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點開作品.zip:從草圖開始談創作思考史

【專題】點開作品.zip:從草圖開始談創作思考史

【Click Open Work.zip】History of Creative Thinking Starting with Sketching

作品還不是「作品」的時候,藝術家在想什麼?我們又該如何理解這個階段的思考?當想法尚未成形、資源也未到位,甚至還不確定能否能真正實現時,藝術家要如何與世界溝通他們的意圖?草稿、筆記、便利貼與速寫,在創作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們是靈感的記錄、與團隊溝通的媒介,亦或是在申請資源時的「承諾」與「憑據」?

創作之前,需要暖身嗎?我們該如何理解這段「暖身」的時間?

過去幾年的文字工作中,我採訪過許多青年創作者。他們時常提到,在離開學院後,不只要持續面對創作本身的挑戰,還得學會在現實生活與藝術實踐間取得平衡。尤其在臺灣,藝術資源普遍仰賴公部門補助,如果不選擇走向商業畫廊的道路,創作者往往必須投入大量心力撰寫企劃書,向評審、資源方說明自己的創作計畫,才能爭取實踐的可能。

在這樣的條件下,企劃書幾乎成為藝術生涯的敲門磚——一份好的企畫,可能代表一次展覽、一次創作的誕生機會。但這項關鍵能力卻很少被納入臺灣現行的藝術教育正規課程。開始創作之初,面對的第一個門檻,也許可能不是材料或靈感,而是如何在作品尚未成形之際,把腦海中的圖像與概念,具體而清楚地傳達給他人。

典藏《今藝術&投資》2025年6月號393期專題「點開作品.zip:從草圖開始談創作思考史」。(企劃/陳思宇、設計/王東岳)

當代藝術的主流討論形式中,尤其身為媒體、或後端的評論角度,我們時常都是經由藝術家的某件作品、某個展覽,才觸發去進行內容的採訪、分析、評論。後來在每次訪談結束前,我總會拋下「那你接下來有什麼計畫呢?」的提問,乍看之下像是例行公事,但我真正好奇的是,在完成這件作品之後,創作者如何銜接這段經驗,並走向下一步?而這段距離,往往都還只是幾張草圖、一個模糊的想法,或幾句說不太清楚的話。

作品還不是「作品」的時候,藝術家在想什麼?我們又該如何理解這個階段的思考?當想法尚未成形、資源也未到位,甚至還不確定能否能真正實現時,藝術家要如何與世界溝通他們的意圖?草稿、筆記、便利貼與速寫,在創作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們是靈感的記錄、與團隊溝通的媒介,亦或是在申請資源時的「承諾」與「憑據」?

本專題由此問題意識出發,聚焦於藝術家創作初始的片段與草稿。邀請張徐展、倪祥、王煜松、王榆鈞、陽春麵研究舍,從影像、裝置、聲音創作到科技藝術等,呈現不同創作媒材對草圖的使用與思考,並經由寫作者洪誼庭、張祖維、温語晨、章郡榕,以及平面設計師王東岳的視角,回看那些尚未成為「作品」的時刻,也是還未被制度語言框定、不須回應觀眾期待、也尚無展覽壓力的前期構想。試著從中理解,當創作的討論尺度被拉長、當作品被解壓縮為一段思考史時,草圖在藝術家的實踐中,扮演什麼角色,又如何形塑創作的走向與意圖。

企劃|陳思宇
編排設計|王東岳


原文刊載於典藏《今藝術&投資》2025年6月號393期

*紙本專題由設計師王東岳操刀,呈現獨特編排風格

陳思宇(Sih-Yu Chen)( 132篇 )

藝術書寫者。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與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以及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sihyu0322@gmail.com