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跨越法國百年時尚圈:香港故宮亞洲首展18-20世紀歐洲名流服飾與珠寶珍藏

跨越法國百年時尚圈:香港故宮亞洲首展18-20世紀歐洲名流服飾與珠寶珍藏

Spanning Centuries of French Fashion,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Presents First Stop of the Exhibition in Asia of 18th to 20th Century European Socialite Clothing and Jewelry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推出的「法國百年時尚: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服飾與珠寶珍藏,1770–1910年」特展。回顧過去,法國時尚的歷史可追溯自巴黎郊外的凡爾賽宮。而場內近400件華麗精美的法國服裝、珠寶與配飾,借展自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在亞洲首度全面展出法國歷史服飾收藏,亦是近年亞洲規模最大的同類展覽,讓人近距離一窺法國上流社會的時尚美學。

「巴黎」是一座充斥「時尚」的城市,它的藝術與時尚歷史悠久,在時尚界有著無法撼動的地位。時髦的法國人,引領歐洲穿衣品味幾個世紀,影響力至今觸及全世界。

本次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簡稱香港故宮)推出的「法國百年時尚: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服飾與珠寶珍藏,1770–1910年」特展,由來自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時裝及紡織品部研究員 Denis Bruna、中世紀及文藝復興珠寶研究員 Mathieu Rousset-Perrier 負責主導,並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策展人、副研究員楊悅庭(Ingrid Yeung)博士攜手合作策劃展覽概念和內容。

香港故宮「法國百年時尚」特展展場風景。(攝影/朱佑霖)

回顧過去,法國時尚的歷史可追溯自巴黎郊外的凡爾賽宮(Versailles),在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統治期間,法國宮廷在藝術和時尚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宮廷中眾多廷臣及仕女們華麗的服裝與珠寶配飾,極盡奢華地裝扮自己的外表,水晶燈下舞會狂歡、暢飲香檳,貴族們彷彿沒有明天般地盡情享樂。本次展覽的故事,便從18世紀後期的「絢麗宮廷」揭開序幕,耳邊傳來18世紀輕快的協奏樂曲,彷彿掉入凡爾賽宮廷的時空縫隙之中。

香港故宮「法國百年時尚」特展展場風景。(攝影/朱佑霖)

而19世紀的法國時尚圈幾乎每隔10至20年就會迎來一波時尚變革。隨著物換星移,展覽結束於19-20世紀之交的「美好生活」,新興科技如飛機、無線電等發展,加快了社會節奏,因應新生活的簡便服飾誕生,再度吹起新世代的時尚風潮。此外,展覽在各區皆選用了不同的電影片段無聲播放,希望透過劇中人物的穿著,讓觀眾了解展櫃中服飾穿戴的場合及文化意義。同時,大家也必須意識到,現場所有的禮服時裝,皆為真人訂製擁有,因此每一套服裝的人體模型都必須配合服飾的形狀打造。

香港故宮「法國百年時尚」特展之「美好生活」展區風景。(攝影/朱佑霖)

彷彿進入大型洋娃娃的衣帽間

走進展場,一整牆的玩偶行裝,從內搭襯裙、各式裙裝到披肩、帽子、手套等精緻的小配件,無一不是富裕家庭女主人真實衣帽間的縮影。小巧服飾整齊地陳列在訂製櫃架上展示,巧妙點破本次展覽採用「紙娃娃/洋娃娃」形式作為策展及設計的理念。

箱子裝着可供玩偶替換的服飾,是1860年代流行及優雅時裝的寫照,既有罩衫、緊身胸衣、長褲、襯裙、長裙、鞋襪和 帽子,又有披肩、手帕、手套和其他物品。(攝影/朱佑霖)

