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3藝博會新品牌「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挑戰藝術與設計的界線

2023藝博會新品牌「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挑戰藝術與設計的界線

2023’s New Art Fair Brand, “RE:AND Art & Design Fair” Pushes the Boundary of Art and Design

近年來,藝術與設計兩者之間的界線日趨模糊,已有許多橫跨兩者的創意作品出現,像是許多產品設計雖融合應用概念,卻運用藝術的手法來呈現,使產品具高度藝術概念性同時兼具實用性。藝博會共同創辦人暨聯合總監,「台北插畫藝術節」與「自由人藝術公寓」創辦人顏寧志表示,「RE:AND」的概念RE是再次啟動、重啟討論空間的意思,AND是想連結設計與藝術,模糊兩者的界線,開創一個新的討論空間。

是藝術?還是設計?

全新藝術博覽會(藝博會)品牌「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RE:AND」)由南港老爺行旅攜手自由人藝術公寓共同主辦、設計發浪及platform A協辦,於5/12至5/14日於南港老爺行旅開展。 「RE:AND」也是全台首個免展位費、首個由台北飯店共同主辦,目標支持35歲以下新銳藝文工作者的藝博會。首屆吸引了約20家畫廊與設計團隊、17組個人創作者、及學術單位如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報名參加。

近年來,藝術與設計兩者之間的界線日趨模糊,已有許多橫跨兩者的創意作品出現,像是許多產品設計雖融合應用概念,卻運用藝術的手法來呈現,使產品具高度藝術概念性同時兼具實用性。藝博會共同創辦人暨聯合總監,「台北插畫藝術節」與「自由人藝術公寓」創辦人顏寧志表示,「RE:AND」的概念RE是再次啟動、重啟討論空間的意思,AND是想連結設計與藝術,模糊兩者的界線,開創一個新的討論空間。藝博會共同創辦人暨聯合總監「設計發浪」主理人設計浪人Chad Liu也提出觀察,他發現校園中早有許多設計領域的創作者在作品中呈現藝術性的個人觀點表達,可惜受限於學院獎項的定義,缺乏發表和曝光的機會。

全新藝術博覽會(藝博會)品牌「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由南港老爺行旅攜手自由人藝術公寓共同主辦、設計發浪及platform A協辦,於5/12至5/14日於南港老爺行旅開展。(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提供)

首屆「RE:AND」便試圖透過開放性提問「是藝術?還是設計?」引領觀眾反思藝術與設計的界線究竟是什麼?限時3天打開飯店2個樓層共38間藝術客房,飯店一樓大廳也化身為公眾藝術設計主題展「界限與重疊」,期待透過全新藝博會品牌,為當前藝術市場注入新活水。這次也邀請到長期負責美術館營運與策展的謝豐嶸、「質物霽畫」主理人李霽、「卵形oval-graphic平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葉忠宜擔任展會顧問,並從各自藝術與設計的背景,分享對於首屆「RE:AND」的觀察與反思,也透過顏寧志與Chad Liu的角度,聚焦本次藝博會的亮點,期待從藝博會的對話與討論中,反映新的文化價值觀和思潮。

首屆「RE:AND」便試圖透過開放性提問「是藝術?還是設計?」引領觀眾反思藝術與設計的界線究竟是什麼?(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提供)

拿掉設計/藝術標籤,重新定義可能

對於「RE:AND」試圖對藝術與設計提出的跨域思維,「質物霽畫」主理人李霽表示他恰好也正在思考這個議題。他從自身經營「質物霽畫」的經驗分享道,「質物」其實是植物的諧音、又是物質的顛倒,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從「空間」開始思考,李霽原在建築事務所工作,用植物來進行許多演繹,並逐步嘗試使用更多元的材料,在室內空間中放置,變成一座大型雕塑。其中有人定義為「室內設計」,也有人認為是「裝置藝術」,他發現藝術與設計兩者之間的界定其實是越來越模糊的。

