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國際論壇成為美術館之標配,它山之石如何被淬煉?關於新北市美術館開館論壇及更多

當國際論壇成為美術館之標配,它山之石如何被淬煉?關於新北市美術館開館論壇及更多

國際論壇本身有其時空限制,而新美館的國際顧問機制則提供了延伸的想像與可能,是日大多數國際講者都將在兩年內陪伴新美館發展;而行政法人制度下的新美館,也有著成為臺灣之美術館下一發展階段試驗場的潛能。

新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新美館)於四月底正式開館,同期也揭開臺灣首次邀請國際顧問團陪伴美術館發展的新實驗。片岡真實(Mami Kataoka)、侯瀚如、陳伯康(Aric Chen)、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克拉拉·金(Clara Kim)這五位國際顧問,以及崔彬娜(Binna Choi),也分別在新美館開館論壇發表主題演講。館長賴香伶為這一題為「未來的此刻」的開館論壇所規劃的幾個主要子題,恰可呼應新美館在營運、策展、史觀、公眾關係、文化影響等不同方面所欲探討和實踐的交織面向。本文概述論壇當日幾位講者演講與討論中的重點,並結合我們會後與其中幾位國際講者、以及館長賴香伶的採訪,就新美館在開局之際鋪陳出的論述與實踐基調淺作觀察。

於4月25日正式開館的新北市美術館,於開幕週末舉辦多元活動,圖為夜間建築光雕演出一景。(新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古佳立)
新北市美術館開館論壇「未來的此刻」。(新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古佳立)

延伸閱讀 ︳打造一座面向國際的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盛大開館,四大展覽揭幕!

視角一:美術館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第一場次的兩位講者都具豐富的美術館規畫和展覽策畫經驗,片岡真實除了擔任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館長,同時也曾是國際現當代美術館專業委員會主席(2020-2022)、如今為日本「國立藝術研究中心」首席執行長;侯瀚如曾擔任羅馬21世紀美術館藝術總監(2013-2022)、三十年間也於全球各地策劃過逾150場大小展覽的資深策展人。換言之,他們都代表著當代藝術體系高度發展的普遍價值觀,某些為主流美術館界所公認的新典範。兩位講者將各自經驗與思考結合至更大的視野中,強調了美術館與當代城市乃至當代社會之間保持緊密互動的必要性。

片岡真實的演講以森美術館之演進為例,討論當代美術館社會角色如何擴展,如何連結公眾、參與社群,進而為城市帶來新的創意能量。她援引2023年森美術館20週年紀念展的展題「世界課堂」(World Classroom),如同那次展覽透過跨領域知識與藝術創作的結合,展現美術館如何向公眾詮釋當代世界、也傳遞世界觀。

森美術館作為企業創設的美術館,透過其兼具野心和親和力的展覽策畫,以及與公眾和城市生活的密切互動,在當代亞洲的美術館發展中具有代表性角色,影響力擴及其他亞洲地區。片岡真實的演講讓人窺見美術館在城市文化乃至城市建設中足以扮演的角色,同時她認為「美術館也是一場沒有完結的革命」,也「沒有絕對或完美的解決方案」。

片岡真實(Mami Kataoka)於新北市美術館開館論壇「未來的此刻」發表主題演講「世界教室:當代美術館社會角色的擴展」。(新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古佳立)

侯瀚如的演講是其基於過往經驗、結合當下社會境況的反思。他認為在當前民粹主義和數據獨裁蔓延的時代背景下,當代藝術和公共美術館應當扮演某種關鍵角色,美術館應成為一個「新的公共論壇」、一台社會政治的「天氣預報機器」。他以「藝術有多困難?『文化民粹主義』時代中的藝術、機構與對抗」為題,尤以自己在羅馬21世紀美術館的經驗為例,從重新定義和結構美術館空間,讓非物質性的、觀念性的藝術進入,進而將藝術帶向更廣闊的街頭和城市生活,並在過程中透過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來介入社會現實、質疑權力並提出反思。

侯瀚如的演講強調當代藝術的價值在於其本身、以及面對當代社會時的困難性、批判性與警示性,而美術館的未來方向應是成為一個積極面對社會挑戰、與城市共生並勇於提出困難問題的公共空間,是一個「可透過文化創造力來談論社會現實」、也可「展望未來」的地方。

