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聞摘要:臺灣錄像藝術亮相芝加哥藝術博覽會、何子彥被任命為2026年光州雙年展藝術總監、姜瑞京病逝、2025年透納獎入圍名單公布、荒川Nash醫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藝聞摘要:臺灣錄像藝術亮相芝加哥藝術博覽會、何子彥被任命為2026年光州雙年展藝術總監、姜瑞京病逝、2025年透納獎入圍名單公布、荒川Nash醫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Fortnight Digest 2025.04.15-2025.04.28

典藏Artouch雙週藝聞:2025年4月15日至4月28日。

臺灣錄像藝術亮相芝加哥藝術博覽會

在文化部的支持下,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鳳甲美術館及芝加哥藝術博覽會(EXPO CHICAGO)三方聯手合作,將於4月24日至27日在藝博會主展場設置臺灣錄像作品主題館,展出主題為「臺灣錄像播映選—交織的時間軸」。這是臺灣首次登上芝加哥藝術博覽會,列在主辦單位安排的「特別計畫(Special Projects)」,展現臺灣當代錄像藝術的多元視角及精彩面貌。

臺灣錄像主題館邀請6組臺灣當代錄像藝術家參展,包括陳亮璇《呼吸》、陳瀅如《在對錯之外,有一座花園,我會在那與妳相遇》、許家維《武士與鹿》、劉玗及吳思嶔《Ladies》、吳其育《薄膜史:無主數據》、張徐展《熱帶複眼》等,呈現臺灣藝術家嘗試在各種形式的戰爭和衝突層出不窮的現代社會,重新思考觀看差異及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並透過史前文明的調查、部落傳說的考證、啟蒙時代的文本等,來檢驗當代世界認知系統的問題。

紐文中心表示,去年參加「臺灣策展人交流計畫」的葉佳蓉推動了今年臺灣錄像主題展,今年則有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莊偉慈與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獲選參與,期望臺灣策展人一棒接一棒,持續打開我國的能見度,發揮臺灣當代藝術的國際影響力。

2024年芝加哥藝術博覽會。(芝加哥藝術博覽會提供)

何子彥被任命為2026年光州雙年展藝術總監

光州雙年展基金會近日宣布,2026年光州雙年展將由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Ho Tzu Nyen)擔任藝術總監,這也是該展歷來首次由東南亞藝術家出任此一要職。光州雙年展為亞洲重要的雙年展之一,歷年多由國際知名策展人策劃,包括奧奎.恩維佐(Okwui Enwezor)、侯瀚如(Hou Hanru)等人。

何子彥以結合影像、歷史與哲學思考的作品著稱,曾代表新加坡參加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並於2019年策劃亞洲藝術雙年展。他近期於香港M+博物館與新加坡美術館舉辦個展,作品聚焦於亞洲地區的歷史變遷與未來想像。

光州雙年展透露,何子彥策劃的主題將聚焦於「藝術促成改變的力量」,以回應當前全球動盪不安的局勢。何子彥表示,這次展覽將集結他過去二十年來關注的能量、實踐與理念,並呼應光州作為民主運動象徵的歷史精神。他強調,此屆雙年展不會傳遞單一訊息,而是希望激發由所有人共同提出與塑造的改變提案。2026年光州雙年展預計於同年9月開幕。

何子彥。(圖片由新加坡藝術博物館提供)

韓國視覺藝術家姜瑞京(Suki Seokyeong Kang)病逝,享年48歲

1977年出生於韓國首爾的姜瑞京(Suki Seokyeong Kang),曾於梨花女子大學就讀東方繪畫專業,2012年畢業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繪畫系。姜瑞京的藝術創作形式廣泛跨足繪畫、雕塑、影像、裝置和表演,與其養成背景相呼應的,是她在傳統與當代之間獨具創造性的深刻觀察與表達。

姜瑞京深入思考和探索構成社會的要素,她用模塊化的空間來安放和平衡當代身體,也將時間融入靜止的視覺系統。她以空間裝置最為知名,但將之視為「空間中的繪畫」。同樣為人所熟知的是她對韓國宮廷藝術傳統元素的創造性運用,包括韓國傳統記譜法「井間譜」(Jeongganbo)中的「井」、19世紀朝鮮宮廷舞蹈「春鶯舞」(Chunaengmu)中方形的「花紋蓆」(hwamunseok),有限的範圍與無盡的變化,加上與其個人生命經驗和社會關係緊密關聯的象徵性意義,姜瑞京展示了如何創造出傳統與當代精神的新型關係。

