所引據的分析,並對照相關數據分項說明,並進一步審視該報告中值得參考的觀點和部分被忽略或可加強的事實,提供讀者參酌判斷。

以下我們可以來看看,該如何來看待這份報告,以及報告中有哪些有趣的發現:

一、謹慎評估報告中所釋放出的數字和訊息:

報告發行單位係全球最大的藝術展商集團,發行該報告的最主要目的在於觀察並分享市場變化的研究分析,但也藉此推廣市場並擴大銷售,特別是強化受眾對於藝術市場的信心。此可從該各年度報告一直以來,無論市場上行或下滑,結論永遠都持樂觀態度的立場從未改變得知。明眼的收藏者可以斟酌參考該報告之部分數據和看法,但毋須盡信。

半年資訊不具「年度代表性」

舉例言之,該報告(之摘要中文版)第一部分關於國際交易,其結論前半部表示,受全球疫情影響,「2020 年的國際跨境藝術交易額大幅下跌,並在2021及2022 年收服失地。2021 年藝術及古董進口數字較2020 年增加41%,出口數字則增加38%。根據初步報告顯示,2022 年上半年亦錄得雙位數字增幅,若增長勢頭得以在下半年維持,主要藝術市場之跨境交易額甚至能達歷史新高。」

由此可知,該報告的資料基礎係以2022前半年為主,整年度的樂觀數字則以前半年的資料做出後半年的推估而已。然2022以年中為界,上下年度全球經濟發展的狀況南轅北轍。其中世界經濟因全球各央行為了抑制通膨所實施的加大升息力道,主要幾個股市都往下修正了三至四成,使得經濟狀況急轉直下,收藏人士心態普遍轉為保守觀望(參考Artprice.com《藏家信心指數》,6月中至11月初都是負值),而大大影響下半年中低價藝術市場的銷售;此外,報告對於加密藝術市場的調查結果和樂觀看法,與該板塊下半年後來大幅萎縮近九成以上的事實相較,顯示出本調查採用推測方法上的缺失。畢竟在任何正常年度中,僅依據半年資訊都無法具「年度代表性」。

下半年中低價市場較為疲弱

在今年年末的重點拍賣中,我們也看到了該報告結論過於著墨在來自少數高成交額衝高了年度市場交易額,卻忽略未提一些同時存在的狀況,如更多的中低價位拍賣市場的疲弱現象。即便美國幾場名人收藏,如佳士得所推出微軟共同創辦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的「先鋒創見」(Visionary)、蘇富比主辦的美國律師索林格(David M. Solinger)與地產大亨麥克羅威(Harry Macklowe)收藏,都創下單一藏家專拍(Single Owner Sale)的驚人成交額,大幅推高年度總成交額。但若往下觀察其他非重點拍場的數據,即便大體上也維持相當不錯的約八成五左右的成交率,但夜拍和日拍在低估價成交的比例變高,投機現象已經冷靜許多。具體言之,先前暴漲的多位市場明星,都在創高後也已回落,如洛伊.霍洛威爾(Loie Hollowell)、喬迪.克威克(Jordy Kerwick)、哈維爾.卡勒加(Javier Calleja)、阿莫阿科.博阿福(Amoako Boafo)、賈黛.法多朱蒂米(Jadé Fadojutimi)、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亨利.泰勒(Henry Taylor)等。

阿莫阿科.博阿福|舉起雙手 油彩、畫布 187×148.6 cm 2018 佳士得提供

市場降溫跡象

引自媒體上的數據,蘇富比雖表示,今年藝術品及收藏品銷售總額已達68億美元,締造該公司創立278年來第二高紀錄。不過,這個金額比去年疫情最嚴重時期減少7%。此外,今年作為年末壓軸的香港佳士得夜拍中的常玉遭撤拍,趙無極與吳冠中作品都有流標,東南亞藝術家的買氣疲弱,成交金額竟僅約6億8千萬港元(約8.7億美元),不及往年一半,造成總成交額遠低於今年5月的14億港元(約1.84 億美元)和去年12月的15億港元(約1.926 億美元),以及2021年5月為16億港元(約2.04 億美元)。前述兩大龍頭拍行的數據,可能反映市場已經開始降溫。

