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4東京藝術周特別報導】一個藝術周,可以走多遠?影響多深?東京藝術周的觀察與啟示

【2024東京藝術周特別報導】一個藝術周,可以走多遠?影響多深?東京藝術周的觀察與啟示

與亞洲大多數「藝術周」(Art Week)不同,東京藝術周期間並沒有藝博會舉辦,從一開始就強調了在地畫廊、美術館等機構,以及它們之間在這座城市所形塑的藝文網絡。與此同時,藝術品的商業銷售面依舊醒目,並且可從整體組織結構中觀察到一些不同層次,包含有相對於當代藝術生態尤其是藝術市場發展結構中的多元方案。東京與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的密切合作,主要表現在後者分享其VIP資源、提供旅行組織上的協助。儘管迄今為止巴塞爾藝術展都沒有要直接落地東京的跡象,藝術周的逐漸成熟化與規模化,也讓人不禁好奇,這是否正成為新形態的產業組合模式?是否具有推動整體藝文產業發展的長遠未來性?

錨定11月初的東京藝術周(Art Week Tokyo),不僅在這座巨型都會四季分明的氣候中找到了一個時令平衡點,也在藝術界的商業與非商業、傳統文化與觀念藝術等廣闊光譜之間,逐漸摸索出多方兼顧、彼此縫合的共生模式。於新冠疫情期間起步,東京藝術周從2021年只算得上雛形的第一屆,經過隨後兩屆的迅速成長,到2024年的第四屆已具蓬勃之勢,共有13間藝術機構、40間藝廊及藝術空間參與。

與亞洲大多數「藝術周」(Art Week)不同,東京藝術周期間並沒有藝博會舉辦,從一開始就強調了在地畫廊、美術館等機構,以及它們之間在這座城市所形塑的藝文網絡。與此同時,藝術品的商業銷售面依舊醒目,並且可從整體組織結構中觀察到一些不同層次,包含有相對於當代藝術生態尤其是藝術市場發展結構中的多元方案。東京與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的密切合作,主要表現在後者分享其VIP資源、提供旅行組織上的協助。儘管迄今為止巴塞爾藝術展都沒有要直接落地東京的跡象,藝術周的逐漸成熟化與規模化,也讓人不禁好奇,這是否正成為新形態的產業組合模式?是否具有推動整體藝文產業發展的長遠未來性?

延伸閱讀 ︳【2024東京藝術周特別報導】主題企畫聚焦:亞洲的多重經驗與想像

本屆東京藝術周暨「東京藝術周聚焦」(AWT Focus)開幕儀式,開幕活動由東京藝術周共同創辦人兼總監蜷川敦子、巴塞爾藝術展展會及展覽平台總監Vincenzo de Bellis、「東京藝術周聚焦」策展人片岡真實和日本文化廳文化專員都倉俊一主持。(本刊資料室)

主題展企畫:結合觀念策展與展售平台

2023年,頗具里程碑意義的第三屆東京藝術周推出了「東京藝術周聚焦」(AWT Focus),這種模式開創性地將主題策展所具備的觀念性、脈絡性,與作為一個銷售平台的商業性結合起來,邀請客座策展人在參與藝術周的畫廊所代理的藝術家作品範圍中進行選件策畫,最終呈現為一個具主題的完整展覽。

AWT Focus主題展「大地、風、火:亞洲想像的未來」展場一角。(攝影:Kei Okano / Courtesy Art Week Tokyo)

从去年AWT Focus的策展主題「平衡世界:從戰後至今的日本藝術」,到今年由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Mami Kataoka)策劃的「大地、風、火:亞洲想像的未來」,從主題範圍變化來看,這兩年的AWT Focus就已表現出從日本出發、逐漸朝向全球性的普世觀念延伸的趨勢。今年展覽所選擇的藝術家也不僅限於亞洲身分或背景,包括不少來自歐美、拉丁美洲的藝術家。

紐約雕塑中心總監索赫拉布.莫赫比(Sohrab Mohebbi)策劃的「東京藝術周錄像」(AWT Video),是與AWT Focus並陳的策展計畫,「軌跡與山脈之間」這一主題類似地探討跨越時空與文化身分之下的生存狀態。兩個策展計畫以媒材作基本區隔,AWT Video的14件單頻道錄像作品以簡約的熒幕形式在三井住友銀行東館大廳展示,AWT Focus則與創立於1917年、以東亞古美術收藏為主的日本第一座私人美術館大倉集古館合作,兩個展覽串聯起不同類型的私人機構、企業和當代藝術產業。