策展人表示:「我們整個概念來源自『紙娃娃』,我們將人體模型放在中間,並將所有衣服與配件放在模型周圍。」(註1)夢回法國時尚歷史之餘,讓觀眾能輕鬆了解不同服飾、配件的穿戴方式及意義,展現不同服飾如何塑造一個人的體態及身份地位。而場內近400件華麗精美的法國服裝、珠寶與配飾,借展自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在亞洲首度全面展出法國歷史服飾收藏,亦是近年亞洲規模最大的同類展覽,讓人近距離一窺法國上流社會的時尚美學。

箱子裝着可供玩偶替換的服飾,是1860年代流行及優雅時裝的寫照,既有罩衫、緊身胸衣、長褲、襯裙、長裙、鞋襪和 帽子,又有披肩、手帕、手套和其他物品。(攝影/朱佑霖)

延伸閱讀|走入微型世界:從電影《芭比Barbie》看17–18世紀歐洲娃娃屋風潮

宮廷貴族時尚:刺繡與粉紅色品味

18世紀,法國宮廷瀰漫的享樂主義,取代了過去莊嚴宏偉的古典主義風格。在宮廷品味的主導下,整個歐洲上流社會對精美服裝的需求日增,促使紡織業,包括里昂的絲綢織造蓬勃發展。當時「法國製造」的服飾被公認為最時尚、品質最上乘的發源地。宮廷中男女穿戴的服飾,不僅展現各自的等級和地位,也是一項重要的禮儀。當時的宮廷禮服流行裝飾著大量精心設計的刺繡裝飾,打扮入時的貴族,不分性別都穿上粉紅色服飾。

法國18世紀宮廷女性服飾。(攝影/朱佑霖)
法國18世紀宮廷男性服飾。(攝影/朱佑霖)

男士在參加國王起床及就寢儀式、接見大使儀式、盛大舞會、王室成員的洗禮和婚禮等場合都需要穿上「法式男士禮服」,同時還必須佩劍。女性則常見柔和淺淡的粉彩色調,大量運用蕾絲、緞帶、花朵、推摺等裝飾,呈現甜美輕快、精巧華麗的氣質。宮廷女士常用髮飾束起頭髮並以鮮花點綴,扎起頭髮也便於展示垂吊式耳環及項圈。此時期女性的宮廷服飾,多見裙撑托起兩側突出膨大的臀部。本次展出的女性「宮廷禮服」,由同一塊的絢麗布料剪裁成外袍、半身裙和三角胸衣,邊飾以蕾絲和銀線刺繡的花邊裝飾,更顯隆重典雅。

18世紀法國宮廷男士在很多場合都會穿上「法式男士禮服」;王后和宮廷女士在隆重場合會穿上「宮廷禮服」。(攝影/朱佑霖)

展覽也著重強調「時尚」作為一種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尤其當時女性不同於男性,只能通過服飾作為向外溝通的渠道。如同電影《瑪麗皇后》所演,掌管18世紀末巴黎后宮的法國王后瑪麗.安東妮(1755–1793),引領著宮廷各種服飾的時尚潮流,並以美貌和揮霍無度的拜金女形象深植人心。劇中透過青年的瑪麗換上法式禮服,表示放棄奧地利女大功的身分,承擔起法國路易十六太子妃的新角色。

左:勒布倫(Elisabeth Vigee Le Brun)《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后與玫瑰》,1783,油彩畫布,130×87公分,巴黎凡爾賽宮藏。(Public Domain)。右:布雪(François Boucher),《龐巴度夫人肖像》(Madame de Pompadour),1756,油彩畫布,212×164公分,德國慕尼黑市舊繪畫陳列館藏。(Public Domain)

跨文化的時尚:進口布料與簡約直身裙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過於奢靡招致民怨的「赤字皇后」瑪麗.安東妮,最終沒能躲過走上斷頭台的命運。此時期的服飾風格趨向低調樸素,與之前富麗堂皇的宮廷服裝形成強烈對比。男性捨棄了假髮、高跟鞋,取而代之的是高禮帽、長筒靴和長褲的流行,此搭配也成為現代西服的原型。

