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有能力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觀點。─Olafur Eliasson
現在的凡爾賽宮,已不見穿著華麗的貴族及大臣緊緊跟隨在國王與皇后後面,無時無刻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取代他們的則是拿著數位相機及手機忙著照相的遊客。從2008年起,千里迢迢來到巴黎外圍的凡爾賽宮的遊客,不僅能享受過去太陽王路易十四世專屬的美景及藝術品,還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樣的藝術穿插在這充滿歷史的皇宮各個角落裡。有些令人為之一笑,有些卻讓法國皇室後代憤怒。
自昆斯(Jeff Koons)的巨型金屬動物、村上隆的七彩微笑花朵與動漫人物、及去年引起許多爭議的卡普爾(Anish Kapoor)花型雕塑後,今年凡爾賽則邀請了來自丹麥的當代藝術家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讓大家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凡爾賽。擅長利用鏡子、使用不同顏色的燈光來改變空間、以及將作品與大自然作為結合的埃利亞松,這次使用所有他最經典的元素及手法,將當代藝術與凡爾賽宮的古典藝術巧妙的做結合。
在決定接下這項龐大的計畫前,埃利亞松造訪凡爾賽宮多次,探索這充滿歷史秘密的巴洛克式皇宮。甚至要求在夜晚時單獨在宮中尋找靈感。他精準的在室內與室外各挑選了幾個角落,希望來到凡爾賽宮的每一個人能透過他的作品,擁有一小部分凡爾賽。他表示:「我夢想中的凡爾賽宮,是個能夠給予每個人行使權力的地方。它邀請到訪者掌握創造者的個人經驗,而並非只是讓到訪者單純來此消費,並被它的富麗堂皇弄得目眩神迷。」
這次展出9件作品,分散在8個不同的空間裡。6件室內,3件戶外,有些微妙的隱藏在某個角落,一不注意可能就會錯過。鏡子與溫暖的燈光是埃利亞松的作品裡最常使用的兩種元素,很適合用在室內的作品上。因為它們能改變視覺上對空間的感受,也可以將一個空間的溫度瞬間轉變。因此在這次的室內作品中,這兩種元素當然也無缺席。
The curious museum, 2010 攝影/Anders Sune Berg 圖片來源:藝術家工作室,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2010 Olafur Eliasson
跨越百年的鏡子魅力
目光(Gaze)是貫穿室內所有作品的重點。埃利亞松將鏡子以各種方式裝置在出乎意料的地方,讓經過的人無意間觀看別人,也讓他人觀看自己。策展人Alfred Pacquement認為,埃利亞松的鏡子可以讓站在作品前的人打開不同的觀感,與整體空間有所互動。
《The Curious Museum》應該是宮中的第一件作品,但由於大多數的人都是初次來到凡爾賽宮,目光被周遭華麗的裝潢所吸引,許多人完全沒注意到埃利亞松藏在三扇玻璃門後的這件作品。當站到玻璃門前時,看到鏡子中的自己及飄來飄去的人群目光,有如感受到過去在凡爾賽宮中的皇宮貴族,隨時在眾人目光下生活。
早期利用大量鏡子來改變視覺上對空間的觀感,當然就是凡爾賽宮中最著名的鏡廳(Galerie des Glaces/ The Hall of Mirrors),為了回應此廳特有的歷史,埃利亞松為這空間創出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Your sense of Unity》位於鏡廳的最底端,僅僅利用2面長鏡與加上燈光的半圓形,將整體空間瞬間拉長與加寬。透過魔術般變出來的多面鏡子及6個大光圈,觀看者因所站的位置不同,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這整個空間。而埃利亞松希望站在作品前的觀者,除了欣賞整個鏡廳金碧輝煌的裝飾外,跨過大光環進入他在鏡子另一邊所創造出的新空間。走到鏡子前的人們,有些在尋找著自己身影,而另一些則在想這奇特的空間是如何出現的。
Your sense of unity, 2016 攝影/Anders Sune Berg 圖片來源:藝術家工作室,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在離開鏡廳前,大部分的人都會走向廳中那一整排面向後方的窗戶,由宮中看最後一眼那深不見盡頭的花園。埃利亞松在這排窗戶中找到了觀望花園最佳的位置,裝上一對眼睛,他稱它們為《The Gaze of Versailles》。透過這雙眼睛,有如經過藝術家的角度看到他為凡爾賽宮所特別製作的瀑布,完美地豎立在花園的大運河中。
