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ART TAIPEI 2025】「我期許不只是韓國藝術,更因為推廣亞洲藝術而受國際認可」,Gana Art總監Lee Jung談畫廊佈局的視野與實踐

【ART TAIPEI 2025】「我期許不只是韓國藝術,更因為推廣亞洲藝術而受國際認可」,Gana Art總監Lee Jung談畫廊佈局的視野與實踐

創立於1983年的Gana Art在首爾共有兩個據點,並於洛杉磯設有實驗型空間,長年致力於韓國與國際藝術之間的推廣,為韓國資深且極具影響力的畫廊之一。Gana Art總監Lee Jung除了分享畫廊的轉型思考與經營佈局之外,同時也分析了韓國藝術產業現況,對照臺灣藝術產業有許多參酌與借鑒之處,足供檢視與深思。

坐落於首爾平倉洞的Gana Art Center由知名法國建築師Jean-Michel Wilmotte設計,為二層樓、占地達850坪的場館,匯集展覽廳、戶外表演場地、交流室乃至餐廳於一體的複合藝文空間,為造訪首爾不容錯過的重要藝術地標。創立於1983年的Gana Art在首爾共有兩個據點,並於洛杉磯設有實驗型空間,長年致力於韓國與國際藝術之間的推廣,為韓國資深且極具影響力的畫廊之一。Gana Art總監Lee Jung除了分享畫廊的轉型思考與經營佈局之外,同時也分析了韓國藝術產業現況,對照臺灣藝術產業有許多參酌與借鑒之處,足供檢視與深思。

位於首爾平倉洞的Gana Art Center 外觀。© Courtesy of Gana Art

以多元經營模式聚焦亞洲

Lee Jung在二十多年前加入父親創辦的畫廊工作,「我們起初的運作就是傳統畫廊的經營,尋找合作的藝術家、拓展空間規模並策劃與呈現展覽,服務的大多為本地藏家,同時也跨足二級市場。而隨著當代藝術的興起,我們逐漸涉足這一領域並且開始探索國際藝術市場。」雖然業務發展穩健,身為畫廊二代的他仍意識到只是服務韓國內需市場是不夠的,繼而在既有的經營路線上,展開與國際藝術的相互引薦,以藝術推廣作為基礎而輻射出多元經營模式,像是Gana Art Center的多元化空間配置即是為了滿足不同群體的藝術需求,甚至還舉辦音樂、戲劇等表演藝術,而在2019年於漢南洞開設的Gana Art Hannam也長年推出主題豐富的展覽。此外,Gana Art也於2023年進駐洛杉磯開設空間,而與其說是畫廊,更像是展示作品以推廣藝術家、提供當地藏家交流的實驗型據點。Lee Jung也透露,接下來亦規劃在新加坡開設可供展覽的空間,同時也對與臺灣、日本等地的合作抱持開放態度。

2023年於Gana Art Center舉辦韓國女性藝術家Eun Nim Ro個展「Meine Flügel sind meine Last」一景。© Courtesy of Gana Art

「我想與更多亞洲的優秀藝術家合作,除了韓國之外,像是日本、臺灣、新加坡、東南亞等,把他們推廣到西方。」Lee Jung表示, Gana Art仍會保持既有的韓國與國際藝術的交流項目,但他也有意將經營重心更聚焦於亞洲藝術家。Lee Jung指出,國際藍籌畫廊在近年來已然關注與代理亞洲藝術家,這確實具有顯著的指標意義。然而,這些畫廊分配給亞洲藝術家的資源其實相對有限,致使他們要與西方藝術家競爭、耕耘國外市場的支持往往面臨到很大的壓力與挑戰。他希望能改寫這種局面,讓亞洲藝術家的發展不再受限,而能夠在更廣大的藝術市場獲得關注與支持。同時, Lee Jung也期許「Gana Art不僅是因為經營韓國藝術而被認識的畫廊,更是推廣亞洲藝術而受到國際認可。」至於在國際藝博會的參展評估上,除了考量與藏家維繫良好的關係之外,由於自身關注亞洲藝術的傾向,他更看重的是,能否藉由參與藝博會來與當地畫廊或機構建立深入甚至可長達三至五年的穩定合作。

2024年Gana Art於洛杉磯空間舉辦塩田千春個展「In Circles」。© Courtesy of Gana Art

而在典型的畫廊事務之外,Gana Art對於藝術跨界合作的搭建與推廣也可謂在韓國扮演著領航角色,旗下的「Public Art & Space Branding Project」項目積極推廣藝術落實於日常生活環境的結合,拉近大眾與藝術的距離,至今累積了許多顯著成果。Lee Jung表示,這些合作最初是因應藏家客戶的需求而後逐漸轉型為企業服務,像是為樂天、現代、三星等大型集團量身打造不同的計畫內容,在銀行、大型商場、飯店、渡假村與高爾夫球場等空間導入藝術品,既能提升品牌形象,也為藝術家創造更多關注度與話題。「考量到雕塑在韓國市場相對較難銷售,我們的初衷是想藉此計畫推廣雕塑藝術家。」因此,早期多是以新銳藝術家合作,而隨著效益逐漸擴散,現在也會跟名氣更大的藝術家、設計師甚至明星合作,像是最知名的案例之一即是在首爾車站對面大樓的LED螢幕投放英國當代藝術家朱利安.奧培(Julian Opie)的作品。

