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所有美麗的秘訣,沒有快樂就沒有美麗可言。
──Christian Dior 克里斯汀.迪奧
Happiness is the secret to all beauty. There is no beauty that is attractive without happiness.
2023年5月,Dior剛結束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Christian Dior: Designer of Dreams(迪奧:夢幻的設計師)」特展,儘管展期從2022年開始長達近半年,但仍抵擋不住熱情蜂擁而至的觀眾,在疫情人數管控下,整個月份的線上預訂票常常在開賣當日內便被掃空,展覽的熱門程度可見一斑。
擋不住的時尚展覽熱潮
近年來時尚品牌為了宣傳自身歷史內涵,或呼應於愈發火熱的復古流行與Old Money風潮,不少品牌都使出渾身解數舉行展覽乃至開辦博物館。包含2017年開館的巴黎聖羅蘭博物館(Musée Yves Saint Laurent Paris)以及2018年開始提供展覽參觀的阿萊亞基金會(Fondation Azzedine Alaïa)等。而其中最為熱門的當數2017年於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舉行的「Christian Dior: Designer of Dreams(迪奧:夢的設計師)」展覽,藉由服裝、配件、香水等物件與設計師靈感來源之歷史藏品相互穿插陳列對話,訴說品牌成立75年以來的傳奇經典故事,引來超過70萬人次參觀,成為該館112年歷史中最多人參觀的展覽。Dior之後陸續於倫敦、紐約、丹佛、上海、杜哈等全球城市巡迴展覽,各地展覽往往人潮爆滿、一票難求。
2022年三月,歷經兩年翻修重新開幕的Dior巴黎蒙田大道旗艦店旁,更新設立一處「La Galerie Dior 迪奧藝廊」,沿用展覽概念框架,於此常設展示空間內講述品牌發展演變,也成為巴黎的嶄新熱門景點。2022年底,迪奧將展覽移師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舉行,除了作為概念核心的高級訂製服作品外,也結合不少館藏作品展示一同呼應主題,Dior策劃東京展時,委託日本攝影師高木由利子拍攝一系列作品,藉由光影殘像的捕抓,補足靜態展示中較難呈現出的服裝動態形貌。
品牌與名人拉抬效應
成就Dior的品牌地位的,除了設計與工藝上所累積的資產,品牌與名人間的緊密關係更促使其獲得國際知名度。這一點亦是Dior策展時不斷細心微調操作的核心概念。Dior歷年來的名人客戶橫跨全球,展覽巡迴各地時也充分利用此點來強調品牌與當地的關係。如在英國倫敦V&A博物館展覽時便展出致使品牌於英國聲名大噪的瑪格麗特公主訂製禮服原件等。紐約展覽中除了回溯1948年Dior紐約分店開幕時所推出的獨創系列,也展出瑪麗蓮夢露、妮可基曼等諸位好萊塢巨星穿過的Dior禮服。Dior甚至在摩納哥舉行了一場葛麗絲凱莉歷年穿過的Dior高級訂製服展覽。可以看出策展方不斷強調的品牌深厚歷史與地方連結。
Dior與日本:美學、發展、名流圈
東京巡展自然也不例外,Dior與日本的連結有三個面向。首先,強調日本作為美學大國,在品牌發展的75年裡,多次成為設計師靈感來源,包含迪奧曾在1954年以龍村美術織物的布料製作發表「羅生門」外套及套裝「歌麿」、「東京」三套作品。
擅長舞台戲劇效果的設計師Galliano更在2007年春夏高級訂製服中,以普契尼「蝴蝶夫人」歌劇為發想,藉日本文化為靈感設計出45套作品,從藝妓到武士盔甲,從刺繡到摺紙,設計師成功融合東西美學,轉化成一系列華麗絢爛的極致服裝呈現。此外,後任的Raf Simons與Maria Grazie Chiuri等設計師,也皆有一系列以日本為靈感的作品,前者結合和服與科幻輪廓,後者則將櫻花意象結合自身招牌的A字輪廓。
