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展:臺灣美術史的再現
繼2024年末,「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一展聚焦於臺灣膠彩畫於不同的政治、社會發展時期的表現樣貌後,臺北市立美術館「倪蔣懷紀念展」(2025年6月26日至9月28日展出),將接續呈現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與重要藝術贊助者——倪蔣懷,為早期臺灣美術留下了豐富遺產。其終生以推動臺灣美術發展為理想,積極蒐羅作品,勾勒臺灣首座美術館「寶峯美術館」的遠景。創作上,師承石川欽一郎,寫生足跡遍布全臺,三度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此展將以倪蔣懷家族近年捐贈的大量作品與文獻資料為基礎,呈現其一生推動的畫壇活動與美術教育,並展出多件未曾公開之作。
延伸閱讀|2025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年度重點展覽與計畫,推出兩檔國際藝術家大展及第14屆台北雙年展值得期待
對於臺灣前輩藝術家的持續關注,作為多年來全臺各大館舍長期的策展重點之一。嘉義市立美術館「背光:郭東榮、陳銀輝、詹浮雲」(2025年2月28日至6月8日展出)聚焦出生於1930年代嘉義的三位臺灣藝術家:郭東榮(1927-2022)、陳銀輝(1931-2024)、詹浮雲(1927-2019)透過三人的繪畫創作與藝術命題,解讀同樣擅長油畫創作,深受日治時期寫生觀念啟蒙的他們,如何以現代藝術觀點革新繪畫,解構形象限制,探索抽象表現形式,以及運用顏料層次堆疊間捕捉光等,進而理解他們如何回應時代的挑戰。

隨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將於2025年3月於臺南市美術館二館揭幕,作為開幕展的「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由白適銘策劃,結合經典藝術史作品與數位互動展陳,深入探討臺灣藝術在個體、時代與全球間的定位。而將於一館展出的「温度—蒲添生/蒲浩明父子雕塑展」,則呈現雕塑家蒲添生與蒲浩明父子之作,從家族與藝術史視角,探討父子情感連結與臺灣美術史記憶,以親情、歷史與社會等六個面向,在此展中詮釋兩代藝術家如何以雕塑展現人文情感。同時,首個以鹽分地帶美術為核心的展覽:「歸鄉—鹽分地帶的美術家」,則聚焦於20世紀中期出生、具臺南地方特色的藝術家如陳奇祿、顏頂生等人,探索戰後本土藝術家如何脫離日治影響,融合西方藝術潮流與在地文化,呈現當代美術的多元風貌。
延伸閱讀|作為雕塑的條件:看嘉美館「定神-蒲添生臺灣頭人巨帙」
以視覺藝術與建築為關注核心,高雄市立美術館透過兩檔回顧展,從不同層面觀看電影與視覺藝術的融合,以及高雄在地建築史。「行者十步-蔡明亮」(2025年5月10日至8月3日展出),將完整呈現蔡明亮過去13年創作的十部「行者」系列作品,象徵其修煉旅程與藝術實驗的探索。展覽將以十個銀幕、光影聲響及紙張、鏡子等創意裝置,打造沉浸式體驗,並輔以導演手稿、視聽檔案及創作年表,深入剖析跨媒介創作的生成過程,深化影像與藝術的對話。

接續於2025年下半年開展的「久遠の理想-陳仁和先生百年+3冥誕建築紀念大展」(2025年12月20日至2026年4月26日展出),則將回顧高雄建築師陳仁和(1922-1989)的建築成就。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工學部建築科,陳仁和的建築風格展現出超越早期現代主義框架的建築語彙,反映了臺灣多樣的歷史經驗,並結合地域表現主義,融合日本、華人、西方以及東南亞文化等元素,預示著當時臺灣建築文化融匯創新的發展方向,體現充滿活力的建築語言。
延伸閱讀|【藝術中的建築專題】從臺北故宮走到壯圍沙丘:蔡明亮的電影跨域與公眾建築介入
延伸閱讀|【小典藏|愛看展】陳仁和建築展 好酷的房子!
當代藝術:個人、跨域與聯展
回到2025年度的臺灣當代藝術場域中的展覽,首先有將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由黃彥穎策展的「No Language」(2025年1月27日至5月4日展出),以文字語言為根基,探討藝術如何超越語言系統的分類,並通過物質與精神、詮釋交互啟發;「豪華朗機工創作展」(2025年9月20日至12月28日展出,展名待定),則將由臺灣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團體之一:豪華朗機工,呈現樣態多元、具備高度視覺美感之作,聚焦一直以來與當代館長期策展方向相呼應的多元視覺作品,啟發觀眾對科技、社會與環境的反思。