Pangyo I-Square的螢幕牆面放映藝術家Han Ho的作品《Eternal Light》。© Courtesy of Gana Art

深入剖析韓國藝術產業

除了是畫廊經營者,Lee Jung另一個身分為韓國畫廊協會的副會長,也得以從更宏觀的視角分享許多產業面的觀察。他表示,韓國藏家對海外藝術家的接受度一直很高,尤其近年隨著國際畫廊與國際藝博會持續進駐韓國,藏家接觸藝術家的方式變得更加方便與多元化。因此,韓國境內也有著是否該保護在地藝術產業或者採取開放態度的討論。Lee Jung表示韓國有很多畫廊,其中也有很大部分是以提供諮詢、策劃活動或展覽的性質為主要業務,也因為面臨到產業型態的改變而力求提升。「雖然競爭變得更加激烈,不過整體而言,我認為韓國藝術市場也因此變得更加系統化和組織化。」而隨之牽動的市場趨勢與藏家品味的波動在Lee Jung看來,韓國藏家敏銳地跟隨市場。「他們就像臺灣藏家一樣,自己會做很多功課與研究,有些藏家對於市場的觀察甚至了解得比畫廊業者還多。他們追隨潮流,但也跟隨直覺;與其說他們的審美偏好為何,不如說他們擅於跟隨市場。」

Rim Dongsik, Bangchuk-ri overlooking flowers and stars, Oil on canvas, 112 × 232 cm, 2022. © Courtesy of Gana Art

而在韓國與臺灣藝術產業之間的連結深化,Lee Jung首先肯定韓國畫廊協會前任會長對於搭建雙方交流的貢獻,讓他也據以拓展更多的合作契機。不過,對於一些規模較小的韓國畫廊而言,國際交流算是不小的負擔,還有些業者抱持著「臺灣、日本當代藝術比起韓國當代藝術更容易被市場接受」的想法。Lee Jung坦言,「要扭轉他們的思維並不太容易,但這正是我們要更努力建構的觀念——必須持續保持學習並與外界進行互動。」期待日後臺韓能有更頻繁的交流可能。

Ko Younghoon, Jar on Dream 24-10D, Acrylic on plaster and canvas, 77 × 86 × 4 cm, 2024. © Courtesy of Gana Art

以支持本土藝術作為起點,也是終點

談到臺灣藝術家,Lee Jung表示已進行大約兩年的觀察與研究,他認為很多臺灣藝術家的創作脈絡都以自身生命經歷為出發點而有著獨特的樣貌。「他們的作品非常個人化甚至帶有政治性,但只要具有高度原創性,我認為都是很值得關注的。」至於對臺灣藝術圈的觀察,Lee Jung肯定道,臺灣在藝術收藏有悠久的歷史,並且擁有許多非常具指標性的重要收藏,尤其對當代藝術與設計領域有著廣泛的興趣,因此收藏範疇也相當廣泛。不過,話鋒一轉,他首先表示自己沒有接觸太多臺灣藏家,視角或許不夠全面,但認為韓國也存在著類似狀況。「我理解有些藏家與機構開設的空間或美術館希望獲得廣泛的認可,所以展出許多國際藝術家的頂級作品。」

Lee Jung指出,香港的藝術市場表現向來都很穩健,但他認為,對於在地藝術家的支持也是同樣重要且必要的,這亦是他經常與韓國客戶討論的話題。尤其在舉辦藝博會的特殊期間,來自各地的畫廊業者、藏家、藝術家、機構代表等人士都會造訪,他們想要了解更多正在當地發生的事情,這正是向外展現本土藝術面貌的最佳時機。「我們需要在亞洲建立一個強大的市場來發展當代藝術。否則,又會是另一個巴塞爾藝術展。」

Eun Nim Ro, untitled, Acrylic on canvas, 65.1 × 95.2 cm, 2004. © Courtesy of Gana Art

今年10月,睽違十年以上的Gana Art再度回歸 ART TAIPEI,將帶來一系列重點藝術家的作品展現亞洲藝術的豐富面貌。而Lee Jung也進一步表示,他的長期目標是希望未來能在臺灣博物館、美術館或公共場所展出韓國藝術家的作品,加強與臺灣藝術圈的連結。

楊椀茹 (Yang, Wan-Ju)( 176篇 )

典藏雜誌社採訪主編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