包含預展六天展期內的所有展出作品均可銷售,且由畫廊直接負責,主辦方東京藝術周本身則僅扮演平台角色。與展期長度相仿的藝博會相比,這樣的主題展覽在現場並不突出畫廊本身,但對以銷售和品牌推廣為目的的畫廊而言,還具有截然不同的意義:除了畫廊無需付參展費用,策展人扮演論述和策劃的專業角色,讓人看到不同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在一個完整展覽所呈現出的全球敘事脈絡中的位置;相應地,藏家或潛在買家可從非商業角度理解藝術家的作品。對於常年在自家空間舉辦展覽、參加國內外不同藝博會的畫廊來說,也多了一個展現自身坐標定位的平台。

由AWT委託戸村英子(Eiko Tomura)設計的「風景作為酒吧」。(Courtesy Art Week Tokyo)

AWT Bar則是另一個凸顯藝術家創意與藝術周交流目的之交匯的企畫。延續往屆的模式,今年邀請景觀建築師戸村英子(Eiko Tomura)設計了顛覆傳統的「風景酒吧」,以FRP為主要材料的白色「景觀」彷彿點綴花草的起伏山丘,既可供人席地就坐或倚靠,又可讓人高低漫步;也邀請了藝術家荒川Nash醫(Ei Arakawa-Nash)、束芋(Tabaimo)、小泉明郎(Meiro Koizumi)分別設計「藝術家調酒」。三位藝術家同期也分別在參與東京藝術周的國立新美術館(NCAT)、小柳畫廊(Gallery Koyanagi)和Mujin-to Production有展覽,交織不同的創造思路。

AWT Bus包含六條免費巴士線、四十餘個停靠點、以及每隔15分鐘就有一班車的密集網絡,成為藝術周期間各畫廊和機構得以真正有效串聯的重要一環。(Courtesy Art Week Tokyo)

畫廊串聯:凸顯個性與主體性

在主題性策展計畫開始出現、豐富了東京藝術周觀看經驗之前,作為構成藝術周最初、也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畫廊及各自空間內的展覽活動就透過不同的串聯形式被凸顯。參與畫廊和美術館主要集中於東京都心區域,但仍相對分散,六條免費巴士線、四十餘個停靠點(甚至考慮了轉乘接駁的需求)、以及每隔15分鐘就有一班車的密集網絡,成為藝術周期間各畫廊和機構得以真正有效串聯的重要一環,VIP預覽日的七輛專屬巴士則更為高效地在兩日內穿梭於不同畫廊和美術館之間。

隨著一屆屆經驗的累積,畫廊也很快進入角色,畫廊主和藝術家親自導覽、完備的英文資料,皆有備而來。同樣可以觀察到,儘管東京在地畫廊大多空間有限,藝術周期間的展覽規畫也各有巧思,大多數都不以商業銷售為第一考量,反而選擇足以展現畫廊品位與風格的藝術家作品,以個展為主,作品售價也相當友善,大多都在1萬美元以內。相較於前往香港、首爾乃至臺北參加藝博會時常見的、以成本和銷售為主要考量的展位策略,坐持主場的畫廊顯然更能從容綻放,這也是東京藝術周希望鼓勵畫廊去做的:持續營運的同時,也不斷探索藝術的可能性。從中亦可見到的是無關規模,日本畫廊普遍具備高度的專業素養。

小柳畫廊(Gallery Koyanagi)推出束芋(Tabaimo)六年來首次個展「Afterwards」。(本刊資料室)

小柳畫廊(Gallery Koyanagi)推出束芋(Tabaimo)六年來首次個展「Afterwards」,令人印象深刻,這位曾代表日本參加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近年來積極投入舞台設計創作,展覽聚焦其標誌性的精緻手繪動畫裝置,現成物與抽象動畫的拼貼式運用也令人耳目一新。她的小型影像裝置《日本小廚房》同期也出現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舉辦的日本著名藏家高橋龍太郎收藏展「日本當代藝術的個人觀點」中。

旅居巴黎的日本攝影藝術家小野寺由紀(Yuki Onodera)在Waitingroom畫廊個展現場介紹作品。(本刊資料室)

Waitingroom畫廊位於江戶川橋附近的一處舊時郵局所在地,此次展出旅居巴黎的日本攝影藝術家小野寺由紀(Yuki Onodera)多個以攝影本身為材料的複合媒材系列,價位從900到5000美金不等,各價位、類型的作品均有售出。畫廊負責人芦川朋子(Tomoko Ashikawa)表示從第一屆起便對東京藝術周寄予厚望,也從中收穫很大成效,特別提到AWT巴士讓不少來自國外的重要貴賓和遊客得以造訪其畫廊。幾年下來她觀察到愈來愈多的畫廊對藝術周表現出高度重視,包括在此期間推出各自具代表性的展覽。她也很高興Waitingroom代理藝術家藤倉麻子(Asako Fujikura)參加AWT Focus展覽,後者的3D動畫影像作品《Impact Tracker / Shallow Water》也在現場售出一版。她也透露今年不少畫廊銷售成果斐然。