長期關注於建築與藝術跨域實驗的忠泰美術館,則將於在2025年3月開春的「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 姚仲涵」一展中,邀請新媒體藝術家姚仲涵與劇場製作人吳季娟,透過「四手聯彈」合作,在不同藝術領域之中探索混沌與秩序的平衡,引導觀眾尋找於變動社會中的前行節奏與秩序。

另有多位藝術家聯展的主題研究展,如高雄市立美術館「美術高雄2025:眼球世代的藝術奇想」(2025年7月5日至11月2日展出),深入觀看現代社會的數位影像發展,結合「高雄Art青」的在地青齡創作者訪談與紀錄,與多位藝術家探討新世代如何重新定義繪畫與藝術創作。
開館展、主題展:生態環境、城市發展的多元關注
作為2025年臺灣藝術界備受矚目的新興館舍之一,臺中綠美圖(臺中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館共構的複合文化場域)預計將於2025年12月中下旬開館,於臺中市立美術館舉辦開館大展,以美術館的特殊地理位置為起點,結合大臺中美術史的視野,重新詮釋城市歷史與特質。此展聚焦於人造自然地景的文化脈絡、人文與自然生態的互動,及物種間的共存,探討臺中城市發展與自然治理技術之間的動態關係。同時,結合美術館典藏、中部藝術家創作與國內外當代藝術作品,構建現當代藝術的跨領域脈絡,回應中美館於臺灣美術館的文化定位。

新北市美術館將於2025年4月開館之際推出四檔大展,嘗試涵蓋當代社會中的多元議題。由鄭慧華、謝豐嶸策劃的「基進城市」以全球化背景下現代城市的興起為切入點,將新北市作為參照,結合全球南方的視角,探索都市化過程中產業興衰、勞動遷徙、全球貿易景觀及其空間政治等議題,揭示城市發展的多層次面向。同期舉辦的另一大展,為白適銘和協同策展人鄒婷所策劃的「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則可同時回顧從臺北縣文化中心到新北市美術館的典藏發展歷程,展現新北市在不同時代文化脈絡與城市共同體的形成。
而在人工智慧浪潮持續推進的當下,「新店男孩:Don’t Worry, Baby」則串聯了新北市在地的跨世代藝術團體「新店男孩」(莊普、蘇匯宇、吳東龍以及已故藝術家陳順築),與年輕藝術團體XTRUX合作,以新媒體藝術的實驗性,探討人工智慧與電腦運算的議題。「再自然不過的事」則聚焦於美感教育推廣,以「探索基地」、「圓頂藝術空間」兩大展區主軸,展出藝術家之現地創作、打造全民皆能參與的共同學習場域,將美感教育延伸至各年齡層,強化藝術與日常生活的連結。
延伸閱讀|【想像力的政治】進入與世界談判的副本空間 藝術裡的遊戲身體

對於現今全球自然物種、環境生態與人類生存危機的關注,台北當代藝術館則由「青年藝術計畫」的多元視角,開展有關自然災難、物種感官世界主題的探討,並將於2025年5月24日至8月31日同步推出兩場展覽:由林裕軒策展的「安全室」,以「災難」為切入點,聚焦當今頻繁發生的自然與人造災難,思考如何在不確定的世界中與自然共存,並嘗試以軟性方式,指涉國家與社會的空間政治,探索人類如何與隱匿在控制背後的世界共同生活;林承緯策展的「環世界觀測日誌」,則關注不同物種的感官差異與能力極限,及其差異如何形塑世界。透過藝術與科學跨域合作,進入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的感知世界,感受多樣物種間的視角獨特性與共存可能。

另一方面,桃園橫山書藝館「女書專題展」(2025年9月4日至12月1日展出),由國立臺灣大學藝術研究所盧慧紋教授策劃,立基於「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創作研究」成果,聚焦不同世代與風格的女性書法創作。同時,匯聚臺灣、中國、日本、韓國及歐美地區的女性書法作品,促並重新審視臺灣女性書家的歷史地位與當代成就,以填補女性書法歷史研究的空白。
延伸閱讀|殊異的書藝,一部戰後韓國書法藝術發展史。韓國現當代書藝首度完整在臺灣橫山書法藝術館展出
在傳統與當代書藝之外,2025年適逢國立故宮博物院將迎來百年院慶,亦將於2025年10月開始,於南北院推出多場特展。其中,「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2025年10月10日至2026年1月7日展出),將出展與東京國立博物館商借的李公麟《五馬圖》、《瀟湘臥遊圖》等經典名作;「甲子萬年」(2025年10月4日至2026年1月4日展出),則以故宮在臺60年的發展歷程為主題,展出多件國寶級文物。此外,2025年度故宮南院則將聚焦於院藏巨碑式北宋山水,鎮院國寶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等將首度移師至故宮南院展出。
延伸閱讀|2025迎接百歲新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100+院慶活動一覽
國際合作展:現當代藝術、建築設計與兒童藝術教育
展望2025年,臺灣各大館舍將再次呈現一系列涵蓋繪畫、建築、雕塑及兒童藝術等多元領域的精彩展覽。2025年6月,臺北市立美術館將迎來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Ólafur Elíasson)個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2025年6月21日至9月21日展出)為其東南亞巡迴展中的一站。展覽將匯集埃利亞松過去25年的藝術實踐,圍繞三大主題「感知」、「觀點」與「地方」,探討感知的侷限性、人類行為與自然的互動,以及時間與空間的流動,帶領觀眾反思當代生態危機,並試圖理解或想像那些超越人類感知尺度的全球現象。
延伸閱讀|Olafur Eliasson受邀擔任凡爾賽宮特邀藝術家
延伸閱讀|古今交織的自然之詩 埃利亞松的凡爾賽宮