對李霽來說,藝術是拓展思考的方式,是關於我們如何去探索這個世界,設計是如何「建構模式」的技術,「我們怎麼在既定的規則中,把框架變成可以產生新形式的樣貌?我在梳理自己想法的時候,不會想要找到它們之間所謂的絕對界線,更多時候我發現兩者反而是交融、是比例調和。」他在這次藝博會,看到了拿掉對社會、身分、市場價值的標籤,並給予新的可能性的機會。

「質物霽畫」主理人李霽表示藝術是拓展思考的方式,是關於我們如何去探索這個世界,設計是如何「建構模式」的技術。圖為「RE:AND」展覽現場。(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提供)

「卵形oval-graphic平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葉忠宜也從設計師的角度,先提出設計師首要面對的是「滿足業主需求」,而有時候業主是需要教育的,這裡的教育並不是強迫業主要接受設計師提出的任何設計理念,而是提醒設計師必須同理業主相對沒有大量時間來關注藝術,迅速讓業主理解自身的設計思維,反而是設計師重要的工作之一,他舉例攝影師布列松曾經說過攝影美學是「決定的瞬間」,他認為設計師也需要具備讓別人瞬間一目了然的溝通能力。

近期,隨著AI的熱潮延燒,葉忠宜觀察到設計與藝術圈也開始討論AI是否即將取代人類。對此,他反而並不那麼憂心,「遵循既有形式發展才會容易被取代,AI終究是演算法,只能抓取過去的資料。這次設計與藝術的跨界,就是要讓我們發展新的觀點,既有的界線將變得模糊,也許設計會成為是一種動詞,而藝術是概念。」

「卵形oval-graphic平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葉忠宜認為設計師也需要具備讓別人瞬間一目了然的溝通能力。圖為「RE:AND」展覽現場。(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提供)

身為具有長期美術館經營以及策展經驗的謝豐嶸,在聽完李霽與葉忠宜分享後,也提出他獨特的觀點。他認為我們對於藝術跟設計還是有某種既定想像,就像大家對於美術館作為典型白盒子,之中的展品,像是繪畫、雕塑等,還是有一定想像,但美術館角色的定位、它關注的事情,這幾年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們可能更可以從視覺文化的角度去談社會議題,關於藝術、設計我們可以去談跨領域,甚至跨領域也不是新穎的想法。我們常常看到藝術跟設計在形式上幾乎沒有差別,差異甚至只在創作者一開始的目的,是想要運用概念去解決社會問題?還是以批判、提問的角度去思考社會問題?現在也有很多藝術家創作會用『推測設計』的形式概念,去談未來的議題,那這到底是藝術?還是設計?」

對謝豐嶸來說區分藝術、設計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彼此之間相互取樣學習才是未來應著重聚焦討論的重點。「RE:AND」以三年的時程來規劃,那他也好奇,我們對於設計的範疇會不會逐年擴大?這次藝博會中平面作品的比例仍偏高,未來如工藝、織品的設計種類,是否更具能見度?他也提出,除了看向未來之外生產過程也很重要,藝博會我們最終仍會討論成品,那其中如何被生產、社會結構又如何促成這些作品產生?也是我們可以更深度討論藝術與設計的問題。

對謝豐嶸來說區分藝術、設計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彼此之間相互取樣學習才是未來應著重聚焦討論的重點。圖為「RE:AND」展覽現場。(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提供)

從生活到藝術:「界限與重疊」的引路

本次藝博會作品呈現的部分,這次也為了能將主題更聚焦,特別由「設計發浪」主理人設計浪人Chad Liu與Simple Life策展人Queena Lin,聯合策劃了公眾藝術設計主題展「界限與重疊」。Chad Liu認為台灣過去是以代工產業為主的社會,強調以低廉的成本打造優良的品質,接下來應該要往下個階段發展。他們從家飾品牌、精品、藝術家與設計師合作的產品來挑選,旨在要可以運用於實際生活,但更具收藏價值的作品,也帶領大家從日常生活進入藝術的領域。

「界限與重疊」展覽現場。(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提供)