Take Ninagawa展出青木陵子(Ryoko Aoki)以盒子為裝置結構的一系列創作。(本刊資料室)
ShugoArts展出藤本由紀夫(Yukio Fujimoto)的幾個聲響裝置系列。(本刊資料室)

東京藝術周共同創辦人暨總監蜷川敦子(Atsuko Ninagawa)的畫廊Take Ninagawa展出青木陵子(Ryoko Aoki)以盒子為裝置結構的一系列創作,創造性地探討繪畫、日常、空間、時間、界線等多重課題,兼具當代感和日本傳統美學影響。一些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又各具獨特性的個展也在不同畫廊呈現,像是ShugoArts展出藤本由紀夫(Yukio Fujimoto)的幾個聲響裝置系列,包括可讓觀眾互動的地面瓷磚作品《Broom (Tile)》,身體、聲音與視覺的交織營造出頓悟的氛圍。又像是臺灣觀眾熟悉的澡堂畫廊(SCAI The Bathhouse)在其改造自一座兩百年歷史的舊公共澡堂的獨特建築內,展出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喬治亞國家館代表藝術家Vajiko Chachkhiani新近創作的裝置與電影,持續以緩慢而震憾的詩意探討政治、經濟、家庭與歷史的交織課題。

澡堂畫廊(SCAI The Bathhouse)位於改造自一座兩百年歷史的舊公共澡堂的獨特建築內,本屆AWT期間展出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喬治亞國家館代表藝術家Vajiko Chachkhiani個展。(本刊資料室)
藝術家野沢裕(Yutaka Nozawa)於Kayokoyuki畫廊的個展現場。(本刊資料室)

Kayokoyuki畫廊位於豐島區的一處靜巷內,畫廊主Kayoko Yuki為我們詳細介紹了野沢裕(Yutaka Nozawa)個展「靜物」(Still Life)中的每一個作品系列,藝術家在攝影、繪畫與空間之間的來回辨證充滿哲思與詩意,他的影像作品也參與了本屆AWT Video。Kayoko Yuki表示去年畫廊選擇在東京藝術周期間推出1941年出生的資深藝術家櫃田伸也(Nobuya Hitsuda)個展,著重在將其作品介紹給更廣泛的國際觀眾,而非優先考慮銷售;今年選擇41歲的藝術家野沢裕,則展示其尺寸和價格範圍較為親民的作品以利銷售。現場反響相當不錯。

佩斯畫廊推出美國雕塑藝術家Arlene Shechet的日本首次個展「Beyond Belief」。(攝影:Keizo Kioku : Courtesy Pace Gallery)

西方畫廊落腳東京時,大都選擇繁華的都會商業區,它們在東京藝術周期間也相當醒目。甫於今夏開設東京空間的佩斯畫廊(Pace)選址都會新地標「麻布台之丘」,東京藝術周讓遠道而來的觀眾有機會及時造訪由藤本壯介設計的三層空間,畫廊也藉此開幕了美國雕塑藝術家Arlene Shechet的日本首次個展「Beyond Belief」,新、舊作探索形式與動/靜之可能,也呼應藝術家長久以來從日本藝術和文化中汲取的靈感,其作品也同時在AWT Focus中展出。展覽在整個藝術周期間都訪客如織,作品和空間都頗受好評,畫廊也對廣泛來自國內、國際的客群表示滿意。

貝浩登(Perrotin)於本屆AWT期間舉辦美國藝術家Danielle Orchard在畫廊東京空間的首次個展。(本刊資料室)

另一家西方藍籌畫廊貝浩登(Perrotin)落腳東京七年,其所在的六本木Piramide大廈也是東京的一處藝術聚落,期間正舉辦美國藝術家Danielle Orchard在畫廊東京空間的首次個展,與西方現代繪畫的深刻淵源在日本頗受迴響。同時貝浩登也在這棟大樓內擁有自己的畫廊商店、以及今年夏天開設的一間展示有多位代理藝術家作品的會客室(貝浩登沙龍)。

BLUM於本屆AWT期間推出與奈良美智合作的第九次個展。(本刊資料室)