姜瑞京近年來在國際藝術界備受關註,曾受邀參與威尼斯雙年展(2019年)、上海雙年展(2018年)、光州雙年展(2016和2018年)以及利物浦雙年展(2018年)等。在臺灣,文心藝所曾於2021年舉辦其個展「Rove and Round」。在姜瑞京因病英年早逝的此時,她的個展「Mountain-Hour-Face」仍在丹佛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Denver,MCA Denver)展出(展期至5月4日)。

韓國藝術家姜瑞京(Suki Seokyeong Kang,1977-2025)。(Photo courtesy of Kukje Gallery)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證實三幅典藏林布蘭畫作為摹本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 Museum in The Hague)於4月17日表示,最新研究發現,其典藏中有三幅原先被認為是荷蘭藝術大師林布蘭(Rembrandt)的作品,實際上應為其風格的臨摹之作,包含早在1999年就被發現是林布蘭早期自畫像的臨摹品,真跡現藏於德國紐倫堡的《戴頸甲的林布蘭肖像》。

延伸閱讀|風潮創造市場:經典與印象派大師的再現

這三幅畫作分別是:《戴頸甲的林布蘭肖像》(Portrait of Rembrandt with a Gorget,約1629年)、《老人習作》(Study of an Old Man,約1655–60年)以及《老人特洛尼頭像》(‘Tronie’ of an Old Man,約1630年)。

研究顯示,這三幅畫作很可能是在林布蘭的工作室中完成的摹本。針對《老人的習作》,儘管在修復後發現簽名「幾乎可以肯定是真跡」,但畫作本身應出自林布蘭的助手。美術館指出,林布蘭的畫作往往筆觸精準到位,而這些摹本則顯得「笨拙」,如同學生的模仿之作,例如眼睛顯得粗糙,鼻子輪廓不清。在X光檢測中發現,《老人特洛尼頭像》在繪畫過程中有所修改,但其背景卻使用了林布蘭當時不使用的顏料進行了覆蓋。專家認為,《老人特洛尼頭像》可能由林布蘭的學生或員工所繪,甚至有可能是林布蘭本人所作,但經過再次的修改。

目前,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仍有11件作品被歸於林布蘭名下,包括著名的《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1632年)。美術館目前正舉辦名為「林布蘭?」的新展覽,展期至7月13日,展出相關研究成果。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典藏中有三幅原先被認為是荷蘭藝術大師林布蘭(Rembrandt)的作品,實際上應為其風格的臨摹之作。(© Mauritshuis Museum)

蘇富比將拍賣芭芭拉・葛萊斯頓遺產藝術珍藏

蘇富比拍賣行將於今年五月拍賣已故知名藝術經紀人芭芭拉・葛萊斯頓(Barbara Gladstone)的私人藝術蒐藏,精選12件作品估計總價值超過一千二百萬美元。這場獨立拍賣會將在5月15日當代藝術晚間拍賣會之前舉行。

芭芭拉・葛萊斯頓去年辭世,享壽89歲。她在藝術界的地位舉足輕重。於1980年創立葛萊斯頓畫廊(Gladstone Gallery),為全球知名藝術機構,代理包括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安妮卡・伊(Anicka Yi)和凱莉・梅・威姆斯(Carrie Mae Weems)等活躍藝術家,以及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和凱斯・哈林(Keith Haring)等著名已故藝術家。

此次拍賣的作品皆來自葛萊斯頓的私人空間,反映了她卓越的鑑賞品味。拍賣品項中既有她畫廊代理藝術家的作品,也有她個人欣賞的藝術品,顯示其作為蒐藏家的影響力。

本次拍賣重點包括理查・普林斯(Richard Prince)於2002至2003年創作的《瘋狂的護士》(Man Crazy Nurse),估價在四百萬至六百萬美元之間,這件作品是葛萊斯頓於2003年在其 畫廊展覽中購得。另一件普林斯的作品,創作於一九八八年的《你在開玩笑嗎?》(Are You Kidding?),屬於他的單色笑話系列,估價為兩百五十萬至三百五十萬美元。其他備受矚目的拍品還包括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黑色《花朵》(Flowers)畫作亦將登場(估價一百萬至一百五十萬美元)。

外界對於葛萊斯頓的珍藏已猜測多時,本次拍賣是其遺產首次公開釋出,此次蘇富比的拍賣不僅是對芭葛萊斯頓這位藝術界重要人物的致敬,也讓市場一窺其卓越的蒐藏品味。

Richard Prince(理查・普林斯)的《瘋狂護士》(Man Crazy Nurse)預計將在蘇富比當代藝術晚間拍賣會上,以400萬至600萬美元之間拍出。(© Sotheby’s)

2025年透納獎入圍名單公布:歷年最年輕藝術家與伊拉克難民藝術家入選

2025年透納獎(The Turner Prize)入圍名單於4月13日公布,由英國泰特美術館館長兼評審團主席艾力克斯.法爾克哈森(Alex Farquharson)於克洛爾畫廊宣布。今年度的四位入圍者分別為蘇格蘭雕塑家Nnena Kalu、伊拉克裔英國畫家Mohammed Sami、彼得伯勒出身的藝術家Rene Matić,以及韓裔加拿大藝術家Zadie Xa。