侯瀚如於新北市美術館開館論壇「未來的此刻」發表主題演講「藝術有多困難?『文化民粹主義』時代中的藝術、機構於對抗」。(新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古佳立)

延伸閱讀 ︳專訪羅馬21世紀美術館(MAXXI)藝術總監侯瀚如

視角二:實驗性在機構層面如何成為可能

相較於前兩位講者,陳伯康與崔彬娜的經歷,包含他們曾經或現在所服務的文化藝術機構的定位,都更接近廣義的文化,策展和實踐形式也更具實驗性。在跨領域色彩愈來愈在藝術界成為主流的今天,尤其對於尋求在更大的文化範疇中定位自身的新美館而言,都會期待從他們的經驗中獲得啟發。

陳伯康如今在位於鹿特丹、名為「新機構」(Nieuwe Instituut)的荷蘭國家建築、設計與數位文化博物館任館長和藝術總監,他強調這一機構兼具「博物館」和「研究機構」的角色,既有館藏、也注重實驗性,其複雜性也使之得以具備多種可能。具建築和設計背景的陳伯康,也談及其機構團隊對於「實踐」的重視:「除了提出問題和提升意識,我們是否還能做更多?」他以新機構近年來的實驗性組織模型「Zoöp」為例,這一模型從最初的研究、講座活動等發展而來,旨在將非人類生命的利益和聲音納入組織的決策過程(如在董事會增設「非人類生命代言人」角色),以促進更富生態價值的實踐。施行幾年來,新機構場域內的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這一模型的影響力甚至擴展至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後者將「Zoöp」模型用於某些社區和公園的規畫。此外,陳伯康也舉例新機構將自己的「新商店」打造為各種實驗性產品和方案的試驗場,以及在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荷蘭館實驗雨水收集系統、但未能成功實施的案例,分享如何將實驗性的想法帶入現實世界、甚至推向更深的實踐領域。

陳伯康(Aric Chen)於新北市美術館開館論壇「未來的此刻」發表主題演講「從理念到實踐:文化機構作為試驗場域」。(新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古佳立)

崔彬娜曾擔任荷蘭烏特勒支以「共合」為理念的小型機構Casco Art Institute: Working for the Commons的總監15年(2008-2023),她也是今年夏威夷三年展的策展人。她從自己的文化策展經驗和思考出發,提出這樣一個核心問題:「無論是在荷蘭還是在夏威夷,藝術機構能否真正敞開為一個『避難所』(pu’uhonua),為地方和人民提供庇護?」去機構化和再機構化,是她曾在Casco期間所推動實踐的,而夏威夷三年展的工作經驗,讓她進一步接觸和觀察到在地社群和機制中,對於那些為社會正義議題進行轉譯、調解、宣揚而創作的藝術家的支持。她也從夏威夷原民語言和文化中學習其古老價值觀和觀點,並指出對當代文化機構轉型、對三年展策展方法帶來的啟示,包含組織架構、公共協作、漸進式轉變等等。

崔彬娜(Binna Choi)於新北市美術館開館論壇「未來的此刻」發表主題演講「領域共享:我們共同的庇護所」。(新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古佳立)

陳伯康和崔彬娜的演講內容超越傳統美術館的實踐範疇,一方面在其各自所屬機構或實踐領域所具備的機制和體質下,另一方面受惠於荷蘭的創新文化氛圍,從想像、理念到實踐之間存在不同的「試錯」空間。在臺灣當下機制與輿論氛圍中,如何找到、如何闢出可行的空間?在演講後與陳伯康的採訪中,他對我們強調了「不去嘗試、才是真正的失敗」的觀點,同時他也認為,從藝術計畫入手,可以作為開啟種種彈性的切入點。崔彬娜的經驗,對於原民文化多元而豐富的臺灣也頗具啟發,從古老的智慧中尋找、提煉出實驗性的當代方法,需要更多元而開放的投入和實踐。