19世紀初的男裝,以簡約優雅為特點,男性捨棄了假髮、高跟鞋,取而代之的是高禮帽、長筒靴和長褲的流行,此搭配也成為現代西服的原型。(攝影/朱佑霖)

簡約優雅的男裝,以深色厚實的布料製成禮服大衣,只在高領、領帶等細節處展露花巧心思。男性飾物也逐漸簡化成領飾別針、懷錶、寶石戒指等。然而,上流社會的自然簡樸之風,隨著1804年拿破崙.波拿巴(1769–1821)稱帝後,再次恢復了華麗的宮廷服裝――尤其是「法式三件套男禮服」,令處於困境的紡織業得以復甦。而19世紀的男裝變化,相較於女性時尚的快速更替,並不明顯。

改良自古希臘羅馬風格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成為主流。高腰的連身長裙,塑造直身輪廓,並搭配長手套、平底鞋和從印度進口的披肩,成為19世紀早期極具代表性的女裝。(攝影/朱佑霖)

追求自然平實的思想,也影響女性著裝,改良自古希臘羅馬風格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成為主流。高腰的連身長裙,塑造直身輪廓,並搭配長手套、平底鞋和從印度進口的披肩,成為19世紀早期極具代表性的女裝,受到拿破崙的皇后約瑟芬(1763‒1814)喜愛。此時女性的美感,追求簡單筆直的線條設計,珠寶配飾也以清麗優雅為主軸與簡潔的服裝相呼應。服飾作為突顯個人身份的意義,展現在《三股式項鍊》中,項鍊由三根鍊條和琺瑯飾板組成的,象徵着婚姻關係。當項鍊的主人生下孩子之後,也許會加上一條新的鍊條。

弗朗索瓦.傑哈(Baron François Gérard),《約瑟芬皇后畫像》,約1807-1808,楓丹白露宮藏。(Public Domain)三股式項鍊,法國,1809–1819,金、玻璃、琺瑯、雕刻,1901年。(©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攝影/尚.托朗斯)

再現奢華:浪漫泡泡袖及窒息S曲線

在1814年拿破崙首次退位後,路易十八(1755–1824)復辟登上王位。波旁復辟期間(1814–1830),浪漫主義成為主流,在19世紀上半葉風靡整個歐洲。富於誇飾的泡泡袖、緊身胸衣塑造的細腰,以及具有表現力的長裙,營造出時尚女性經典S型身形輪廓。內衣成為塑造女性身體輪廓的關鍵,鯨骨製的緊身胸衣把女性的身體束出小蠻腰,達到令人窒息的美感。當時女士多會隨身佩戴香料盒(vinaigrette),每當喘不過氣或快暈倒時,便嗅一嗅保持清醒。

約1830年代女性服飾,左至右:罩衫、緊身胸衣及襯裙、長裙。(攝影/朱佑霖)

泡泡袖內還隱藏著「袖撐」,製造膨脹效果,並選用各式大手鐲搭配。有趣的是,當時流行以至親的「頭髮」融入珠寶設計,以表情思或作為紀念,其中以頭髮編織的手鐲最為常見。

19世紀早期,左上為戒指香料盒、右上男士微型肖像手鍊由頭髮編織而成、下為腰帶。(攝影/朱佑霖)

到19世紀中葉為了襯托細腰,蓬裙也愈來愈大,而新穎的鳥籠狀金屬裙撐,大大減輕了裙子的重量,一改昔日繁重不適的多層襯裙,推波裙撐熱潮由法國延伸至整個歐洲。

左:裙撐,或為法國,約1860年,棉、金屬,由法國服裝藝術聯盟存入。(©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攝影/尚.托朗斯)右:緊身胸衣,或為法國,1865,棉、鯨骨,法國服裝藝術聯盟存入。(©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攝影/尚.托朗斯)