The gaze of Versailles, 2016 攝影/Anders Sune Berg 圖片來源:藝術家工作室,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2016 Olafur Eliasson
分為兩部分的《Deep Mirror》位於Bull’s Eye Salon中,未走進那空間前就已能在門外看到作品所發出的微微黃光。埃利亞松將兩面長鏡裝置在互相呼應的對牆上。他為鏡中的圓形空洞內加上溫暖的橘黃色光,出現了如全月般的《Deep Mirror (Yellow)》。而對面無橘黃光的圓洞則呈現如全月蝕的《Deep Mirror (Black)》。面對面的直立長鏡,將空間橫向延伸。不管是站在哪一個作品前,觀者都可以從鏡中看到自己,以及對面自己的背影。當宮中忙碌的人潮來來去去時,同時從各個角度看入圓洞中另一個圓鏡的人們,目光瞬間交流,達到了短暫的微妙互動。
Deep mirror (yellow), 2016 攝影/Anders Sune Berg 圖片來源:藝術家工作室,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2016 Olafur Eliasson
埃利亞松將宮中最後一件作品掛於無任何家具及複雜裝飾的衛兵室(Salle des Gardes du Roi/ The Guardroom)正中央。《Solar Compression》是以兩片直徑約80公分的圓鏡所組成,夾著經典埃利亞松暖橘色燈管。與宮中的水晶燈一樣,以鋼繩從挑高的天花板垂吊下來,唯一不同的是這盞吊燈會不斷地緩慢旋轉。橘色的光由木頭地板反射至周遭的白牆上,有如小型太陽般,改變整個空間的溫度及氣氛。這不禁令人馬上回想在2003年時,他在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Turbine Hall作品─《The Weather Project》(註1)。
Solar compression, 2016 攝影/Anders Sune Berg 圖片來源:藝術家工作室,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2016 Olafur Eliasson
這次在凡爾賽宮中最值得一看的絕對是花園大運河中央那如飄在空中的瀑布。水絕對是凡爾賽花園中最重要的元素。熱愛噴水池的路易十四,要當時御用庭園設計師André Le Nôtre,為他心愛的凡爾賽宮打造各式各樣的噴水池。埃利亞松當然也順理成章地以「水」作為貫穿他戶外作品的主題,利用水和水來加深對時間與天氣的轉變的感受。他以壯觀的瀑布做為軸心,左右各搭配上《Fog Assembly》與《Glacial Roock Flour Garden》。埃利亞松表示,他希望以流動的水來軟化這片充滿傳統設計的宮廷式花園,同時也希望完成André Le Nôtre當時無法實現的設計:大運河上的瀑布。
這不是埃利亞松所打造出最大型的瀑布。2008年時,他為美國紐約市河畔打造了4座人工瀑布─《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註2)。因此,這對他來說已經是件熟能生巧的事。再說,經過將近8年,技術上進步許多。可能是周遭環境的關係,與他過去所打造的瀑布相比,這座聳立在古典花園中的瀑布線條明顯相對高雅。走出皇宮後,還得散步將近20分鐘才會到瀑布旁。從鏡廳望出花園時,由於距離的關係,無法準確判斷瀑布大小。一但愈來愈靠近時,忽然間聽到大量由高處衝出的水聲,頓時才意識到它的高度。走到瀑布前被濺起的水噴到時,讓人有種超現實的感覺,且當下起了疑問:這裡真的是凡爾賽宮的花園嗎?
Fog assembly, 2016 攝影/Anders Sune Berg 圖片來源:藝術家工作室,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 2016 Olafur Eliasson
隱藏在兩旁迷宮內的《Fog Assembly》與《Glacial Rock Flour Garden》也給人有同樣的錯覺。在沒有風的時刻走近《Fog Assembly》,有如埃利亞松利用霧將人包住,並靜悄悄的將所有人帶進入另一個空間。而一陣風來,又讓現實重新出現在眼前。而站在那被古典大理石柱所包圍住的《Glacial Rock Flour Garden》前,讓人開始思考:那是個結冰,但已開始融化而龜裂的水池嗎?