此外,年度報告中除了前述的事件發展與之前樂觀的預測差距很大以外,更明顯的落差即是跟風話題NFT在下半年的發展。事實顯示,被歸類為數位藝術(digital art)中的部分NFT(註:報告中定義它即一般人所認知的「加密藝術」(crypto art),文中也曾用「art-based NFT」做為性質之說明,即排除如NBA球卡類,或以如會員證等純「賦能」為主要功能之NFT。本文以下除有特別說明外,文中NFT皆指此一語意下的NFT),於2021年被列入觀察區塊後,在2022後半期間市場暴跌,不但重重打擊了主要各國際公司秋拍中一系列加密藝術品的銷售,也一舉擊潰幣圈在前一年間瘋狂追捧NFT作品的市場,極端的例子如11月間蘇富比NFT「Natively Digital: Relics」專場,竟然僅有14%的成交率。加上一連串醜聞假帳與詐騙事件曝光,NFT市場幾乎完全躺平,整個加密作品市場變成死水一攤。前半年的預測與問卷調查結果,與後來實際狀況有天壤之別。(後詳)

賈黛.法多朱蒂米|隱蔽性:因缺乏陰影所產生的必要條件 油彩、畫布 200.5×140cm 2019 富藝斯提供

二、NFT市場的全面崩潰:

本次報告和以往相類似報告最大的不同,就是花費了相當大篇幅討論這一年多來加密藝術市場火熱的現象。該報告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上半年,被歸類為數位藝術中的NFT的銷售金額,佔市場總份額9%。尤其是這份報告中所採用的資料與受訪者回饋,正是在NFT接近頂峰之際的半年間,種種數字反映出高資產族群收藏者們對於NFT的高度興趣,並且對於未來維持相同的超級樂觀態度。但是對照今年下半年已發生的各項事實,NFT市場表現完全翻盤,前述那段時期竟是跌落神壇前的最後兩季。回頭審視先前所有關於NFT的預測,幾乎都未成立。

例如,據調查報告的分析,於2022年上半年參與統計的各年齡層藏家收藏品中,竟然高達9%(p.74)至10%(p.12)之間(註:報告中前後數字並不一致)為與NFT相關的藝術收藏,且NFT中「非常大量的交易」(a very large amount)集中在一個月內,其超高轉手率的現象和傳統藝術品收藏觀念有很大不同。報告指出,藏家們於2022上半年平均花費在購藏NFT的金額為46,000美元,甚至有12%的藏家表示,他們花費了超過100萬美元以上購藏NFT作品。

UBS報告中,調查2019至2022年藝術相關NFT銷售情況。(© Arts Economics (2022) with data from Nonfungible.com)

年輕族群無畏風險性收藏品

統計資料中的特定章節細分了各世代藏家的NFT收藏比例。高齡層藏家收藏NFT的比例與Z世代相較差距僅在一兩個百分比之間,如Z世代收藏中NFT藏品佔9%,嬰兒潮世代的NFT收藏佔了8%。然NFT藏品的購藏過程在技術和操作層面遠較傳統收藏方式複雜許多,更不用說該群體關注加密市場的比例極低。不過若從該報告分析的收藏管道數據,高達88%的高淨值藏家曾透過畫廊或交易商購買NFT,甚至有77%曾透過拍賣公司購買,至於直接透過NFT平台購買的只有25%。(p.91)於是我們可以得知,調查結果之所以和一般業界和藏家們間理解上的落差,來自調查報告採樣客體,係僅以高資產淨值人士為主,所以乍看之下令人訝異。(註)

最後,有項和台灣藏家有關的數字值得被注意,即調查群體中,台灣和巴西藏家對於數位藝術(包括NFT)收藏的比例全球最高,分別為21%和18%,其中若僅算NFT,則各佔總收藏中的14%和12%,遠高於受訪的其他國家藏家均數。前述台灣藏家在NFT收藏的高比例,對照最近幣圈FTX交易所惡性假帳破產事件中,媒體預估台灣受害者人數為全球第七大重災區(亦有一說為第五大災區)的報導,它相當於再度驗證了台灣人對於加密產業相關投資的高度興趣。

UBS報告中,調查「高收入收藏家在其整體財富組合中對藝術品的分配」。(© Arts Economics (2022) )

三、整體和各別世代收藏行為的變化:

據該報告稱,藝術市場於2019年至2022上半年間,在銷售方面主要受影響的為實體藝博會和畫廊,對線上銷售(online sale)影響並不大。此點結論似乎間接暗示了,過去幾年間被認為爆發力十足的線上銷售潛力,已經到了一個瓶頸。該報告的文末顯示出絕大部分收藏人士還是偏好能看到實體作品,也喜愛親身體驗作品後才決定是否購藏。至畫廊拍賣會或藝博會中觀看並感受作品的實地確認,在越高價作品的購藏決定中越顯重要。

全體藏家平均收藏45件,購藏主力為千禧與X世代

至於當今市場購藏主力為千禧與X世代,分別占了54%和32%,Z世代則為7%,其他嬰兒潮和沉默世代加起來僅佔7%(p.59)。66%高淨值人士的各項資產配置中,藝術品占比10%以上,其中近1/3的人的資產配置,藝術品占比超過3成。後者若以地域區分,則是法國和義大利富豪居冠。至於本年度受訪藏家的(現時正擁有的)平均收藏數量為45件,再細分年齡層的話,戰後嬰兒潮收藏家的平均收藏數量高於55件,位居首位。以收藏均量來說,最多的是法國藏家群69件,亞洲最高者為香港藏家44件,第二為台灣藏家平均37件,高於日本34件,新加坡34件,以及中國大陸33件。

對照所有問卷各群體現時正擁有的相關數據,若僅就2022上半年的統計,Z世代平均已經收藏12件,也預估年度收藏達22件,為所有年齡層之冠。

多元和開放的收藏態度

幾乎所有國家的高淨值收藏者都差不多,大部分都收藏國外(非本地)藝術家作品(p.66)。該調查顯示,台灣藏家擁有本地藝術家相對於國外藝術家作品的比例為46:54,該比例和義大利藏家相當,但略高於巴西僅有42%。其中相對「愛國」的是中國大陸收藏家,擁有最高本地藝術家作品的比例57%,其次為新加坡收藏家的54%。至於藝術大國如美、英、法、德,他們的收藏家,顯然也受到異國情調的吸引,所收藏的本國藝術家作品並沒有特別高,比例分別為53%、52%、53%與53%。日本收藏家則相當平均,國內藝術家作品佔51%,相比於本段前半部大部分國家都是收藏國外藝術家比較多,也就應證了當代藝術大國的藏家,雖然因為收藏會尋找各種多元特質,但是畢竟藝術市場上仍以大國國籍藝術家為大宗,自然收藏本國VS外國藝術家的比例,就會比其他國家高一些。但整體而言,本國與外國藝術家比例,全球都呈現接近55波的比數。

四、女性藝術家作品交易數量的大幅提升:

報告中指出一個重要現象是男女藝術家銷售作品的比例在2022年達到近年來最高峰,為58:42,女性藝術家的作品銷售大幅增長。女性藝術家在市場中份額過小,在過去一直是藝術市場中常被討論的問題,以突顯出女性藝術家長期以來不夠被市場重視的事實。本年度調查的發現,女性藝術家作品銷售份額的大幅增長,應該讓許多重視此議題與發展的藝術界人士感到欣慰。

然而筆者認為若僅調查統計市場上男女藝術家交易的數量比例,尚未碰觸到性別差異在藝術市場中本質上區別,除非同時也進行全面性的背景研究,才能夠進一步挖掘出女性藝術家作品得以在這幾年發展的真正原因和理由,這或許也是相關報告今後可以優化的地方。例如,藝術學校中的男女學生比例、收藏女藝術家的目的是因為喜愛認可收藏,抑或是看到投資風向?家庭收藏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來自哪裡,以及購藏主要決策者的性別等等。

政治正確成為藝術市場行銷上的靈丹妙藥

已出版的不少描述藝術市場現象的書籍,都會提到這幾年女性藝術家已成為投機者偏愛的標的,蓋因她們的作品進入市場初期通常價格較為低廉,造成套利空間大於男性藝術家,再加上近年來政治正確作為行銷賣點容易奏效,似乎暗示女性藝術家作品較過去火熱的原因是由於背後的投資心態。若想釐清此臆測的真偽,除了提出男女藝術家在市場中交易比例的數字外,更全面地研究和討論有其必要,也才能更深入去了解今日收藏家對於女性藝術家作品的態度,僅是短期的風潮而已嗎?其機會與挑戰又在哪裡?這樣才能較切實地了解女性藝術家在現實藝術世界中的景況。