造型以外,西方服飾的色彩開始被賦予意義,成為約定成俗的時尚。像是1813年左右,法國出現全套白色的婚紗禮服,包括頭紗、手套到鞋子,白色讓人聯想到聖潔的聖母瑪麗亞,象徵新娘貞潔無暇。喪服的顏色和飾品亦有嚴格規定,只可穿戴黑色飾物。寡婦通常會服喪兩年,哀悼期間的富裕女性,會訂購全新的各式黑色服裝與配飾,包括晚禮服、陽傘,與黑色珠寶。一般女性則會把平時的服裝染黑充當喪服,因此穿上新穎漆黑的喪服,不但是一種彰顯財富地位的方式,也是上流社會獨特的哀悼時尚。

西方時尚有嚴格色彩規範,19世紀的黑色喪服和白色婚紗。(攝影/朱佑霖)

百變時尚潮流:從鵝影到快步裙

「在巴黎,寧可沒有床,也不能沒有禮服。」

──法國作家莫泊桑《俊友》,1885年

19世紀晚期上流社會女性對時裝的巨大需求,使奢侈品市場日益蓬勃。按照禮儀,女士每天需數次更換服裝和配飾,以配合不同的社交活動。1870年代大型的籠子裙撐,由小巧的裙襯取代。裙襯掛在腰部,突出的臀部配合長裙複雜的垂摺造型,側面看起來宛如天鵝優雅般的剪影。

1870年代大型的籠子裙撐,由小巧的裙襯取代。這個「小籠子」掛在腰部,擴大了下背部的體積,使穿戴者塑造輪廓如鵝的側面。(攝影/朱佑霖)

當時的時尚圈以查爾斯.弗雷德里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1825–1895)所設計的禮服廣受歐洲皇室及歐美名流青睞,被譽為「高級訂製服裝之父」。他也是第一位推崇設計師品牌、使用模特兒,和開啟時裝表演的歷史名人。展櫃中華麗的橘色絲綢晚禮服,面料裝飾大量刺繡,後腰背近90度直角向外突出長長的拖尾裙襬為1880年代風靡一時的禮服款式,為女性觀賞歌劇或者出席大型舞會的服裝。天后莫文蔚在展覽錄製的粵語導賞中,也特別介紹此件晚禮服,是她最喜愛的展品之一。

19世紀下半葉,閃閃發光的花卉圖案裝飾經常佈滿整件上衣,使整個人煥發光彩。頸部佩戴長形項鍊或吊墜,配合深 「V」形領口設計,更能突出修長的頸部線條。長裙,沃斯,法國,約1885年,絲綢、鯨骨,富蘭克林.戈登.德克斯特夫人捐贈。(左圖©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攝影/尚.托朗斯)(右圖,攝影/朱佑霖)

到了19世紀末,女性輪廓從「鵝形側影」轉向流行「沙漏形」,身形為纖腰配上寬肩翹臀。為成功打造寬肩,禮服上臂採「羊腿袖」或稱「氣球袖」的大寬袖設計,下半身長裙線條以簡單流暢為特色。細腰則靠沙漏式緊身上衣和新型束腰馬甲,用力雕塑曲線。

19世紀末,服裝設計再度改變女性的輪廓,由「鵝形側影」演變成「沙漏形」,稱作「羊腿袖」或「氣球袖」的泡泡袖再度流行,令上臂的輪廓變得寬大;腰部被緊身胸衣束緊。(攝影/朱佑霖)
約1900-1905年,左至右:襯衫、緊身胸衣、緊身胸衣外罩、胸衣。(攝影/朱佑霖)

進入「美好年代」的法國,伴隨科技創新世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來自歐洲及世界各地的藝文創作者匯聚在法國,各種創意層出不窮。例如,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綺麗的日本和服,一時風靡全歐洲,日本元素也被融入女裝設計中,出現腰帶、翻領、和風外袍等。