這次埃利亞松為凡爾賽宮所創作的作品,利用兩個過了這麼多世紀仍無改變的元素,成功地將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編織在一起。他使用燈光及鏡子對空間做了稍微的調整,在人們的視覺上玩了一點點的小把戲,讓人感到錯覺。彷彿進入到了另一個他專門設計的空間裡。展出至今年10月底,有機會到巴黎的人一定要走一趟凡爾賽宮。讓埃利亞松這位不斷創新的藝術家,將你的想像力打開。透過他的眼睛看到不同面相的凡爾賽宮。
誰是埃利亞松?
這位在1967年出生於丹麥的藝術家,童年時曾經在冰島生活過一段時間,而在冰島生活的那段時間所對他的影響不時會出現在他的作品裡。在1989年至1995年間就讀丹麥皇家藝術學院。畢業那年,他選擇了柏林成立工作室。
埃利亞松是位不怕接受挑戰的藝術家,只要有靈感,他絕對會突破層層困難完成作品。2003年他曾經代表丹麥參加當屆威尼斯雙年展,並在同年底在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的Turbine Hall中展出現在被認為是他成名作的《The Weather Project》。在2007年,SFMOMA幫他策畫了一個大型的巡迴展:「Take Your Time: Olafur Eliasson」。這個展到各大城市巡迴至2010年,這當然包括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
Waterfall, 2016 攝影/Anders Sune Berg 圖片來源:藝術家工作室, 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2016 Olafur Eliasson
埃利亞松非常喜歡做公共藝術,尤其是能讓他創作與環保議題相關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1998年至2001年間,他到多國城市中所展出的《Green River》。以及他與地質學家Minik Rosing一起合作的《Ice Watch》,將從格陵蘭上的冰河中取出的大塊冰塊,移置到哥本哈根(2014)與巴黎(2015)各大廣場中,為了推廣與提高大眾對全球天氣暖化的警覺。
Glacial rock flour garden, 2016 攝影/Anders Sune Berg 圖片來源:藝術家工作室,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2016 Olafur Eliasson
由於他創作的方向不斷地在改變與成長,21年前的小小工作室已擴展到現在將近90人。在同一個空間內工作的除了負責作品的藝術團隊,還包括了兩位廚師專門為辛苦的工作室夥伴們準備營養的餐點。一向非常關心地球環境議題的埃利亞松,為了環保,他堅持這是個吃全素的工作環境。廚房中所使用的食材,大多數是來自於工作室自己所擁有的菜園裡。
埃利亞松除了是位國際級的藝術家外,還任教於柏林藝術大學。在2012年與工程師好友Fredrik Ottesen共同成立了Little Sun,專門提供世界各地無電源地區可使用的照明設備。在2014年,他又與其長期合作的Sebastian Behmann成立了Studio Other Spaces。專門發展實驗性的建築項目與公共藝術。
Olafur Eliasson與他的Waterfall, 2016攝影/ Anders Sune Berg圖片來源:藝術家工作室, 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2016 Olafur Eliasson
註釋
1 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自2000年開幕後,由於Unilever公司的贊助,推出The Unilever Series。特別邀請藝術家們,希望他們能接受挑戰,利用它特有的Turbine Hall創作出一系列獨特的作品。2003年時,埃利亞松收到邀請,將太陽帶入Turbine Hall,並在天花板裝上鏡子,地上打上薄薄的煙霧。他邀請進入那空間的人躺在Turbine Hall冰冷的水泥地上,在溫暖的人造陽光裡玩耍。The Weather Project是那一系列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一件,而也成為埃利亞松最著名的代表作。由於那是當時埃利亞松所做過最大件的作品,他被迫換到更大的工作室,才有足夠的空間可以順利將作品完成。
2 2008年的《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是埃利亞松所做過最大、最有挑戰性的公共藝術。這包含了在布魯克林橋下的橫型瀑布。作品完成後Eliasson一時表示,有點不認得這是自己的作品。
Tags
藍文鈺( 16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