視角三:跨區域複數史觀的新探索

論壇的第三場次聚焦跨區域觀點與策展實踐。地緣脈絡和不同視角下的史觀論述,近年來進一步成為國際間的藝術策展顯學,隨著臺灣各地的地方美術館逐漸佈局到位,各自可尋找到哪些複數史觀的交織空間作為立足點,同樣是地方美術館建制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同時具有藝術史學者和策展人身分的派崔克·佛洛雷斯,為當日論壇帶來兼具學術性、思考和實踐的演講。他開門見山點明題旨,即探討策展作為邏輯與幻想的實踐,在具多元歷史文化的民族國家被置於一個東南亞的「地方性」之下時,如何扮演其角色。就此,佛洛雷斯提出理解東南亞的幾個「進入點」(entry points),例如從南島語族(Austronesia)、贊米亞(Zomia)與蘇祿區域(Sulu Zone)等幾個超越國界的視角進入。

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於新北市美術館開館論壇「未來的此刻」發表主題演講「策展東南亞:一個區域的策展計畫」。(新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古佳立)

他也以自己近年來的幾次策展實踐為例來討論在策展方法上的摸索,其中饒富意味的,像是「歷史的連結」(Ties of History, 2018)展同時以馬尼拉的不同空間及其串聯,讓場域和情境也成為感知策展意圖的組成部分;又如「東南以南」(South by Southeast, 2015)強調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係,將東南亞與地球上其他一些區域的「東南」方向地區建立連結;2019年新加坡雙年展則進一步讓東南亞成為世界建構(world-making)或世界化(worlding)的出發點,又讓超乎規範的風格匯流為抵抗的潛能;而從個展西班牙-菲律賓藝術家、思想家和贊助人Fernando Zóbel的個展,探討一位藝術家如何與多種現代主義彼此交織,東南亞此時成為一個有機身體。

佛洛雷斯提倡以「地緣詩學」(geopoetics)作為一種新的策展感應方式。他認為,相較於過於依賴社會經濟和政治干預、且可能使藝術淪為意識形態附庸的「地緣政治」(geopolitics),「地緣詩學」更具啟發性和表演性。同時他也指出,這種地緣詩學的視角有助於思考「跨區域性」(transregionality)的可能性,這種「跨」也回應了當代東南亞的現實。

延伸閱讀 ︳【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國家館的藝術與政治:專訪「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劃王俊傑及派崔克.佛洛雷斯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首席策展人克拉拉·金接續在其演講中探討「在地性」(local)概念,以及它如何與「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相連結。她近期的策展計畫,透過珍珠港事件後被統一遷置、拘禁於集中安置點的日裔美國人中創作者族群的角度思考戰後藝術史。她認為這是一種思考「跨區域主義」,思考國際議題、以及地緣政治如何透過在地經驗和一個深受物質世界影響的世代來形塑我們的日常生活的方式。她從這一特殊歷史背景挖掘新的策展思維框架,並將這種「讓失落的故事復活」、「重新建構知識」的策展方法視作一種「復原」(recovery)的形式,同時也是將「社群性」帶入展覽的方法。在這一案例中,值得留意的是這種跨文化、跨世代的視角,以及將創作者個人性、群體性生命史與大歷史相結合的思維,在策展層面、而不僅僅在針對個別創作者研究的層面上出現——這一場次主持人黃建宏也在討論環節提及這一點。

克拉拉·金(Clara Kim)於新北市美術館開館論壇「未來的此刻」發表主題演講「區域、國家於全球脈絡交互影響再思考:以二戰後日裔美國藝術家為例」。(新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古佳立)

兩位講者的演講內容從更為明確的策展方法角度,為思考藝術機構在當代複雜社會與地緣文化間如何進一步行動提供了參照。除了史觀層面,佛洛雷斯在其演講可見其在策展實踐中保持了論述與行動的能動性,策展人以積極主體、而非僅是觀察者的面貌現身。而克拉拉·金以其曾在英國和美國不同美術館擔任機構策展人的經驗,思考作品如何在展覽呈現之地產生共鳴的重要性。在會後與佛洛雷斯的採訪中,他提及機構「可受益於策展人的獨立思考與主觀性」,好的機構應當「鼓勵策展人獨立思考」;而與此同時機構策展人也相應地需要對在一個機構框架(限制)範圍內可。他也進一步策展人需要能夠「看透關係」的「生態思維」(ecological thinking),為素材的複雜性、為如何在觀眾體驗中展示「生命」本身創造條件,但他也強調策展人角色的局限,「貼近或忠實於其中的複雜性」是策展人的工作,應留意不要為展示物賦予過度的詮釋和代表性。