另外,談到女性藝術家作品銷售的崛起,就不能不進一步碰觸到近年來政治正確在藝術品行銷上的作用。當藏家看到少數族群LGBTQ等利用性傾向而非作品本身出線的機率較高,投機客就會去賭這些人上漲機率較直男直女藝術家高很多,如此的操作手段,引起許多直男藝術家私底下的反感。加上新銳階段的直女藝術家話題性似乎不如非直女和其他特殊身分或性向的藝術家,偶爾有極少數可利用美貌和緋聞炒作話題,但是對畫商來說,這些都不是有話題性容易行銷的對象。

這裡應該要問一個問題,如果撇開藝術家的種族和特殊身分,有多少藏家會真的認為他們的作品值得那些價錢?或許藝術家的個人身分可以成為作品中的觀點或訴求,但是成為市場投機的條件,對於藝術家或藏家來說,到底是利基還是危機,得分辨清楚。

此外,幾個主要國際藝術媒體,似乎僅關心女性藝術家在市場中的衡平觀點,尚未認真討論過藝術家在種族上也有在非裔之外更弱勢的族群,例如絕大多數亞裔、中東裔藝術家依舊在市場研究中被放在冷板凳上乏人問津,這恐怕也是未來可擴大調查和研究的重要題材。

瑪莉亞.貝利奧|我們的孩子在戰場上 拼貼、和紙、水彩、壓克力及鉛筆於畫布 121.9×152.2cm  2015 蘇富比提供

五、藝術市場的擴張和ESG議題間的兩難:

本報告也以近年來極受重視的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之於收藏人士的意義與重視程度作為壓軸,即到報告中所稱之「可持續選項」(sustaintable options)。

報告顯示出藏家願意多付一定溢價金額參與並表達對此一全球性議題的關心。該報告指出:「有越來越多人關注收藏對環境的影響,調查亦反映收藏家越發意識到購置作品及管理收藏中,「可持續選項」的重要性(2019年僅62%收藏家關注有關課題,2022年則增加至77%)。幾乎所有收藏家(98%)都願意支付5%溢價以支持可持續發展,57%收藏家更表示願意為此支付額外25%。」

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和可持續選項能否共存

然而矛盾的是,當藝術市場益發蓬勃發展,便會帶動更多人參與藝術活動,更多的跨境交易,更多藝術品的產出,更多實地參與藝術展覽的人流,更多的展覽,最終導致更多的碳排放。在這樣的狀況下,藝術市場的膨脹和擴張與所謂可持續選項,即ESG的各項目標在本質上完全是背道而馳。

儘管ESG絕對是個值得重視的議題,事實卻是,即使收藏人士願意做出一部分(但有底線)的讓步或是主動在費用上支持,但是只要市場越活絡,對於地球的可持續性將是個越來越大的挑戰,甚至可用威脅來形容,兩者要相容其實是近乎緣木求魚的討論。未來如何避免這些話題僅是於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進而在兩難中另闢蹊徑,都有待所有關心藝術和市場發展的熱心人士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般而言,最熱衷收藏NFT者為Z世代與千禧世代收藏群,他們於NFT最火紅的幾個月中,往往透過「白名單」(在某種機制和許可下,納入白名單的實體被賦予一定的特權、服務許可和權限)、「嚕羊毛」(用極低成本手段取得贊助商行銷活動所提供的好處或禮物等等)、「白嫖」(泛指透過免費的途徑獲得NFT,或作品本身完全不花費即可取得的事例)等各式「玩法」,產生許多短期內取得為數極為可觀NFT的收藏者。NFT品質參差不齊,價格波動甚大,但擅長這套遊戲模式者通常以極低成本取得作品,每個NFT藏家的錢包中少則數十個,多則好幾百甚至上千都有可能。

延伸閱讀|《2022環球收藏調查報告》出爐:市場信心回溫,跨境藝術交易額有望創新高!

✦ 本文原文刊載於《典藏今藝術&投資》2023年1月號〈迎接充滿挑戰的2023 2022年藝術市場回顧〉專題系列文章。

詔藝( 15篇 )

法學背景,專注研究西方近現代藝術家,並持續關注藝術市場與潮流
藝術作品辨識app ART MASTER全球冠軍紀錄保持者。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