20世紀初日本和服風靡全歐洲,日本元素也被融入女裝設計中,出現腰帶、翻領、和風外袍等。左:和服,約1910-1919。右:長裙,約1910。(攝影/朱佑霖)

為了迎合摩登女性的生活模式,女性套裝的設計日新月異,襯衫、裙子和夾克因便於現代的生活方式,成為新女性之選。原於1880年代末出於實用功能設計的「快步裙」,因裙子長度較短便於活動,在參與賽馬、野餐、晨間散步、火車旅行時穿著。原本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服裝,卻在1908年被時尚雜誌,描述為「正裝套裝」,認可為新時代的優雅時裝。女性時尚,在此刻被重新定義。

粉色散步裝搭配絲綢陽傘。散步裝,約1910年,毛料、亞麻。(攝影/朱佑霖)

除此之外,早年作為必需品的緊身胸衣,在1905年左右被胸圍取代。白日裡女士的打扮不宜過於隆重,佩戴一條簡約的珍珠長鍊或長金鍊,方能展現得體克制的品味。

根據20世紀初的禮儀手冊,女士的日間打扮不宜佩戴太多珠寶。最奢華的飾物是一串長長的珍珠或更簡約的金鍊,有時會稍微添上琺瑯細節;而懷錶通常是以吊墜或胸針形式佩戴。(攝影/朱佑霖)

但是,到了夜晚,時尚女性身著飄逸的絲綢連身裙,晚宴禮服再次傾向俐落的垂直剪裁,她們佩戴著隆重精緻的珠寶,其珠寶樣式多源於自然花卉、昆蟲、動物等啟發。女士連袂走在巴黎繁華的街道上,歡聲笑語不絕,熱鬧的歌劇院、音樂咖啡館,都能見到她們婀娜多姿的身影。而男士在白天會穿三件套禮服,背心、長外套、長褲,成為一眾男士衣櫃必備服裝,當夜幕低垂時則換上燕尾服。

20世紀,時尚女性身著飄逸的絲綢連身裙,晚宴禮服再次傾向俐落的垂直剪裁,她們佩戴著隆重精緻的珠寶。(攝影/朱佑霖)
約1905-1906年珠寶,左上《大黃蜂胸飾》、右上《兩隻公雞吊墜》、左下《蝙蝠戒指》、右下《山楂項圈》。(攝影/朱佑霖)
男士在白天會穿三件套禮服(左圖),背心、長外套、長褲,成為一眾男士衣櫃必備服裝,當夜幕低垂時則換上燕尾服(右圖)。(攝影/朱佑霖)

法國人百年的浪漫與奢華,人文與風情,毫無保留地濃縮在這一件件華麗的服飾與珠寶之中。法國上流社會對於美感與藝術的熾熱追求,透過服裝型錄般地展設方式,從服飾的色系、風格、材質等和諧呼應而表露無遺。這段歷史有如一場華麗的服飾盛宴,在時代的舞台上徐徐展開。交織著名利與時尚的狂歡,矜持與華貴交相輝映,引領觀眾置身其中,將那個時代再次重現於眼前。

香港故宮「法國百年時尚」特展展場風景。(攝影/朱佑霖)

法國百年時尚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服飾與珠寶珍藏,1770 – 1910年

展期|2024.06.26–10.14
地點|香港故宮 展廳9


註1  Peggie Kei,〈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大型特別展《法國百年時尚》,專訪三位策展人談珍貴服飾及珠寶珍藏〉,《VOGUE》,2024.07.11。(2024.09.24瀏覽)

延伸閱讀|故宮「大美不言」特展璀璨登台,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梵克雅寶展出260件精選珍藏
延伸閱讀|夢幻Dior法式時尚與藝術:從東京現代美術館「夢的設計師:克莉絲汀・迪奧」巡迴展深入解析Dior品牌設計傳奇

朱佑霖(Chu Yu-Lin)( 79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