「界限與重疊」展出了已故著名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 生前留下的未完成設計《Forma》乳酪刨絲器,具有生活應用性質但卻又宛如桌上不朽的建築的藝術雕塑;日本自然派療癒藝術家寺山紀彥《f,l,o,w,e,r,s》看似美麗的植物標本裝飾品但卻是具有功能性的手工直尺;曾獲多項國際大獎,跨足設計、建築與當代藝術領域的日本知名設計師吉岡德仁,為精品品牌Louis Vuitton的Objets Nomades系列設計,將LV兩個經典老花圖案巧妙結合成花瓶等。這些展品橫跨了設計與藝術的思維定義,並在南港老爺行旅的入口處展出,作為本次藝博會向觀眾提問「究竟是藝術、還是設計」的引路人。

延伸閱讀|是藝術?還是設計?首屆「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5/12-5/22將於南港老爺行旅創意登場

寺山紀彥《f,l,o,w,e,r,s》似美麗的植物標本裝飾品但卻是具有功能性的手工直尺。(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提供)

「RE:AND」超乎預期的突破

關於報名參展的展位,顏寧志也給予很大的肯定。尤其不收展位費的設計,將參展的經濟門檻降低,畫廊更願意推廣尚未建立穩定藏家支持但卻深具潛力的新銳藝術家,對創作能量強但缺乏經費與舞台的設計、藝術跨界人才,甚至是學生來說也都相對友善。像是藝廊大河美術帶來具有薩滿精神語彙的南韓年輕藝術家Lili LEE作品,以及台灣塗鴉先鋒REACH的經典「Bear Cat」系列;多納藝術呈現南韓流行藝術家卞大龍具有童話般溫暖的「白熊」系列;青雲畫廊則有年輕藝術家詹喻帆、阿寧、王昱喬以動物為主角、充滿對話與凝視感的版畫、陶瓷雕塑、與木雕作品。

關於報名參展的展位,顏寧志也給予很大的肯定。尤其不收展位費的設計,將參展的經濟門檻降低,畫廊更願意推廣尚未建立穩定藏家支持但卻深具潛力的新銳藝術家。圖「界限與重疊」展覽現場。(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提供)

其中也包含眾多設計品牌參展,也可看出許多品牌也期待能逐漸從設計思維積極走出另類的藝術性創作路徑。像獲2019、2022金點設計獎標章肯定的海流設計帶來宛如工藝品般具收藏價值的雷射箔樣與海報;由新媒體藝術家王宗欣展出Dosomething Art Department之獨特創作,亦將品牌價值透過設計,淬煉出兼具商業及藝術性的可能。顏寧志更特別提到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學生的展位,他們挑戰服裝在穿著應用與藝術觀賞的界線,不僅符合這次展會主題,這些紀錄也能讓之後的年輕學生更知道如何去突破框架。

其中也包含眾多設計品牌參展,也可看出許多品牌也期待能逐漸從設計思維積極走出另類的藝術性創作路徑。圖為RE:AND展覽現場。(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提供)

綜觀來看,「RE:AND」的全新操作,的確回應了顧問們所討論的當今藝術與設計生態的現象,也讓許多橫跨兩邊領域的創作者,找到一條新創作思維的可能路徑;降低參展門檻與開放主動報名參加的制度,也給了年輕創作者與實驗性作品較大的商業舞台。在舉辦的時間與地點上,選擇與2023台北當代同時,並鏈接下一週的新ㄧ代設計展,亦清楚宣告了展會的意圖。不過也許是因為首次嘗試,與大眾仍需要溝通和交流的時間,這次報名參展的作品仍多侷限於大家相對熟悉的平面創作;因與大型展會在同一時間舉辦,討論度方面也容易被稀釋。對此,「RE:AND」團隊也理解若展會只是曇花一現,其影響力有限,在南港老爺行旅的支持下,「RE:AND」也錨定了將以三年的時間,逐步把展會的概念清晰傳達,並迎接接下來更具有挑戰性的跨界嘗試。

*本文與「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合作。

陳思宇(Sih-Yu Chen)( 90篇 )

藝術報導、研究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曾任《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藝術很有事》專案企畫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