其次,Dior做為第一個進入日本的西方時尚品牌,與地方淵源深厚。1953年Dior與大丸百貨及鐘紡(現佳麗寶品牌原母公司)達成合作契約,由Dior提供設計圖紙授權大丸製作販售。同年Dior品牌更由巴黎派遣模特兒親赴日本,於東京帝國飯店舉行服裝展演走秀。展場中除了有當年的走秀影片外,更藉由多張設計圖稿上的日文筆記,讓觀者一同追溯品牌的設計理念由日本裁縫師傅們理解轉化的過程。品牌之後並授權鐘紡製作男女裝、高爾夫球服、嬰兒服等,直至1997年LVMH與其終止授權合約,著手重新建立品牌自身產品線。
最後,呈現Dior與日本名流與藝能界的緊密關係。除了「Star in Dior and J’adore」展區中所陳列的中谷美紀、水原希子、綾瀨遙等知名日本女星曾穿著參與坎城影展等盛會過的華服。
更重要的是,1959年皇太子明仁親王成婚時,美智子王妃(現在的上皇后)所穿的三套禮服,便是由當時擔任Dior創意總監的聖羅蘭所設計,並以由龍村美術織物織造名為「明暉瑞鳥錦」的絲質塔夫塔綢所製作,相信此般歷史交會地位是其他時尚品牌難以望其項背的輝煌。
展覽五大主軸:深入了解「夢的設計師」
本次Dior東京展的整體架構主要為五大主軸:Dior與藝術的淵源、品牌的成立、與日本的關係、接續傳承品牌的六位主要設計師、名人及皇族。整場展覽以歷年高級訂製服為主,搭配相關歷史文件、手稿及攝影作品說明,講述Dior七十五年來的傳奇發展。
Dior創辦人的早年生涯
克莉絲汀・迪奧(Christian Dior, 1905–1957)1905年出生於法國諾曼第的肥料商家庭,家境殷實,家裡從小栽培其成為外交官,因此迪奧進入知名的巴黎政治學院就讀,法國戰後八位總統中有六位皆畢業於此。迪奧畢業後卻未投身政治,反倒獻身於藝術,與友人於巴黎陸續開設兩間畫廊,展出畢卡索、達利、馬蒂斯、杜象等作品。可惜由於1929年的股市崩盤造成家族嚴重經濟損失,並連帶影響畫廊生意,1934年宣告破產後,開始從事時尚插畫的工作,並陸續進入羅伯・皮葛(Robert Piquet)及皮爾・包爾曼(Pierre Balmain)門下逐步提升服裝設計能力。
「The New Look」的平地一聲雷
1946年,迪奧在法國紡織大王Marcel Boussac的資助下成立同名品牌,隔年發表一系列強調腰線與裙擺對比的作品成功開創戰後新局,其中以外套與澎裙呈現對比,調和軟硬結構布料與內衣馬甲工程的花冠廓形(Corolle)一作被美國芭莎時尚雜誌總編Carmel Snow盛讚為「New Look」自此聲名鵲起。東京展中的「The New Look(新風貌)」回溯這段70餘年歷史,展出各時期黑白配色作品,以基本色開啟整趟時尚旅程。
1947年New Look誕生於戰後物資仍處於管控配給狀態的年代。在布料剪裁與裙擺堆疊上皆耗費大量布料製作的New Look,使當年的Dior在備受注目同時,各大城市也出現相應的抗議風潮。甚至模特兒於巴黎市區拍攝照片時,還因如此「浪費」的設計引起路上民眾不滿,群起上前扯破模特兒身上的衣服。
著眼於New Look等系列作品的成功,同年品牌更推出Miss Dior香水趁勝追擊,積極搶攻各類消費客層。1948年起以指派設計師駐店,或提供設計圖稿予當地代理商的方式,於紐約、倫敦等地陸續開設分店,可謂當代跨國品牌經營的祖師爺。
Dior品牌的繼位者們
當品牌邁入第一個十年並穩定發展之際, 迪奧卻於1957年赴義大利旅遊期間驟然辭世。自此由各代接任設計師在時代洪流中延續此一法國時尚的象徵。「The Dior Legacy(迪奧傳奇)」展區,便以創辦人與其後六位主要繼位設計師為題,說明各代設計師的設計著重路線,並藉由作品並陳比較,將品牌發展的斷代分期具體呈現在觀者眼前。
聖羅蘭與Marc Bohan