創立於1984年的透納獎,旨在推動英國當代藝術發展,僅限英國藝術家參與,評選依據過去12個月內的重要展覽或作品表現。得主將於12月9日在布拉德福德揭曉,獲獎者可獲25,000英鎊獎金,其餘入圍者各得10,000英鎊。

繼1995年達米安.赫斯特入圍以來,現年27歲的Rene Matić成為透納獎史上最年輕提名者,其以柏林當代藝術中心個展「與真相相反」(As Opposed to the Truth)入圍,作品涵蓋攝影、裝置、聲音與詩歌,探討種族、性別、階級與日常親密關係。出生於蘇格蘭,現居倫敦的雕塑家Nnena Kalu ,長年與支持學習障礙藝術家的機構ActionSpace合作,她以作品《懸掛雕塑 1 到10》入圍,透過鮮艷色彩的繭狀結構與懸掛裝置,展現對材質、色彩與建築空間的敏銳感知。

而來自巴格達、現居倫敦的畫家Mohammed Sami ,則以布倫海姆宮展覽「暴風雨之後」(After the Storm)獲提名,其在伊拉克戰爭期間成為難民,作品以大型繪畫探討記憶、失落與流亡經驗。現居倫敦的Zadie Xa ,則以裝置作品《月光下的深海迴響:你的祖先是鯨魚,地球記得一切》(Moon Poetics 4 Courageous Earth Critters and Dangerous Day Dreamers)獲提名,結合壁畫、織品與聲音創作,探索韓國民間信仰、母系知識與海洋精神領域,展現對多元文化與散居身份的關注。

2025年透納獎入圍作品將於九月在布拉德福德的卡特賴特大廳(Cartwright Hall Art Gallery)展出,法爾克哈森表示:「這份入圍名單反映了當今藝術實踐的多樣性,從繪畫、雕塑到攝影和裝置藝術,每位藝術家都以個人經驗與表達,提供了觀看世界的獨特視角。」

延伸閱讀|賈斯琳.考爾榮獲2024透納獎:「希望藝術中的政治表達與生活中的政治實踐不再被割裂。」

Nnena Kalu,《懸掛雕塑 1 到 10》,裝置圖,2024 年。(圖/第十五屆巴塞隆納大都會宣言展,攝影/Ivan Erofeev)

荒川Nash醫將代表日本參加2026年威尼斯雙年展

日本基金會於近(24)日宣布,行為藝術家荒川Nash醫(Ei Arakawa-Nash)將代表日本參加2026年威尼斯雙年展。荒川於1977年出生於日本福島,現居洛杉磯,為一位酷兒日裔美國行為藝術家。荒川活躍於國際表演藝術領域,長期以1950至1960年代先鋒派為靈感創作,特別汲取了日本具體派、東京激浪派等元素,在表演中呈現出即興或自發的特質,卻同時依賴於與其他藝術家及觀眾的合作,模糊了藝術品、藝術家與觀眾間的界線。

2021年,荒川於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渦輪大廳發表了《Mega Please Draw Freely》一作,邀請參觀者在大廳地面自由素描和作畫,成為疫情後觀眾重返美術館的標誌性展演之一。2024年秋季,他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舉辦了個展「Painting Is a Pop Star」,則為荒川在亞洲的首次大型個展。

延伸閱讀 ︳【2024東京藝術周特別報導】一個藝術周,可以走多遠?影響多深?東京藝術周的觀察與啟示

據ARTnews報導,本次荒川將為日本館創作一個全新裝置。該裝置將從他作為新生雙胞胎的酷兒父親的視角出發,探討民族主義與父權制度。他表示,「在幾年前放棄日本國籍後,我以為自己永遠沒有機會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了。現在,我和我的丈夫正忙於撫養兩個孩子,他們是洛杉磯亞洲僑民社區的新成員。」他亦提到,最近重溫了和田夏石於1962年編劇之電影《兩個不容易》( Being Two Isn’t Easy ),此將成為他2026年日本館表演項目的重要參考。

自1952年日本首次正式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以來,日本館持續向國際介紹多位重要藝術家,包括岡本太郎、Ay-O、草間彌生、宮島達男等,參展藝術家皆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所設立的「國際展覽計畫委員會」選出,委員包括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橫濱美術館館長藏屋美香等專家。今年,日本也成為首個率先公布2026年展館計畫的國家。

荒川Nash醫與他的雙胞胎。圖/Ricardo Nagaoka/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
ARTouch編輯部( 175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