最早在東京開設空間的西方畫廊BLUM位於澀谷,畫廊主Tim Blum在1990年代於洛杉磯創業之前就曾在日本求學和工作,早在當時就與奈良美智等後來大紅大紫的日本藝術家熟識,在2014年正式開設東京空間之前,當時的Blum & Poe畫廊就已是日本與韓國戰後藝術家在西方最重要的代理畫廊之一。今年東京藝術周期間,BLUM推出與奈良美智合作的第九次個展,展出的繪畫與雕塑新作售價從6.5萬到110萬美金不等,堪稱整個藝術周中的高價,也很快悉數售出。畫廊對今年的東京藝術周表示驚歎,認為整體比去年組織得更好,吸引許多國際藏家、策展人、藝評家來訪。身為「日本通」,畫廊主Tim Blum也認為近年來許多藝術機構、加上東京藝術周和「東京現代」藝博會等帶來的蓬勃,以及貿易、文化政策面上的促進,都為日本藝術生態帶來新的活力。

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大倉集古館已連續兩年作為AWT Focus展覽場地。(攝影:Kei Okano / Courtesy Art Week Tokyo)

形塑文化產業動力結構的新佈局?

整個藝術周期間都馬不停蹄的蜷川敦子,在餐敘中也不停歇地與大家交流,當被問及這樣一個愈來愈豐富的藝術周營運起來最困難的地方時,她表示在這樣的大型活動之中,地點、參與機構、團隊都相對分散的情況下,溝通管理始終是一項巨大挑戰,幾年下來已漸入佳境,如今她面對任何一方都不需要從頭解釋一切,對溝通困難逐年遞減非常有感。而一個這樣的藝術節要成功,最重要的要素是什麼?她認為藝術節的舉辦涉及多方合作、參與和共構,畫廊、美術館、贊助企業、政府、訪客、藏家、工作人員……要讓各方都受益、都感到滿意,是這一挑戰的目標。

蜷川敦子的回應讓人看到藝術周在願景與實際策略、作法之間多層次縫合的巨大需求。而本屆東京藝術周的許多規畫細節,也讓人感受到在轟轟烈烈的活動一下,許多看不見的「基礎建設」、資源共享,乃至從產業不同角色需求出發的換位思考,其實正是一個藝術周得以成功、得以凝聚各方所需要的功夫。

藝術家荒川Nash醫(Ei Arakawa-Nash)在國立新美術館(NCAT)「繪畫即流行巨星」(Paintings Are Popstars)展覽現場,他從藝術史上五十多位畫家、音樂家以及與他合作的眾多藝術家作品中攫取靈感,將每一件作品視為流行巨星,並以幽默而獨創的方式從中創作現場表演作品。(本刊資料室)
Artizon美術館除館藏展外,也同期展出今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代表藝術家毛利悠子(Yuko Mohri)與Artizon館藏對話的展覽「On Physis」,作為其一年一度的Jam Session企畫展。(本刊資料室)

東京藝術周由日本當代藝術平台(Japan Contemporary Art Platform)主辦,與巴塞爾藝術展攜手合作,並由日本文化廳(Agency for Cultural Affairs)提供支持,既展現出文化生態、產業中許多層面的縫合之處,也產生相當可觀的文化行銷乃至外交成效。所有參與者都對東京這座城市本身在藝術生態中的在場非常有感,包括不同類型和性質展覽與活動場域的安排與串聯,包含畫廊和美術館本身建築和所在不同社區風格的凸顯,也包含超出當代藝術領域的文化展現。例如,大倉集古館的空間和館藏、東京都現代美術館(MOT)的高橋龍太郎收藏展、Artizon美術館的館藏展以及邀請當代藝術家與館藏對話的Jam Session企畫(今年為與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代表藝術家毛利悠子Yuko Mohri合作展覽「On Physis」),都透過藝術周的穿針引線,讓人看到日本私人收藏涵古納今的深、廣度;而森美術館的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大型個展則展現日本私人美術館的國際視野與專業能量。又如,本屆藝術周與visitBerlin合作舉辦的東京藝術周巴士特別項目「東京-柏林快線」,邀請居住在柏林的各國藝術家在巴士上創作快閃式作品,以紀念柏林與東京的城市夥伴關係30週年,雖細微,卻無形中強化了另一層串聯,打開未來的可能性。

全球化藝術產業發展中一個無可避免的趨勢,是世界各地的藝術場域、結構和形式變得愈發趨同。東京藝術周經過四年的孵化沉澱後,是否足以提出一個新形態的組合模型?或許要下定論還為之過早,但既要讓人看見、也要行之有效,東京藝術周無疑已實驗出一組初具規模的方案。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0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