迪奧過世後品牌依循遺囑,拔擢已納入迪奧麾下但年僅21歲的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接掌創意總監職位。然而聖羅蘭帶有青春氣息的寬鬆輪廓設計,與品牌客群期待有所落差,最終藉聖羅蘭被徵召入伍之機結束聘用。
1960年起,改由原負責迪奧倫敦系列的Marc Bohan擔任創意總監。Dior品牌在Marc Bohan主導的廿餘年中,尊貴但有時略顯保守的風格路線,確實了掌握了賈桂琳甘迺迪、葛麗絲凱莉等關鍵客戶。隨著世界整體潮流的不斷變動,雖也嘗試順應時代推出高級成衣、男裝、行李箱包等新系列,但品牌在其任內發展明顯不比當年被趕出Dior的聖羅蘭。雪上加霜的是擁有Dior的Boussac集團,於1978年宣布破產。1980年代的Dior面臨嚴重虧損狀況,九成業績都來自授權產品。
義大利名師Gianfranco Ferré
1984年Bernard Arnault 正式入主Dior,並在日後逐步建立起LVMH這個使其登上全球首富的跨國奢侈品集團。1989年義大利時尚大師奇安弗蘭科・費雷(Gianfranco Ferré)接手品牌藝術總監職位。相比過去Marc Bohan溫婉但近乎呆板的風格,Ferré現代狂放的設計成功讓品牌形象耳目一新,1995年更成功設計出品牌經典的Lady Dior包款。
John Galliano的品牌再造
1996年接任品牌設計總監的John Galliano畢業自英國的設計名校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作品總是將不同時代地域的風格、剪裁相互交織結合。在Dior本身的法式美學基礎上,埃及、非洲、日本、中國等處,都成為設計師雲遊幻想之地,品牌內涵也不斷擴張與深化。作為品牌最初起點的高級訂製服,在Galliano手中變得更加華麗且天馬行空,每季發表秀不僅是服裝展演台步,而是一場結合佈景、音樂、表演、服裝產生整體氛圍的感官體驗。
秀場中浮誇卻有著精緻細節的作品,在常人眼中顯得與現實脫節,高級訂製服也難以大量生產帶來獲利,但卻能成功搶佔媒體版面。藉由大量曝光建立品牌印象,再藉由流量轉化為基礎產品線的銷售額,是Dior再次登上全球知名品牌的成功之道。
每年Dior所需推出的女裝系列包含高級訂製服、高級成衣、早春度假、早秋系列乃至耶誕等節慶系列,尚且Galliano還要為其個人同名品牌負責。Galliano在全盛期一年須負責將近20個系列,單以每個系列保守估計平均30套計算,便是近600套造型,其壓力與耗損精力程度可想而知。2011年Galliano因種族歧視衝突下台,雖在其任內後期明顯已可看出設計能量不若以往,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仍是形塑Dior今日品牌形象最為顯著的設計師。
冷調時尚的Raf Simons
2012年接任Dior設計總監的Raf Simons最初是室內設計師出身,不同於Galliano所著重的華美絢爛狂想路線,Raf Simons的設計風格更為簡約實穿,在色彩運用上卻不吝於使用螢光色系等大膽選擇,另一方面又嘗試將亮片、刺繡與緞面壓摺等裝飾工藝,設計得更為細密精緻。縱使是以繁複華美著稱的法式凡爾賽主題,Raf Simons的作品也能創造出清新而帶有科幻未來感受的成品。可惜,2015年Simons因個人因素卸任。
爆款製造機:Maria Grazia Chiuri
今日擔任Dior設計總監的是2016年上任的Maria Grazia Chiuri,曾創造出Fendi法棍包、Valentino卯釘鞋等熱銷產品,後者更讓品牌銷售額成功翻倍增長。進入Dior後,陸續推出「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我們都應是女性主義者)」標語T恤、緞帶鞋、刺繡托特包、蒙田包等熱銷款式,近年來更積極操作名人帶貨等社群媒體宣傳模式,品牌增長幅度增長十分可觀。但Dior近年作品大同小異,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A字形輪廓在變化,引起諸如Cathy Horyn等資深評論家直言無聊。