2025年3月15日至6月16日,將於富邦美術館開展的「路易絲.布爾喬亞: 我從地獄歸來,並告訴你那裡十分精彩。」,為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首次在臺灣的大型個展。展覽將以其兩件巨型《蜘蛛》作品為亮點深入探討布爾喬亞的生活與創作,並聚焦她與家庭、心理以及自我對話等核心議題。
延伸閱讀|「我從地獄歸來,並告訴你那裡十分精彩。」路易絲.布爾喬亞世界巡迴展於東京現正開催
自2016年忠泰美術館開館之際即啟動的「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則將於2025年2月在NOKE忠泰樂生活3F Uncanny空間推出「平田晃久建築展─人類的浪潮交界」一展,邀請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分享他近年的建築創作與思考演變。此展為平田睽違六年再度於臺灣展出。2025年下半年則將與芬蘭阿爾瓦.阿爾托基金會(Alvar Aalto Foundation)合作,策劃「北歐傳奇建築大師AlvarAalto臺灣首展」,聚焦阿爾瓦.阿爾托與其兩任妻子愛諾.阿爾托(Aino Aalto)及艾莎.阿爾托(Elissa Aalto)共同創作的建築、室內空間及家具設計,展出珍貴的原始手稿、設計圖及模型,並闡述其強調自然與人類關係的北歐經典設計理念。
延伸閱讀|日本自然系建築代表:平田晃久台灣首次個展

而在探索建築、藝術與社區設計的互動之中,值得關注的則有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將於2025年11月推出的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特展」,此為宮島首個在臺的大型專論型個展。作為1999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代表,宮島以數字1到9的循環與流動,及數字0的缺席,創造獨特的視覺與空間經驗。在此展中他將與志工、社區居民及醫院體系合作,結合燈光、日光、聲音與空間,為美術館的建築空間打造出限定體驗。
延伸閱讀|宮島達男的理性與感性
2025年末,C-LAB 持續推動的「FUTURE VISION LAB」實驗展演計畫,將於「C-LAB穹頂劇場」致力打造接軌國際規格的穹形沉浸式創作環境,推動臺灣數位藝術領域的創新與發展;而兩年一度,即將邁入第四屆的「2025聲響藝術節」,亦將於明年持續聚焦音樂與聲響的多元創作實踐,促進音樂研究者與創作者之間的對話與交流。
延伸閱讀|細節藏在C-LAB「FUTURE VISION LAB 2021」:全台唯一360度全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勾勒未來視覺奇想
延伸閱讀|2023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創新!跨域!探索當代聲響的新實驗

而自2021年起,由桃園市立美術館主辦的「桃源國際藝術獎」雙年展覽計畫,持續促進國際藝術網絡的連結,挖掘展現時代觀點的創作。「2025 桃源國際藝術獎」將於3月26日至5月18日開展,並在開幕日評選出首獎得主。匯聚來自臺灣、馬來西亞、中國、泰國、日本、美國、加拿大、比利時之作。
延伸閱讀|「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決選名單出爐,12組藝術家/團體於明年3月角逐首獎
最後,近年於全球乃至臺灣備受重視的兒童藝術教育展覽,同樣將於明年迎來跨館舍的國際合作,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將首次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攜手合作策劃「國際兒童藝術展」(2025年7月1日至11月展出),邀請來自臺灣與新加坡的藝術家,以自然為核心,延伸至永續議題,透過藝術與兒童一起重新認識自然世界。同時,自2024年末起,為紀念臺灣經典兒童讀物《漢聲小百科》問世40周年,「新說小百科」一展(2024年12月4日至2025年3月17日展出),以作為時代檔案《漢聲小百科》為主角,重新詮釋「小百科」帶來的知識與歷史對話,開展自由多元的視角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