思考與想像的下一步,複數「關係」的照料

新美館主要的兩個開館展,典藏研究展「往來/照見」與國際主題展「基進城市」的策展人白適銘、鄭慧華與謝豐嶸,也分別在當日的論壇中闡述策展理念。在新美館自原臺北縣立文化中心以來的典藏之基礎上所策劃的典藏研究展,回看流變的時代,並將這些典藏品視為歷史與未來的見證,認為它們在不同時期可能帶來的啟蒙,同時也透過展現在地發展背景,探討城市記憶與文化生產獲得持續的轉化和生產的可能。「基進城市」則旨在以包含批判的視角,展現並理解新北市自身的複雜性,試圖透過向內(在地)、向外(全球經驗)的連結,打破單一的地方主體性敘事。

延伸閱讀 ︳地方不再是文化符號,美術館作為世界網絡的節點:專訪新美館「基進城市」策展人謝豐嶸、鄭慧華

新北市美術館兩個開館大展策展人謝豐嶸(左一)、鄭慧華(左二)、白適銘(右二),與引言人劉俊蘭(右一)於新北市美術館開館論壇「未來的此刻」。(新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古佳立)

兩個展覽的策展理念闡釋,與此前的演講內容形成一定程度的對應和參照,唯論壇時間所限,講者們未能針對實踐及其背後的本質進行更為系統的討論。縱觀整日論壇、結合我們會後對部分講者的採訪,可觀察到大家從不同角度強調了對於美術館於內、於外都應照料到的許多「關係」,這些都將成為新美館未來發展的重要參考。例如,美術館與城市發展、社區連結之間值得加強的連結,美術館藉創造力與抵抗精神、與公民社會和現實政治的互動關係,藝文機構跳出自身框架、在實驗、試錯與現實考量之間進行的平衡關係,探尋新史觀與美術館發展之間的關係等等。此外片岡真實指出臺灣愈來愈多的美術館應思考如何串聯,她提議一個「全國性的博物館協會」有其必要性,不同城市美術館之間應互相協作、補位,乃至制定出包括館舍營運、永續議題在內的不同層次的準則。佛洛雷斯也建議如今的美術館值得在對藝術史自身局限的理解之下,從更廣泛的學科和領域尋找新的敘事方式和策展方法。

新北市美術館館長賴香伶於於新北市美術館開館論壇「未來的此刻」發言。(新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古佳立)

開館國際論壇之後,新美館也緊鑼密鼓地於翌日召開諮詢會議,除國際顧問外,也邀請國內諮詢委員李玉玲、林育淳和林怡華參與。賴香伶館長在國際論壇和諮詢會議之後受訪時表示,國內外委員於諮詢會議中的重要議題之一,是如今應從探討「美術館應該做什麼」,進一步擴充到思考「美術館可以做什麼」,核心挑戰在於如何將廣闊的願景實踐為具體有效的方法。針對臺灣本地的現況,她提出若干可執行的面向:除驅動地方觀光與經濟效益外,美術館要學習如何真正「以在地為榮」,從在地挖掘並產出內容;由藝術家和藝術創作來帶領共創,美術館與之共同生產內容,並於觀眾有效溝通;進行跨區域連結時,新美館當思考如何從臺灣自身視角和立足點出發,在多重的區域性和亞洲性之間永續生存。此外,諮詢會議中大家也達成共識,認為臺灣美術館界當務之急是要解決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倡議建立一個促進實質協作的具體平台,例如輪流規劃人才培育、或主持特定主題的討論。

國際論壇本身有其時空限制,而新美館的國際顧問機制則提供了延伸的想像與可能,是日大多數國際講者都將在兩年內陪伴新美館發展;而行政法人制度下的新美館,也有著成為臺灣之美術館下一發展階段試驗場的潛能。

延伸閱讀 ︳傾聽地方、回應時代的「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四月正式開館!專訪館長賴香伶

嚴瀟瀟(Yan Xiao-Xiao)( 232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