品牌概念與展覽的核心:高級訂製服(Haute Couture)
有些令人莞爾的是,上述的各個熱銷款式中,除了曾多次推出藝術家合作計畫的Lady Dior外,幾乎全員缺席此次的展覽,可以見得「高級訂製服」才是本次展覽的理念核心。
「The Dior Atelier(迪奧工坊)」與「Miss Dior Garden(花漾迪奧花園)」展間具體呈現高級訂製服由輪廓到色彩的蛻變過程,前者展出品牌典藏的高級訂製服白色打樣(Toile),設計師在繪製出設計稿後,會交由裁縫工匠依發想圖面打樣,再由模特兒試穿後逐步調整,在取得版型輪廓定案後方以各色華貴面料製作。打樣本身除了展現服裝結構工法外,就好像畫家的習作與正式作品一樣,打樣與最終秀上模樣間的差異,也像是作品成形的心路歷程展現。
「花漾迪奧花園」與「Diorama(萬花筒)」展區羅列高級訂製服的繽紛色彩。迪奧一生對於花卉設計的迷戀,除了來自家庭成長背景,展中陳列的「Miss Dior」香水與同名洋裝,更是為了致敬曾經歷集中營苦難而成功歸來的花藝師妹妹凱瑟琳迪奧,此後「花園意象」成為品牌中不可或缺的靈感泉源,為歷代設計師一再尋訪與詮釋。
寰宇世界的Dior
除了日本之外,Dior的歷年作品中,也常以古今東西各國的歷史與服裝為靈感,是以在最後一個展區「Dior around the world」陳列以各地風情特色為靈感的作品。從古羅馬石柱到苗族銀飾,在設計師腦中都能以高級訂製服的形式重新詮釋。多樣繽紛的作品同時也擴展了品牌的多元風格面向,不過今日看來部分作品或許難逃脫文化挪用的疑慮。
展覽中未提及的是,現任創意總監Maria Grazia Chiuri所負責的2017早秋系列便被控訴抄襲羅馬尼亞的Bihor地區的傳統服飾。為了避免同樣錯誤,Dior索性將每年早春與早秋系列結合不同地區的傳統工藝,藉由兩方合作討論與共同生產,為每年的新風貌打下更深厚的工藝傳承根基,與同樣強調特殊工藝的競爭對手香奈兒(Chanel)工坊系列互別苗頭。
高級訂製服保存與展示的艱難抉擇
Dior表示此次巡迴展結束後,不少作品都將回歸典藏庫,往後親眼目睹的機會未有訂期。實際前往參觀並對照全球各地巡迴展的展場照片後,發現不少明星展件因不可或缺的歷史地位,在歷經多次巡展後已開始顯現疲態。尤其,高級訂製服在製作時,不會考量清洗維護問題。甚至當初的布料輪廓很可能是利用熨斗燙出來的,不僅不能碰水,還可能因為濕度、空氣等外在因素逐漸風化,考量以上情況便不難理解品牌在展示與保存間的艱難抉擇。
從而引伸出另一個議題,品牌方是否可以重製過往系列的作品?品牌自行復刻的案例雖不少見,但一般都會在細部設計上有所更動,或明確標示為「復刻」系列,且大多以皮件或者成衣等產品線為主。
針對此議題,Dior屬相對保守立場。在東京展中,即使多項展品已有開始有風化痕跡,仍多以原件呈現。就算有重製品項也多僅用於展示,且多縮小作品比例,強調與原件的差異。相比之下,香奈兒近期為Dua Lipa與Jennie等名人重新製作20年前的高級訂製服,由於年代並非相當久遠,令人不禁猶豫這究竟算是致敬過往或者自我抄襲?且有些並非僅供展示而是有實際銷售行為,令人為此行為捏把冷汗。另一方面,也令人懷疑現任設計師是否設計才華不足,才落得此般田地。
總之,相較於戰後以來時尚圈的輝煌、蓬勃發展,如何將這些代表品牌形象的資產加之保存、展示、宣傳甚至是將其轉化爲研究與討論資源,相信會是品牌方乃至於品牌收藏家們必須思考的關鍵議題。
延伸閱讀|「瑪莉官:時尚革命者」開展:從藝術系學生到時裝品牌主理人,瑪莉「官」藝術什麼事?
參考書目
汪沛雯,《法國精品新行銷策略:以迪奧之台灣年輕消費者為例》,台北:輔仁大學法語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